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嬰幼兒心理健康的16盞紅燈(2 / 3)

6.忌忽視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情緒

孩子積極樂觀的情緒能夠促進其智能和品質的發展。近年來,許多的家庭教育忽視了以培養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意誌品質來促進孩子智能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因情緒變化而影響其求知欲、智能及上進心發展的情況屢有發生。有兩位學習電腦的幼兒,一位由於教師和家長較多地采用鼓勵法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因而學習效果好;另一位因家長求成心切,經常斥責孩子,致使他學電腦時心理常處於緊張狀態,學習效果很差,最後以拒絕學習而告終。因此,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情緒。

(1)要保持家庭中和睦愉快的氣氛。家庭中所有成員在說話做事時都應有平和的態度。父母對孩子談話時要和顏悅色,使孩子感到可親可敬,心情舒暢;不要經常厲聲厲色地斥責孩子,以免孩子對父母望而生畏,心情老是處於不舒暢的緊張狀態。這就要求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從尊重孩子的願望出發,以理服人,要讓他們自然滋生出積極的情緒。例如,有一位幼兒迷戀於看電視,但睡覺時間一到,家長便馬上把電視機關掉,責令孩子立刻睡覺。開始時,這種簡單的方法激起孩子大哭大鬧。後來,家長以商量的口氣對孩子說:“再看5分鍾,你就上床睡覺,好嗎?”這就給孩子留有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孩子也就漸漸適應大人的要求了。

(2)在家庭生活中,應該經常有孩子喜愛的琴、棋、書、畫及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孩子經常處於愉快的家庭氛圍中,情緒自然開朗、活潑。例如,吃飯時、睡覺前,全家人聽聽輕音樂;茶餘飯後,帶孩子散散步,與孩子一塊講講故事、唱唱歌;節假日可帶孩子搞一些手工製作,開展一些打球、下棋、書畫等陶冶性情的娛樂活動。這樣,家庭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歡樂愉快的情趣,可保持孩子積極健康的情緒和心態。

(3)要經常引導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使其體驗“成功”的快樂。家長不僅要讓孩子在滿足於吃、穿、用時才產生喜悅的情緒,應同時讓孩子在完成學習、勞動任務中,或在遊戲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愉快心情,尤其對年齡較大的孩子更應注意這一點。有這樣一個孩子,已經6歲了,家長仍舍不得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讓他同鄰居的小夥伴一塊玩耍。孩子不高興時,家長就讓他吃好點心,玩高檔玩具,可孩子仍是默默無語,經常發脾氣。後來,家長改變了教育方法,讓孩子經常與小夥伴一起玩耍,幫助家長做些簡單的家務勞動。這樣,孩子的生活內容充實了,在完成各種任務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和愉快感,孩子的情緒也得以轉化,變得樂觀向上了。

(4)孩子一旦有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長要設法盡快消除其不良情緒,恢複其愉快的心境。倘若孩子長期情緒不佳,就很可能引起某種神經性病變。所以,要設法使孩子經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以利於身心健康。例如,孩子做了錯事,家長可以嚴厲地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但要速戰速決。當孩子認識了錯誤並表示改正時,家長應馬上收起指責的態度,使孩子盡快恢複正常的情緒。又如,當孩子受到委屈而不高興時,家長應設法轉移孩子情緒,即用一種孩子喜歡的事物去吸引他,使孩子注意這一事物而忘掉不高興的事情,轉憂為喜,恢複良好的情緒狀態。

7.忌忽視過於順從孩子的不自信

有自信心的寶寶對自己有相當的自滿,接受自己,喜歡自己,不會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做著自己認為有意思的和感興趣的事,勇於探索、嚐試、創新及自我完善。無自信心的寶寶不滿意自己的能力,經常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受困擾。見到別人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就會埋怨自己為什麼做不到。別人畫畫比自己棒,就抱怨自己為什麼不如人家。事事要求自己做到可與別人媲美,到頭來像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能專注發展自己的潛能。另外,有些缺乏自信的寶寶則認定自己無能,能力比別人低,感到無助,而提不起勁去嚐試發揮自己的潛能。

過於聽話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少給周圍的人添麻煩。在家裏他們是要求少、易滿足的“乖寶寶”;在學校他們是循規蹈矩、不鬧事的“好學生”。但若長期如此,其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將受到影響。孩子過於聽話通常有以下原因:①先天因素。這種情況有兩種,一是有的孩子思維不夠活躍,要求少、點子少,在家庭中父母主動給他們提供的條件已經滿足了他們不太多的要求;二是有的孩子膽子較小,反抗精神不強,提出的要求被父母否定後一般不再爭取,而對於父母說的話、提的要求一般不願提出異議。②家庭氣氛。專製型的家庭,表現為父母在家庭中地位明顯占優勢。一些較敏感的孩子很善於觀察形勢,加上膽小,不敢冒犯權威,容易成為一個順從聽話的孩子。還有一種包辦代替型的家庭,事無巨細,家長全都幫孩子辦好了,孩子隻要乖乖地跟在家長身後即可。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往往表現得膽小、順從、缺乏闖勁。③錯誤的“好孩子”標準的誘導。由於調皮的孩子常提出一些父母無法滿足或不願意滿足的要求,給父母帶來麻煩或提出一些挑戰性的問題讓父母或老師難堪,因此被父母、老師視為不聽話的孩子。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許多途徑,其中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很有效的一種方法。對過於順從聽話、缺乏主見的孩子,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做:①做孩子的榜樣。家長處理日常事務或工作,應表現得自信心十足。不要碰到一點小挫折就垂頭喪氣,從家長的自信表現中,孩子將會獲得良性的暗示。②列舉成功的經曆。孩子在麵臨困難時顯得信心不足,家長不要責備他,也不要空洞地鼓勵,如“你肯定行”,“別人行,你也能行”。而是應該給孩子列舉他過去解決各類問題的成功經曆,如“是誰在上次考試中得了滿分”?“我們家誰洗的手絹最幹淨”?③永遠對孩子充滿信心。家長往往對孩子的成功給予極大的關注。殊不知,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更需要家長的安慰和鼓勵。一方麵,此時孩子容易自我懷疑,家長對他的信任會加強他的自信。另一方麵,孩子的失敗在所難免,此刻千萬不要對他進行否定性的評價或懲罰。隻有接受孩子的失敗,他們才有機會從中獲得信心。④良性自我暗示。家長應幫助孩子養成自覺運用積極自我暗示的習慣。如考前默念“我一定會正常發揮的”,每天早晨對自己說“今天我的感覺不錯”等,也會有較好的效果。

8.忌忽視幼兒的情感依附心理

美國和加拿大的心理學專家聯合對缺乏父母照顧的嬰幼兒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孩子中有許多人有明顯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他們易激動、過敏,睡覺時常常會驚醒或者難以自然入睡,體重都明顯低於正常標準。統計數據顯示,這樣的孩子不但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而且因病死亡的危險也極大。

對兒童,尤其是對嬰幼兒來說,情感性依附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因為孩子需要與父母溝通感情;在探索環境中的陌生東西時,他們需要父母提供安全的保障;他們害怕時,需要來自長者的保護,孩子需要注意他人,也需要被他人所關注。

如果剝奪了兒童依附的基礎,即兒童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與保護時,直接的後果就是他們無法應對環境的各種刺激。這種無法適應就意味著失調,就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育,甚至削弱他們機體的防病能力。

9.忌忽視幼兒的反抗心理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人生有兩個關鍵時期:一是3~4歲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5歲的第二反抗期。這兩個重要時期的心理發育狀態往往又會影響他們今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發展。

2~3歲的孩子對“自我”的意識開始發展,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所提高,好奇心又很強,他們對什麼事都覺得有趣,加之這時他開始意識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麼事都想參與,要麼是“自己來”,要麼就是“媽媽替我來”。而且,他們往往對兩種對立的事感興趣,既想“要”,又想“不要”,父母讓他“要”也不行,讓他“不要”也不行,總覺得左右難逢其源。孩子做不了決定,對父母又不滿意,因而就以哭鬧、跺腳等方式向父母抗議示威。由於父母總是順著孩子,隻要孩子一哭一鬧,父母便百般順從。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種不好的習慣,似乎隻要一鬧父母就會依從。2~3歲的孩子其實是很會察言觀色的,從父母和善的麵容、慈祥的笑臉中,他們逐漸地學會了驕橫、耍賴。

克服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反抗心理的方法:①父母千萬不要答應孩子非分或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畢竟太小,他們這時憑興趣和一時的衝動辦事,要求起父母來從不管合理與否。對於孩子那些不合理或非分的要求,父母一方麵可以不予理睬(即“冷處理法”),另一方麵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把興趣轉移到可以滿足的事情上去(即“轉移法”、“替代法”)。孩子要這要那,媽媽一味順從,如不答應,孩子就哭,於是媽媽又去哄。殊不知,這次雖然哄得他不哭了,下次他的要求未得到滿足時還會哭。因此,父母這次對他的不合理要求的順從,就是對孩子下一次哭鬧的慫恿。父母一定要把好關,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要讓他懂得“隨便哭鬧是不好的行為”。②對孩子的要求,在答複時態度要明確,應該滿足他的就滿足他,不應滿足的則堅持製止。有些父母對孩子總是態度不明確,立場不堅定,對的不立即支持,錯的不堅決反對,使得孩子難分好壞,不良的習慣未及時得到糾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以哭鬧為手段去要挾父母,以使父母妥協順從。③父母應能夠合理地使用獎懲手段。當孩子因合理要求未得到滿足而哭鬧時,父母應嚴肅地告誡他,不能隨便哭鬧,並盡快改正錯誤,滿足他的要求。孩子不哭了,父母應及時地給予適當的獎賞,哪怕是一個笑臉,孩子也會從中感覺到溫暖。如果孩子是因不合理要求而“無理取鬧”,父母應嚴厲地對待,及時地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即使是一個嚴肅的麵孔,孩子也會從中感覺到威懾的作用。總之,要讓孩子慢慢懂得,哭鬧是不好的行為,無理取鬧是不對的。

10.忌讓幼兒戀物成癖

隨著教子模式的改變,過分強調早期教育的作用,家長往往忽略了親情的互動式享受,有“戀物癖”的幼兒越來越多。說到底,這是一種輕微的孤獨症的表現,容易培養出敏感退縮、憂鬱脆弱的人格特征。這些幼兒容易出現在:①住房條件寬裕,自1歲起就開始在兒童臥室裏單獨入睡的家庭。②父母工作繁忙,幼兒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的家庭。③雖然表麵上注重幼兒的早期開發,但生活中卻認為與幼兒嬉戲玩鬧是浪費時間的家庭。④幼兒與動畫相伴成長,與電視長期為伍的家庭。

既然幼兒的“戀物癖”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麼預防或逐步戒除幼兒“戀物癖”,也要從增強幼兒的安全感入手。可以嚐試下列方法:①平時多擁抱幼兒,多拍撫他的背部和頭頂,以解其“皮膚饑餓”。注意擁抱和拍撫不是獎賞,不要等孩子畫得一幅好畫或彈出第一首鋼琴曲時再去擁抱他,擁抱應該是日常的、無條件的,就算他做錯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擁抱他,後者更多的是在兩代人之間找到一種無聲的和解方式。經常性的擁抱給幼兒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也不要緊;你很安全……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絕不會將小包被或玩具熊視作他的“精神保險帶”。②就算讓幼兒獨處一室,也要進行睡前安撫工作。所有的幼兒都在本能上畏懼噩夢和黑暗,所以硬性將幼兒與父母分開,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很多幼兒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戀物癖”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開亮一盞小燈,等幼兒睡著再離開,就比較容易使其對繈褓包被之類物體“脫癮”。③做媽媽的在選購這些幼兒用品時,就要有意識地多備下幾個“遷移載體”,讓幼兒無法對其中的某樣東西“專情”。如果一開始就備下兩三條小包被、一個絨布熊家庭(包括絨布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小絨布熊和他的表弟們),讓幼兒選擇使用的話,幼兒恐怕就會領悟到:這是無生命的物質,而不是有感情交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