以上僅是網絡犯罪中的幾例。剖析案例,就其實質,罪不在網絡,而在於人對於網絡的癡迷心態。
我國青少年網絡犯罪的主要特點是:
(1)隨意性和突發性。他們的犯罪動機往往特別簡單,大多數都毫無預謀,就算有預謀也是一種很迅速很簡單的預謀,大多時候屬於一時感情衝動,有的是尋求刺激、自我表現和出於好奇。如嚴某某、許某某搶劫殺人案,兩人就是沒有錢了,想弄點錢花,整個預謀過程也就是在網上說了幾句話,馬上一拍即合,預謀過程不過是一分鍾的時間。在這次犯罪中,網絡並非直接原因,隻是一個犯罪的媒介。
(2)以侵犯財產犯罪為主,大多數隻是搶小錢。有的因為沒有錢上網而作案,甚至一些隻是為了幾塊錢,這讓司法單位處理起來非常棘手。
(3)團夥犯罪居多。由於青少年缺乏足夠的智力、體力、經驗和膽量,單獨作案一般
很難成功,多七八成夥、三五成群地共同作案,可互相挑動,互相壯膽,互相依存,互相利用,減少作案難度,這樣作案就會很容易成功。
“妖魔化”網絡不可取
孩子“不再上網了”,總算和這個“惡魔”絕交了,父母的“心病”也得以緩解,於是電腦被處理或束之高閣了,這就正常了嗎?
有一個青少年上初一,對電腦遊戲有很大的癮,成績也逐漸下滑,父母曾帶他找過心理醫生谘詢過數次,這個青少年表示“再不上網了”。後來父母打電話告訴心理醫生,兒子將電腦及那些遊戲軟件,賣的賣、砸的砸,總算與網絡“分手”了。但是時間不長,他兒子一反常態地整天逼著要電腦,要上網查什麼資料,他帶有責難地質問心理醫生: “你這谘詢沒有效果啊,他現在又舊病複發,你覺得應該怎麼辦?”
“所謂‘舊病複發’都有一定的條件,另外上網查資料是一件好事情啊,你兒子利用網絡學習,你應該鼓勵他。戒除‘網癮’並不是說不上網,更不等於從此和網絡絕交……”心理醫生說。
“你看這網絡把青少年害的!現在辦公室裏麵幾乎都是電腦。把人都變懶了,過去還會珠算、心算,現在的青少年連字都很少寫。我讓他到圖書館查資料,他說‘懶得去’。這不是讓人倒退是什麼?”家長有一些激動。
“那你也可以看看:社會上有不少發明創造不就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舒適、方便嗎?網絡是這個時代發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丟掉它就等於丟掉了機遇、知識和信息……咱們長話短說吧,戒除‘網癮’的最主要特征並不是不再上網,而是青少年腦海中不再整天想著網上的聊天、遊戲等,能自我控製,能有節製地上網。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網絡的無國界和快捷來尋找自己需要的機遇、知識、信息,從而拓展自己發展的空間。”心理醫生說。
“看來你說的也很有道理……”家長逐漸平靜下來。
“建議你也上網找一些有關的資料看看,去感受一下上網的氣氛快感。”心理醫生說。
“我現在還不會上網……讓我想一想吧,咱們今天就先說到這兒吧。有想不通的我會再打電話給您。”
上述這個事例說明,在社會上可能有很多人,談網色變,完全將網絡“妖魔化’’了,這可能和一些媒體的誤導有關。一件好東西掌握在不會用它的人與會用它的人手裏,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結果。在現今的網絡時代那些不會充分利用網絡發展自己才智的人,才是一種更大的悲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網民已經達到4.2億,比2009年底又增加了將近3600萬人;互聯網的普及率也上升到31.8%,比2009年底提高了將近2.9個百分點。大多數青少年上網隻是為了娛樂,他們最“熱捧”的也就是網絡遊戲,這也成為眾多家長和教師們的“心病”。隨著電腦普及率的逐漸提高, “網遊”這個看似特別普通的話題,也引起全社會的共鳴,逐漸上升為社會高度,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問題。
社會和家人的擔憂並不是沒有根據。一些長期癡迷於網遊的青少年坦言,大型網絡遊戲就好像長途旅行,越玩就會覺得風景越好看,根本抑製不住,就像賭博,贏了想繼續玩,輸了更想玩。
正是處於這種極度刺激與誘惑之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迷於網絡遊戲,而且開始出現低齡化趨勢。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發布的《小學生互聯網使用行為調研報告》顯示,絕大多數的青少年在9歲前就開始接觸互聯網,甚至一些青少年在學齡前時期就已經接觸網絡。網絡已經成為青少年最喜歡媒介中的第二選擇,緊隨電視之後。報告同時也顯示, “看電影、動漫、玩網絡遊戲、下載音樂”等是青少年上網的最主要目的,上網最喜歡的是玩遊戲。青少年因為自控能力差,一旦有了網癮,就很難自拔,學習成績往往就會逐步下滑,而且對父母的限製容易出現叛逆心理。若是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很多風華正茂的青少年就會沉陷其中,毀於網絡,迷失自我。說嚴重點,到那時恐怕不隻是荒廢學業、一事無成的個人問題,還有可能引發犯罪、暴力等一係列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