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明白了做事必須持之以恒,一旦認準目標,就不要被外界客觀因素所幹擾而半途而廢,要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從此孟子孜孜不倦,日夜勤學不息,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名垂後世的“亞聖”。
“斷機教子”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實際生活情境選擇恰當的時機和方式,使其心靈受到震撼,而不是喋喋不休地麵對孩子講大道理,講那些空泛的要求,許多父母教育孩子之所以失敗,誤區其實正在於此。
言必信,行必果
孟母對孩子品格的培養同樣十分看重,她的“殺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讓後人讚歎。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家在殺豬,感到非常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幹什麼?”“在殺豬。”“殺豬幹什麼?”孟母笑了笑,隨口說道:“煮肉給你吃啊。”孟子聽到後十分高興,等待吃肉。而孟母剛說完這句話就後悔了,心想本來不是為孩子殺的豬,我為什麼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說謊嗎?為了不失信於孩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萬事禮為先
孟子娶妻以後,對自己的妻子有意見,認為她太過倨傲。有一天,天氣十分炎熱,妻子從田間勞作回家,進了房間就脫衣納涼,正巧孟子突然推門進來。看到妻子穿得很少,在房間裏涼快,孟子異常生氣,認為妻子行為輕浮,不守禮節,當即就有了休妻的念頭。孟母知道以後嚴厲斥責孟子說:你進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屋裏是否有人,才能進去,你沒有敲門就推門而入,是你先失禮節,並不是你妻子的過錯啊。聽了母親的話,孟子深感自己過於魯莽,也慚愧於自己沒有把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自此對妻子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萬事禮為先”的做人道理,其見識令人敬仰。
勸子遠行,成全立業
孟母對於家庭一生操勞,盡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她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鬆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口上讚許孟子的主張,並給以厚待,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孟子對此非常失望,所以他想去投奔願意采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空懷負,時日不待,以致他經常悶悶不樂,長籲短歎。
後來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即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歡喜卻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相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教育心得”
孟母作為一位古代偉大的女性,她的可貴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更重要的是能在兒子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教育,她就像是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兒子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