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綠色上網”築就“綠色心靈”(3)(2 / 3)

(2)網絡知識教育。麵對網絡時代的到來,作為學生家長,不可以畏懼網絡,不可以強行封閉孩子使用網絡,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係教授琳達·傑克遜在第二十八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介紹,在美國,一般孩子到了5歲,家長就會幫助其接觸網絡,12歲開始就可以獨立上網。尤其可見,美國的父母是將網絡作為一種重要資源向孩子推薦。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對什麼事物越有秘密感,人們的好奇心就越強烈。對於網絡也是如此,家長若是強行不讓青少年上網,青少年也許就會越對網絡產生好奇,經常就會出現背著家長上網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作為家長,必須以一種積極開放的心態去迎接網絡,向孩子全麵客觀地介紹網絡功能與網絡知識,同時必須讓孩子了解到網絡的正負麵影響。隻有孩子對網絡知識有了了解,才會正確地認識網絡,也就會減少消極上網行為,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功效。

(3)網絡安全教育。這裏所說的網絡安全並不是指網絡軟件與硬件的安全,而是指在網絡世界中,與人交流的安全問題。網絡世界是一種虛擬世界,無論相距天涯海角,不管彼此是否相識,隻要有了聊天工具,就可以交往,無所不及,談天說地。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很容易輕信對方,視對方為自己的知心朋友,安全隨之就會出現風險。所以,家長應該經常和孩子交流網友的情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交際問題,避免出現上當受騙的情況。

(4)網絡情感教育。青少年很容易就會掉進網絡情感的泥塘,而且很難自拔。作為家長,應該在孩子剛剛接觸網絡的時候,就對孩子進行網絡情感方麵的預備教育,無意或有意地給孩子介紹一些因網絡情感而痛飲苦酒的實例。結合典型事例對孩子進行網絡情感方麵的預防教育,這樣就會有效改善青少年對網絡情感的認知水平,讓青少年在情感上更為成熟,有效減少或避免“網戀”現象的出現。

需采用正確方法

若是青少年一旦被網絡的負麵影響到,就會被其驚人的破壞力所傷害。很多青少年之所以會成為網絡“問題孩子”,這其實和家長們一些錯誤的教育方法有很大關係。那麼家長教育孩子正確地應用網絡,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呢?

(1)循循善誘法。家長應該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網絡作為一種方式、一種資源,可以創造出更多有利於學習的條件,但網絡上同樣存在著青少年不宜接觸或不健康的東西,這樣就可以在青少年剛接觸到網絡的時候就為其打上一劑“預防針”。家長還應該有意識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適合他們的網站,避免孩子進入一些不良的網站。當發現孩子在網絡上有不良傾向時,不可以一味地封殺、訓斥,而應輕“堵”重“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2)主動學習法。家長應該多學習一些和網絡有關的科學知識,這樣當青少年受到網絡負麵影響的時候,就不會出現束手無策的情況,同時還可以科學地教育孩子。實際上,青少年之所以被一些網絡負麵影響所傷害,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家長對網絡缺乏一個正確的了解。所以,家長應該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斷地去學習,隻有在這個基礎上才有能力、有資格去教育和影響孩子。

(3)興趣轉移法。避免孩子將自己所有的興趣和精力都集中在網絡上,應該將孩子的其他興趣轉移到其他各個方麵。比如,與孩子一起去展覽館、博物館參觀,一起看球賽和電影,一起下棋、玩球、外出散步等等。合理地安排孩子的課外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興趣和業餘愛好。同時避免讓孩子將對網絡的興趣局限於瀏覽網頁上,應該積極引導孩子參加有關網頁設計的比賽等,這樣可以激發孩子各方麵的興趣,而且可以有效培養孩子的創新素質。

(4)監控指導法。家長有責任去了解孩子每天在網上做些什麼、會花多長時間上網、希望從網絡上得到哪些東西等。但這不等於家長必須對孩子進行嚴格的控製,而是應該用一種積極友善的方式進行。要指導孩子加強網德的修養。要控製孩子的上網地點和時間。上網花費的時間和頻度應該和孩子的身心發育情況和學習要求相吻合,不可以用時太多、過於頻繁,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要少於2小時。要使用“安全瀏覽技術”,運用綠色上網軟件,避免孩子進入或瀏覽一些不健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