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遊玩:孩子從小在家,不知道外麵的世界如何精彩,當他們具備旅遊、逛公園的基礎條件時,父母應當有目的地組織孩子參加這樣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激起孩子愛國精神。
(3)聽音樂和畫畫:用音樂與美術陶冶孩子的心靈。每個孩子都有愛唱愛跳、愛畫愛看的特點。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的身心不斷發展,對此家長不能熟視無睹,要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在從事有意義的藝術活動之中得到很好的鍛煉,身心也會隨之而健康地發育。
(4)講故事:可豐富孩子知識,擴大孩子的視野,從中懂得真、善、美,認識假、惡、醜,明白怎樣做一個合格人才的意義。
(5)培養良好品質: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頑強精神和堅強的意誌,培養關心他人、集體及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是非常有效的途徑。
(6)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身教勝於言教。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父母在孩子麵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才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打上深刻的烙印,這個影響有時是孩子身難忘的。
13.宜糾正幼兒的殘忍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有一些幼兒殘酷地對待小動物。例如,捉到小昆蟲把它們的翅膀揪掉,把頭扭掉,或把眼睛捅瞎。用手掐貓、狗的脖子,打斷貓、狗的腳,並扔入水中看它們痛苦地掙紮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幼兒的殘忍行為往往是其有壓抑感的一種表現。如果幼兒的父母感情失和,誰都不關心幼兒,家庭中充滿著不和睦、不健康的氣氛,幼兒生活在其中就會感到壓抑,從而產生發泄的衝動,借對動物發狠來暫時消除內心的不滿情緒和壓抑感。
自卑感、受歧視感也是幼兒產生殘忍行為的原因之一。有的幼兒長得不漂亮或有某種生理缺陷,在家裏或幼兒園受到歧視。有的父母想生男孩卻偏偏生了女孩(或相反),便不喜歡、冷落了這個幼兒。有的再婚父母歧視甚至虐待前夫(妻)所生的幼兒等。這些都會使這些幼兒感到“低人一等”,產生自卑感、受歧視感,從而借殘忍行為來表明自己的“強大”,消除內心壓抑,尋求畸形的心理平衡。幼兒周圍的成年人如父母、老師等缺乏同情心,對幼兒動輒便以關黑屋、打耳光、立牆角等體罰,或讓幼兒過多地觀看電影、電視中的暴力鏡頭,都會造成幼兒的殘忍行為。
糾正幼兒的殘忍行為,關鍵是家長必須拿出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愛,為幼兒創造一種和睦、友愛的情感氣氛,並改變環境的不良影響和糾正不正確的教育方法。
14.不同性格的幼兒宜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1)性格開朗、活潑、愛說愛動的幼兒:這類幼兒思維活躍、反應靈敏,自我表現欲和交往能力都很強。但自控能力差,做事沒有耐心。對這類幼兒應采用高標準、嚴要求的方法,讓他們認真地做每件事,並善始善終。
(2)性格調皮、專橫、大大咧咧的幼兒:這類幼兒適應能力強,敢說敢幹,富有創造性,但意氣十足,愛打鬧,規則意識較差。對這類幼兒宜采取批評與鼓勵相結合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愛心培養,使孩子體會到同伴間友誼的樂趣。
(3)性格孤僻、膽小、不愛說話的幼兒:這類幼兒比較穩當,做事不易出差錯,專注力強、聽話。但他們不愛交往,自我表現欲不強,不願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對這類幼兒應采用欣賞的方法,多親近他們,給他們創造與別人交往、在集體場合說話的機會。
(4)性格溫柔、聽話、沉穩的幼兒:這類幼兒自尊心強,有主見,做事有條理、認真。但很愛麵子,做錯了事不能當麵批評,否則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對這類幼兒宜采取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的方法,細心體察孩子的變化,任其解釋自己的新發現,從一點一滴著手,培養幼兒的探索意識和創造意識。
15.宜教寶寶從小有愛心
良好的情感素質是幼兒健全人格的體現,也是未來國民素質的體現,為培養出21世紀合格的人才,家長必須注重幼兒的情感教育。情感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喜、怒、懼、愛、惡、欲的心理過程。情感對個性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家長們要注重培養幼兒的積極性情感。
寶寶幼小,尚不懂事,父母的愛心也是理所應當。可是在寶寶正在成長、逐漸懂事的時候,做父母的如果不教給幼兒懂得“要像爸爸媽媽愛自己那樣地愛爸爸媽媽”,不教給幼兒懂得“隻有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那麼等幼兒長大了,心裏隻想到自己的時候,做父母的心裏不就悲傷了嗎?與其將來說“這孩子真不懂事,大人白白對他這麼好了”,不如今天教給他們“愛”。
愛是孩子最迫切的心理需要。父母的愛能夠使孩子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父母親輕輕的微笑、一句誇獎、一次擁抱、一次撫摸都能使孩子體驗到無限的快樂和滿足。由此可見,對幼兒充滿愛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幼兒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情感至關重要。
自尊心人皆有之。幼兒雖然年齡小,天真、幼稚,但也有自尊心,他們與成年人一樣要求人格上的平等。為此,大人應當尊重幼兒,保護幼兒的優點和長處,多鼓勵,少批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當孩子做某一件事,父母首先要肯定他的成績、優點的一麵,讓孩子自己能獨立做一件事,並且能夠做好,給孩子樹立一個信心,與此同時指出下次再做時要注意些什麼。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做好,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指導。家長們萬萬不可開口就是指責,這樣不利於孩子良好個性的發展。孩子如果在做事過程中體驗過度的失敗、羞辱、不信任、內疚等情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會逃避做這件事。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根據孩子的特點,設計一些活動,讓他在活動中取得成功,發現自己的長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喜悅,對其積極情感會不斷地獲得發展。加強孩子的情感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家長的責任。
16.宜正確對待幼兒的無理要求
(1)對第一次任性不讓步:對幼兒的第一次任性做出讓步,分明就是告訴幼兒滿足不了的要求可通過哭鬧撒潑來得到滿足。這樣,撒潑就會成為幼兒滿足無理要求的手段,任性的毛病就自然養成了。當小孩在第一次出現無理取鬧的撒潑行為時,父母雙方應意見統一,相互配合,進行恰當的說服教育和耐心勸導,堅持正確的教育原則。這樣,小孩就不會再提出種種不合理要求。
(2)不一味遷就:父母、老師在對待幼兒的無理要求時不可感情用事,不要怕委屈了幼兒。平時可訂好一些協議,讓幼兒心中有數,什麼可以得到,什麼暫時不能得到,什麼經過努力可以得到。一旦製訂了協議,家長就應照章辦事。對於幼兒的一些無理要求,不要怕幼兒哭鬧、發脾氣,這種堅決的態度往往可以避免“後遺症”,否則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幼兒變本加厲。
(3)轉移注意力:麵對幼兒的一些無理要求,可轉移幼兒的注意力。例如,一個身體不適應待在家裏的幼兒,吵著要去室外跟別的孩子追鬧,家長可通過講故事或一起做遊戲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如果幼兒不肯吃飯,可讓他扮演小老虎,說把飯給小老虎吃,並鼓勵小老虎把嘴張大才有。這樣,幼兒則認為不是他在吃飯,是小老虎在吃,而且吃得很歡。
17.宜教育幼兒不說髒話
幼兒喜歡並善於模仿,隻要聽見有人罵人或開一些低級的玩笑,就會跟著學,開始並不知道是好是壞,隻是從家長讚成或反對的態度中才明白自己該不該說這些話。當他生氣或不高興時,就會說出這些髒話來。
家長和幼兒園老師要以身作則,講究語言美,這是至關重要的。幼兒說髒話是學來的,隻有家長和老師說話文明,教育幼兒不說髒話才有力量、有效果。發現幼兒說髒話,家長可流露出厭惡的表情,冷淡幼兒,也會有效地抑製幼兒說髒話的壞習慣。還可通過兒歌、故事、遊戲的形式學會使用文明語言。幼兒好模仿,且缺乏是非觀,他們往往會從電視、電影中,從父母、同伴那兒學來許多髒話。為此,父母應做好表率,帶頭講文明,慎重選擇影視節目,發現幼兒和小夥伴說髒話時,應及時指出並給予糾正。
對偶爾說髒話的幼兒,大人應以文明的語言把幼兒所需要表達的重複說一遍。如果幼兒經常津津樂道重複一些髒話,家長應嚴肅地告訴幼兒那些話不文明,爸爸、媽媽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歡聽,並與幼兒一起分析幼兒所尊敬的大人及小英雄們是怎樣說話的。在此基礎上,教育幼兒學會使用表達氣憤、激動情緒的文明用語。與他人發生爭執時可以說:“請你住口!”“你快走開!”“你不講理,我很不高興。”或自己先走開等。
18.宜教幼兒愛惜物品
愛惜物品是一種美德。要想讓幼兒具備這一良好品質,必須及早地培養。日常生活中,幼兒往往在吃、喝、穿、玩等方麵提出一些物質要求。幼兒的要求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卻是不合理的,要具體分析,適時適量地給予滿足。不隨意的亂給、多給,這樣幼兒便不會輕易把某種物品扔掉,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了。
幼兒由於無知或認識、控製能力較差,往往出現一些損壞物品的行為,如在桌子上亂刻,牆上亂畫,打碎玻璃,摔破飯盆,扯爛衣物,弄壞玩具等。發現幼兒的這些不良行為後,要先弄清原因。幼兒若是無意的,便及時給予引導,指出其危害,提醒幼兒以後注意。幼兒若是有意或用以要挾,則及時給予嚴厲的批評,使其認錯。在幼兒的不良行為麵前,若不能及時的批評糾正,采取遷就、讓步的態度往往易使幼兒一錯再錯,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幼兒特別喜歡聽童話、故事等。針對幼兒這一特點,利用飯後、睡前等空閑時間,有意給幼兒講一些有關愛惜物品的故事,每次講完都要提出一些問題,幫助幼兒理解和認識。在長時間的熏陶下,對幼兒便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為了讓幼兒形成愛惜物品的良好習慣,家長應嚴格要求自己,為幼兒樹立學習和模仿的榜樣。例如,在看書時,家長首先把手洗淨擦幹,翻書頁時也輕柔小心。若發現有卷、撕之處,立刻展平和黏補。看完後,不亂放亂扔,及時放回書櫃等。吃飯時,無論碗、筷、桌、凳都輕拿輕放,碗裏不剩一粒米。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培養後,幼兒在認識和行為方麵便會形成一定的愛惜物品的觀念和特點。但往往很不穩定,此時若放鬆教育,不注意鞏固提高,則很容易使其已形成的觀念、行為消退。根據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采取不同的活動和形式對幼兒進行練習指導,並及時發現和表揚幼兒愛惜物品的行為,在不斷地練習和指導過程中,幼兒愛惜物品的良好習慣便會得到不斷地鞏固和提高。
19.宜教幼兒遵守時間
遵守時間是一種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心理學家認為,幼兒時期是形成這一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要根據幼兒的特點,對其進行這一習慣的培養。
(1)為幼兒製訂一份家庭作息製度表:幼兒生活中的一些不遵守時間行為,往往是由於家中對幼兒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約束所造成的,如不能按時起床、睡覺,玩耍時不能按時回家吃飯等。為了培養幼兒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要專門為幼兒製訂一份家庭作息時間表,如規定早晨6點半起床,7點半準時送入幼兒園,晚上8點洗刷,8點半準時上床睡覺。星期日,起床、入睡等時間也與平時要求一樣。早、午、晚飯及午休等時間,都盡量做到與幼兒園保持一致,決不放鬆對幼兒的要求。這樣,使幼兒初步形成了遵守時間的觀念。
(2)嚴格執行製度,糾正幼兒不遵守時間的行為:由於幼兒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已養成一些不遵守時間的行為習慣,製訂家庭作息製度後,在執行之初,幼兒往往不能按照要求執行。例如,起床、睡覺的時間總是往後拖延,若催促便發脾氣,甚至哭泣等。每當此時,父母要密切配合,都不妥協和遷就,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耐心地引導教育幼兒,有時甚至采取強製和命令的手段使幼兒執行製度。吃飯也是一樣,幼兒若在外貪玩不能按時回家吃飯,不必多次尋找和等候,可自己先吃。幼兒回家後,便清楚地告訴他——因為沒有按時回家吃飯,好吃的飯菜都吃完了,隻有一點剩飯菜在鍋裏,幼兒以後會吸取教訓。作息製度長時間的嚴格執行後,幼兒不遵守時間的壞習慣慢慢糾正了,逐漸形成了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3)為幼兒做遵守時間的榜樣:在給幼兒製訂作息製度的同時,父母要嚴格遵守時間的要求。不僅保證每天按時接送幼兒,而且在生活、工作、言行等方麵都盡量做遵守時間的人。平時,答應幼兒到什麼地方,就一定準時帶幼兒去,決不拖延、提前或食言。即使有特殊的情況,導致不遵守時間的現象出現,如單位突然有急事走不開,沒有按時接幼兒等,都一定向幼兒道歉,並說明緣由,使幼兒知道不是有意的。
通過長期的培養教育和榜樣行為的影響,幼兒便會初步懂得了遵守時間的重要性。
20.宜用親子遊戲進行敏感期教育
嬰幼兒智力開發的最好階段就是0~6歲,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可能花費幾倍的努力都無法彌補。所以,培養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就成為每位父母的最大願望。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如果從6個月開始開發幼兒的智力,那麼開發計劃就已晚了6個月。”這告訴每位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嬰幼兒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抓住敏感期對寶寶進行積極的教育,對於孩子的一生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每個家庭都需要。
什麼是孩子的敏感期呢?就是人類某種行為、技能技巧及認知能力的掌握,有一個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到影響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為孩子創造的生活學習環境——包括優美的家居環境、悅耳的音樂、正確的母語或第二國語言環境、豐富的文化環境、經常接觸自然環境、良好的成人互動關係、和諧的生活氣氛等,這些是不可掉以輕心的。
嬰幼兒在0~3歲時期,是潛意識吸收階段,幼兒在這個階段會以驚人的速度將周圍環境的人、事、物全部吸收,成為自身智能的一部分,並成為日後學習的基礎,3歲以前的幼兒擁有一份超強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大腦生理學家通過對人腦的研究表明,3歲以前,幼兒的腦神經已經完成了60%的配線工作,這個數字告訴人們,這段時期內幼兒會以驚人的速度、沒有選擇地將所有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事物一一吸收。這種無意識的吸收到了幼兒3~6歲階段,就開始轉為有意識的接收了,萌發了自我意識的孩子,會從環境中挑選自己內在需求的事物去學習,3~6歲階段的幼兒,其內在生命潛藏著無限發展潛能,正是塑造人格的重要時期,此時幼兒正以發自內心的聲音在對父母和社會說:“幫助我!”
父母應當如何幫助0~6歲嬰幼兒度過這個敏感期呢?經過很多兒童早期教育專家們的探討發現,親子活動是比較理想的途徑。在一些經過精心布置的嬰幼兒啟智中心裏,備有專為父母和寶寶設置的活動場地、活動器械和相關教具,讓寶寶在父母的攙扶或鼓勵之下,完成有針對性的智力開發訓練,如感覺統合訓練、奧爾夫律動訓練、蒙台梭利教學、福祿貝爾教學等。在這樣的親子訓練活動中,寶寶的社教能力、節奏感、身體的協調能力、創造能力和專心程度等都會得到提高,並且在與父母的親近中,更加信任爸爸媽媽。
21.宜教幼兒學會愛自己
在生活中,時常有這樣的場景映入人們的眼簾。寶寶跑著跑著忽然跌倒在地,然後哇哇直哭卻不知爬起來。幼兒熱得滿頭是汗也不知道脫件衣服。這不由得引起人們的深思:家長在愛幼兒的同時,不要忽略讓幼兒學會愛自己。愛自己是指有自我保護意識,有初步照料自己的能力,懂得自尊自愛。幼兒隻有學會了愛自己,才能逐步把這種行為遷移到他人身上,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家長要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教給孩子照料自己的一些方法。
(2)讓幼兒學會保護身體的各部分器官,如不把異物放入耳鼻內,在陽光下不看書等。
(3)讓幼兒知道做事情時應注意不要傷害自己,有一定的安全意識。如按電鈕時一定要把手擦幹,坐自行車時不把腳靠近車輪等。
(4)受到傷害時不驚慌,知道及時向家長報告。
(5)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鼓勵幼兒動手自己解決一些問題,而不是凡事包辦代替,以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讓幼兒自己穿衣、刷牙、洗臉、吃飯等,簡單地料理生活。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幼兒才有能力照顧自己。
22.宜適時教育幼兒
(1)取得成績時:此時,幼兒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心情特別好。家長應在稱讚和鼓勵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和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是樂於接受的。
(2)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家長不要訓斥孩子,而應幫助其進行分析,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所在。幼兒不但學會怎樣走出困境,而且加深了與父母的感情,樂意聽從父母的教誨。
(3)有較大過失時:這時的幼兒會有負罪感、畏懼感,隻要父母能體諒其過失,在指出嚴重後果的同時,找出原因,幼兒是能接受批評教育的。
(4)受到委屈時:由於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事而受到誤解和指責,這時家長應保持冷靜的態度,在仔細調查分析的情況下,客觀公正地對待幼兒。
(5)對某種事物產生極大興趣時:家長既要鼓勵、支持,又要正確引導,教育孩子鑽研知識、挖掘潛能、持之以恒。
(6)在別人取得成績和榮譽時:家長應鼓勵幼兒向先進、榜樣人物學習,並提出適當的目標要求。
(7)新階段開始時:例如,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時,新學期一開始時,幼兒會產生新鮮感和“從頭開始”的強烈願望和決心。家長應因勢利導,及時向幼兒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會樂於接受。隻要家長認真思考和實踐,肯定會發現更多的教育幼兒的好時機。
23.宜製止幼兒的有害行為
有一部分幼兒常常發生有害行為,他們或損壞物品、玩具,或攻擊傷害別人,或無意傷害自己。所有上述現象,都會在一定的範圍內造成對人的傷害或物的損害。當遇到幼兒發生有害行為時,家長應認真分析原因,然後采取相應措施。
(1)因年齡特點、身心發育不完善引起的有害行為:幼兒年齡小,手腦協調能力不很強,不能像大人一樣做任何事情都得心應手,如吃飯時打碎了碗盤,不小心摔壞了小鬧鍾等。對此,一方麵要肯定幼兒的積極因素,原諒孩子的過失,一方麵要溫和、親切地告訴幼兒做事要小心,並教給孩子一些具體方法。利用當時情景做遊戲,進行輕拿輕放的強化訓練,也是積極製止此類有害行為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