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這些,就有利於幫助他們走出與“戀物”相守的封閉天地,接觸到外麵世界的充沛陽光。
11.忌強迫幼兒慷慨大方
年齡相仿的小兒在一起玩耍時,常常發生爭搶玩具的情況,許多家長在看到這種場麵後,會因自己的孩子不夠慷慨大方而覺得沒麵子,從而大聲嗬斥孩子或者強迫自己的小兒讓出玩具,而孩子會感到委屈。
如果孩子隻有2歲,就完全沒有必要去製止。他還太小,對其他人沒有多少感情,不與他人一起分享他自己的東西與他的年齡是十分相稱的,家長不能因此而擔心孩子將成為一個霸道的人。在碰到這種情況時,不妨讓他去搶。如果孩子經常發生爭搶的場麵,最好讓他與年齡較大的孩子一起玩,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是有幫助的。千萬不能去指責孩子,否則他會誤解為父母不愛他了,因而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發育逐漸成熟,學會並喜歡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快樂時,孩子才會漸漸大方起來。但是3歲以後的孩子還是這麼霸道的話,就需要家長加以正確的引導了,越是早發現,就越是容易糾正。
12.忌對口吃的幼兒施加心理壓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患口吃的比成年人要多得多。口吃多在幼兒期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兒期糾正。口吃的幼兒常常害怕在人多的場合下講話,其實口吃幼兒的語言器官發育是正常的,也無其他神經係統障礙。
幼兒口吃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出於好奇而模仿他人口吃得來的;有的是精神受到突然的刺激如受驚、懲罰等而引起的;還有的是幼兒在學習說話時發音不準或咬字不清,父母過多糾正而引起的。據報道,口吃可能與遺傳有關,口吃患者後代的口吃發病率約為65%。另外,強迫左撇子的幼兒改用右手也可使其中部分孩子出現口吃,因為習慣於使用右手的人控製語言的大腦優勢半球在左側,而習慣使用左手的人控製語言的大腦優勢半球在右側,如果強迫左撇子改用右手,大腦形成語言優勢半球的過程就可能發生混亂,從而導致口吃。
由於口吃的幼兒大多具有膽小、敏感、易緊張的心理特點,因而消除說話時的緊張和恐懼是治療的關鍵。家長要為幼兒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生活環境,以減輕他對口吃的注意。幼兒說話口吃時不要打斷,不要指責,也不要提醒,例如:“你怎麼又結巴了!”這樣做反而會強化口吃症狀。老師要教育好其他小朋友,請他們不要模仿,不要嘲笑,以免加重口吃孩子的心理壓力。
應教育幼兒說話時情緒要穩定,肌肉要放鬆,語速要放慢,特別是每句話的第一個字要輕輕地、慢慢地說,而且在幼兒園、學校、家裏都要多說多練。
13.忌在外人麵前說幼兒的缺點
當自己的幼兒受人讚美時,家長往往提出幼兒的缺點,以作為謙虛的托詞,使幼兒更發奮圖強。但是,這種“謙虛”的美德不僅不能使幼兒上進努力,有時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因為,幼兒到了一定的年齡時,就會察覺到自己的缺點,並以此缺點而感到羞恥。
如果父母忽略了幼兒這層微妙心理,而發揮上述“謙虛”的美德,就如同讓幼兒在大庭廣眾前暴露自己的身體一樣,這會使幼兒感到相當的屈辱,而造成幼兒自慚形穢的心理。
幼兒的年齡尚小,還無法察覺自己的缺點時,此種“謙虛”的行為也絕對產生不了良好的作用。因為當幼兒一再聽到自己缺點時,就會產生“暗示效果”,而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孩子。尤其是在被冠上“愛撒嬌”、“膽小鬼”的外號時,負麵效果則更為增強。
由此可見,父母對第三者所說的話,比直接對幼兒所說的話有著更大的影響,因而父母與第三者的談話必須運用得當。例如,當父母對別人說“我兒子最近可以自己做很多事”,幼兒此時所感覺到的喜悅較父母直接的讚許大,自己也會努力地去做一個好孩子。
14.忌不讓幼兒吃點“苦”
現代家庭的重心逐漸向幼兒轉移。過去較為普遍的多子女家庭向獨生子女家庭轉化,獨生子女所處的特殊地位,使他們成為家庭中的“小皇帝”。同時,也造成兒童身心日趨脆弱,常表現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狀態,給人類未來蘊育下新的社會問題。這些兒童普遍缺乏的是“劣性刺激”。所謂“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按傳統的家庭結構,子女需聽命父母。現在卻恰好相反,是父母聽命於子女。心理學家認為,適當的“劣性刺激”是兒童健康成長過程中必需的。這些刺激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1)饑餓:現在相當多的孩子有偏食、挑食的習慣,而且食欲較差。究其原因,是他們從小便未曾體會過挨餓的滋味。父母們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吃好的、高級的。不少孩子零食不離口,哪裏還有胃口來對付一日三餐?俗話說“欲求小兒安,需帶三分饑與寒”,但大多作為父母並不忍心“餓”孩子。
(2)勞累:現代兒童幾乎很少有人體會過勞累之苦。他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和放學回家有父母接送,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叫累,缺乏應有的鍛煉。使身體健康發育大受影響,抵抗疾病的功能很低。往往會變得脆弱自私,好逸惡勞。
(3)困難:由於多數幼兒的生活總是一帆風順,致使很多幼兒意誌薄弱。父母過分地關照和代勞,使孩子成為膽小鬼和低能兒。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與困難較量,孩子遲早有一天要獨立麵對生活。因此,有遠見的父母總是人為地為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他們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培養應對困難的能力。
(4)挨批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極需要紀律的約束和適當的批評來矯正他們的行為。所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就要毫不含糊地批評,而且應該適當嚴厲。受到約束或批評,孩子當然不會感到愉快。但久而久之,他們卻能明辨是非,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對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極為有利。
總而言之,父母應該明白,逆境造人,給孩子們適當吃點苦頭,將會有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15.忌不讓幼兒入園
英國北倫敦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小學中人緣最好的學生,往往是那些上過正規幼兒園的孩子。他們不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強。
從事這項研究的菲利普·歐文和約翰·萊奇福特博士對沃裏克郡一所小學的187名孩子進行了調查。他們先將孩子所受的學前教育分為4種類型:①幼兒園。那裏有較為正規的課程安排,老師既授課又安排大量的遊戲。②遊戲小組。通過特意安排的遊戲,鼓勵孩子們相互交流與合作。③托兒所。那裏雖有保育員看護但沒有明確的社交和教育目標。④待在家中。由父母、保姆或親戚照顧。
研究證明,學前教育可為孩子將來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礎。有較為係統的課程安排和活動指導的幼兒園和遊戲小組,可為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而托兒所和待在家中的幼兒則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
社會交往是人之必需,隻有在交往中才增長見識,發展能力,了解人與人的關係,形成集體意識。幼兒互相間的交往能讓幼兒體驗到快樂,獲得友誼。家長應支持、鼓勵幼兒間的正常交往,要放心、放手、幫助、引導,而不應限製、幹擾。
幼兒時期的交往,較多地帶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家長要幫助幼兒,從自我中解脫出來,懂得謙讓,體驗給予的快樂,體驗關心與被關心的快樂。團結友愛的兒歌、故事,是對幼兒進行友愛教育的好材料。當然,家長的言行會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家長不要限製幼兒的交往,可適當讓幼兒去好朋友家串串門,或熱情歡迎別的小朋友來做客。在這過程中,家長要提醒他們友好、謙讓,這樣才能玩得更加開心。
幼兒在交往中總要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家長不必大驚小怪,也不要如同法官似地審問、裁決,切不可偏袒,更不可在家長間引起矛盾。有矛盾不是壞事,在發生矛盾與解決矛盾中,幼兒可獲得多方麵的鍛煉發展。家長隻要給予必要的提醒和暗示,讓幼兒學會處理一些自己能處理的矛盾。
16.忌忽視培養幼兒的適應能力
(1)平時要多讓孩子接觸人:孩子們隻有在集體環境中,與別的孩子打交道的時候才會鍛煉自己的性格和品質,從小就讓他學會忍讓,有一顆愛心,懂得關心別人。
(2)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危言聳聽:雖然世界上有醜惡存在,但還是要多讓孩子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麵,否則他們會形成厭世和恐懼心理。
(3)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要讓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考慮一下怎樣做會更好,然後再開始動手。日常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要鼓勵他們自己去做。若有機會,讓孩子到親戚家住上一兩天,改變一下環境,可以鍛煉他們的適應能力。
(4)不要輕易承諾:做任何事時,家長不要提前講好報酬,以免孩子形成做每件事都要討價還價的壞習慣。如果報酬沒有了,他就會哭鬧,久而久之便助長了孩子的任性。
(5)多鼓勵,少打擊:孩子犯錯誤是常有的事。若做錯了事,家長應該從正麵引導和教育,千萬不要用惡語去傷害他們,否則會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
(6)不要與其他的孩子攀比:攀比會使孩子形成虛榮的心理。也不要老是誇別人家的孩子聰明,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也是很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