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嬰幼兒心理健康的28盞綠燈(3 / 3)

(2)因缺乏生活經驗引起的有害行為:幼兒由於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安全常識,也容易發生有害行為。例如,有的幼兒過年放鞭炮炸傷了自己的手和臉,有的幼兒因玩火燒傷了自己的身體,甚至引起火災。處理此類有害行為,是要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告訴幼兒不能隨便玩火玩電。還必須教給幼兒一些生活經驗以防微杜漸。

(3)因幼兒身心不適發生的有害行為:幼兒心情不愉快或身體不舒適時,也會發生有害行為,如有的孩子稍有不滿就摔東西。這時,家長應問清原因,給孩子講清道理。也可以用轉移注意法使幼兒心情愉快,還可以進行冷處理,讓幼兒冷靜下來後再行處理。如果是幼兒身體不適,家長要及時給幼兒看病,以解除發生有害行為的“病因”,做到防患於未然。

(4)因受不良環境影響而造成的有害行為:一位名人曾說,孩子在批評的環境中長大,他就學會指責;孩子在敵意的環境中長大,他就學會打罵。由此可見,不良的教育環境是幼兒發生有害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幼兒經常看武打片,而動輒打人。有的幼兒因父母離異性格孤僻,常愛罵人。有的幼兒長期受批評,因而有較強的逆反心理。所有上述現象中的幼兒,就像一隻好鬥的小蟋蟀一觸即發。因此,家長必須慎重處理這種孩子的有害行為,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既要嚴肅批評,又要關心愛護。如果孩子的有害行為還不能得到抑製,家長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懲罰手段,但切忌懲罰過度。平時,要努力為幼兒創建一個團結、和睦、相敬相愛的家庭環境,經常給孩子講模範人物的故事,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24.宜促進幼兒大腦發育

重視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已成為世人的共識,它牽動著億萬家長的心。嬰幼兒時期是大腦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期。嬰兒降生時腦重量為350克,1歲時發育到950克,6歲時腦重量可達1 200克,到成年人時腦重量約1 500克。所以,抓住嬰幼兒智力發展的最佳期,利用其腦神經的敏感性,進行早期教育,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孩子到4歲時,其智力發展了50%,另外30%到8歲時發育完成,其餘20%到17歲完成。教育基礎主要是5歲以前奠定的,占整個教育過程的90%。兒童出生後3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腦科學家認為,嬰兒在降生前,腦細胞分裂增生及大腦皮質的結構形成已基本完成。出生時,其生理活動僅為條件反射。出生以後,喧囂的人群,紛繁的信息刺激蜂擁而至。那些來自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平衡的、運動的、言語的、形狀的、顏色的、符號的及聲音等刺激,便強烈地促使條件反射的形成。第二信號係統的建立,促使腦細胞伸出無數的突觸,開始突觸很少,出生後2年細胞突觸由少到多,由短到長。由於腦細胞數量上、長度上都在增加,每一個腦細胞以其突觸與數以千計的神經細胞發生聯係,側支越繁,建立的突觸聯係就越廣泛、越豐富,腦細胞的銜接就越緊密,形成的聯絡網也就越廣泛、越龐大,這樣就逐漸地產生了思維、創造等高級精神活動。這些高級精神活動又可反過來促進腦細胞間網絡更廣泛地形成。嬰兒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不斷地在看、在聽、在說,不斷地探索、模仿,以致每時每刻都接受著各種新奇的刺激,使得神經細胞突觸又不斷地繁生延展分支。這些信息源源不斷地入腦,即刻印在腦中,使腦細胞形成致密複雜的網絡,改變腦的微觀結構和提高整個大腦的功能,為嬰兒的智慧、潛能的開發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如果嬰兒失去早期教育,任其自然生長,浪費了嬰幼年的寶貴時間,就會使腦細胞發育廢止,樹突生成少而短,細胞與細胞間聯係不緊密。這是因為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一旦錯過了大腦生長發育期的開發,腦組織結構就會趨於定型,潛能的開發就會受到限製,即使有優越的天賦,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巴甫洛夫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同時生下來的同樣重的小白鼠分成兩組,一組在大房間,裏麵光線充足,音響豐富,設有滾筒、滑梯等玩具,小白鼠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組小白鼠,每隻關一個籠子,那裏沒有光線,沒有聲音,沒有玩具,沒有夥伴,雖然有同樣的營養,但經19天測試後,智力卻大相徑庭。前一組小白鼠機敏靈活,人抓不住它;後一組小白鼠呆頭呆腦,人去抓它也不知逃跑。對兩組小白鼠抽樣解剖發現,有豐富信息刺激的小白鼠的大腦生出許多樹狀突和軸狀突。而光吃不玩的小白鼠腦組織呈萎縮狀態,重量輕,體積小。又如,印度8歲的狼孩,雖有人的遺傳基因,但因環境的改變,多年野外生活的影響,使得他失去人的本性,雖從狼窩中救出,回到人間,派人對其進行十多年專門訓練,也僅學會了站立、行走和用勺吃飯及會說幾句簡短的話語。這也說明了因其錯過了一般人的教育敏感期,造成的是後半生無法彌補的損失。

研究表明,一般人隻用了大腦智力潛能的10%,尚有90%在童年沒有得到開發。成年以後,這些腦資源就被廢棄了,致使流水不回,僅成為平庸之人。劃時代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被認為是聰明絕頂的人。他死後,大腦被解剖分析發現,他的大腦智慧的潛能也隻用了1/3,可見人的大腦具有巨大的挖掘和利用的餘地。目前,人們並沒有充分地利用它,尤其是右腦的潛能極大,其信息容量是左腦的數十萬倍。右腦恰似一座巨大的收藏錄像帶的倉庫。70%以上具有高創造力的科學家,他們的優勢腦都在右半球。一個人聰明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右腦半球的功能發揮。右腦主要是在形象感知、空間定位、麵貌識別和音樂美術的欣賞等方麵優於左腦,開發右腦能發展形象思維。在人的記憶中形象的東西比語言要多1 000倍,人們接受感性認識比接受抽象理論來得快。形象思維可減少記憶量並可收到一目了然之效,形象記憶收效迅速牢固。開發右腦能擴大信息容量,讓事物的形象成為嬰幼兒知識積累的基礎。開發右腦能發展形象思維,使孩子學得輕鬆,可大大提高記憶力和綜合能力。開發右腦能發揮孩子的創造潛力,使兒童變得更聰明。左腦功能僅在抽象思維、語言、計算、邏輯推理等方麵起主導作用,而形象思維、藝術鑒賞就差一些。如左右手並用的人便會使左右腦都得到發展。生活實踐也告訴人們,自幼學鋼琴、手風琴的兒童,因左右手並用使左右腦都得到鍛煉,不僅琴彈得好,而且形象思維、記憶、聯想、學習也較一般兒童都要突出,學得也很輕鬆。

25.幼兒智力開發宜適度

現代父母無不望子成龍,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英國的教育專家指出,父母對幼兒進行過度智力開發,反而不利於其成長。英國“0~3歲”公司總裁馬修·梅爾梅德說,很多父母熱衷於讓幼兒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幼兒進行各種“開發智力”的活動,希望借此提高孩子的語言、認知等能力。如果學習壓力過重,幼兒的大腦會不堪重負。這樣,孩子長大後易對事物缺乏興趣和好奇心,競爭力弱,不善為人處事。父母在與幼兒相處時,不應將所有的時間都安排“智力開發”的內容,經常製造一種輕鬆相處的環境,更有益於孩子的成長。

智力其實是一種綜合的認識能力。早期智力開發應掌握兩個原則。首先,智力開發也要全麵,必須在全麵發展的前提下,智力的開發才是成功的。其次是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講究遵循教育的規律。為什麼把0~6歲的孩子稱為學齡前期?就是因為這段時間不適合讓他們係統地學習,而隻能幫助他們積累感性的經驗,同時培養學習的興趣。在學齡前期不斷地灌輸各種知識,很有可能讓他對學習缺乏興趣,甚至把學習和痛苦的體驗畫上等號,變得逃學,這才是最可怕的。在幼兒教師和小學低年級教課的老師都深有體會,最難教的孩子不是上學前知識準備不足的孩子,而是缺乏學習興趣的孩子。

早期教育是否適當應具體孩子具體分析,不能單純以年齡來判斷對孩子智力開發是否過早,對孩子的教育歸根結底是要個性化教育,要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不要盲目地與別的孩子比。育兒不能有超前意識的提法並不科學,在教育孩子方麵,教育學家提出“跳一跳,摘果子”的觀點,即在為孩子設計發展目標時,如果孩子使勁跳也摘不著,說明發展目標太高,這就是拔苗助長。因此,教育超前與否不能一概而論,一項教育對同年齡的兩個孩子,可能就會一個難些,一個容易些。所以,對孩子實施個性化教育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26.宜識別幼兒早期智力低下的信號

智力低下的孩子,如果年齡很大才被發現,治療起來往往很困難。如果能早期發現,盡早尋找病因,加強啟蒙教育和訓練,智力是有可能提高的,甚至能恢複正常水平。智力低下的幼兒早期有哪些特征表現呢?

(1)吃奶困難:出現在嬰兒時期。智力低下的嬰兒最早表現出來的症狀往往是吃奶困難,不會吸吮,特別容易吐奶,表示神經係統有損傷,日後智力會受影響。

(2)麵容、體態異常:有些先天性智力低下兒童在麵容體態上就有異常表現。例如,先天愚型患兒有眼距過寬、雙眼斜吊、塌鼻梁、舌頭常拖在嘴外邊、流口水等表現,就是人們常說的“國際臉”。患腦積水的孩子頭圍特別大,小頭畸形兒頭顱又特別小。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兒童身材特別矮小,苯丙酮尿症的孩子皮膚異常白,毛發顏色特別淺等。

(3)運動發育遲緩:智力低下的兒童比正常兒童明顯運動發育遲緩。俯臥抬頭、坐、站、走等動作的起始年齡都比正常同齡兒童要晚。尤其走路更明顯,往往要到3~4歲或4~5歲才會自己走,而且走不穩。

(4)語言發育落後:正常嬰兒在7~8個月時就會模仿聲音,1歲左右會叫爸爸、媽媽,1歲半會說十來個字,能聽懂簡單的指令,2歲左右會問簡單問題,3歲左右能基本表達自己的思想。凡是落後4~5個月,甚至落後1~2年才有這些表現,都應看作是智力落後的信號。

(5)對環境的反應性差:正常嬰兒出生後,不久就對環境中的人、事開始感興趣,隻要醒著,他總要東張西望。可是智力落後兒童卻對環境漠不關心。出生後1~2個月時還不會與人用眼睛對視,逗他時也不笑。孩子整天非常安靜,很少哭鬧。這類兒童往往因為其過分安靜而受到表揚,一般他的智力問題很容易被忽視。

(6)多動:與過於安靜的兒童相反,多動也是某些智力落後兒童的一個特點。許多智力落後兒童不能安靜地待一會兒,無時無刻不在活動,特別明顯地表現在4~5歲的兒童身上。這種多動與正常兒童的活潑、淘氣不同,他並沒有什麼目的,隻是一種不可抑製的興奮而已,碰到什麼就摸什麼,碰倒椅子和凳子也不知扶起來。

(7)注意力不集中:智力落後兒童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他們比正常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明顯縮短。甚至到5~6歲時,集中注意某個東西的時間也不超過5~6分鍾。他們對外界也很少關注。

(8)視力和聽力缺陷:嚴重視聽缺陷,如深度近視、遠視、散光、全聾、弱聽等,對智力也有很大影響。因為視和聽是人與外界的交流,就會使智力發育落後。

(9)尿味異常:有些智力落後兒童的尿有特殊氣味,如苯丙酮尿症患兒就有明顯的尿味異常,應立即就醫。

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確實發現孩子有智力落後的表現,則應及時給孩子進行全麵的智力診斷。這不僅包括智力測驗,還要結合孩子的繼往患病史、家族史、母親孕產期情況及現場觀察,才能做出全麵準確的診斷。如果診斷確為智力低下,家長也不要悲觀絕望,要及時地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最大限度地開發現有的潛力。

28.宜早期發現幼兒智力障礙

孩子的一顰一笑無不牽動著父母的心,也許父親在為孩子又學會了一句話而感到歡欣,也許母親因為孩子的笨手笨腳而感到憂心忡忡,那麼究竟怎樣確定孩子是否發育正常呢,下麵是一些極易測試的指標。

1歲:坐時一定要後邊有東西靠著作為支柱;不能用手拿玩具,不明白簡單的問題,如爸爸在哪?孩子不會指出爸爸在周圍,不會叫爸爸、媽媽。

2歲:不會走路;不會用腳踢球;不會握筆或蠟筆塗鴉。不能指出嘴巴、鼻子、耳朵在什麼地方;不能在鏡子裏認出自己。不會叫哥哥、弟妹的名字;不能說出簡單的兩個字組成的句子。

3歲:不會自己上台階或樓梯;不會騎小孩用的三輪小車;跑時常摔倒;單腳站立時身體不能平衡。不明白簡單的兒童故事。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和性別;不會簡單的押韻的語言。

4歲:不會握拳;拇指不會上下彎動;不能接住正在跳動的球。答非所問。不會說四五個字組成的句子。

5歲:不會翻跟頭;不會用剪刀剪紙。沒有時間觀念,不懂什麼是昨天、今天、明天。不知道自己的年齡,不會回答問題的重點,使用句子的結構很差。

如果發現幼兒有上述現象時,應趕快請醫師檢查。找出病症,及時醫治。

智力低下的概念不是非常嚴格的,這裏所指的是IQ評分70以下的小兒。病史中如有下列情況則容易出現智力低下:①出生前。家族中有智力低下或神經係統變性疾病者;母親妊娠前長期不育或多次妊娠;母親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妊娠早期感染,特別是風疹、巨細胞病毒、弓形體病等。②新生兒期。出生時低體重;早產兒,特別是過小的早產兒;嚴重的先天畸形,腦性癱瘓,新生兒驚厥,特別是由於低血糖、嚴重窒息、腦出血所致的驚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等。③新生兒期以後。有腦膜炎、腦炎、高鈉血症、腦外傷、鉛中毒、癲疒間(新生兒時期很少數),感情和精神受壓抑等。

體格檢查要點:注意各種先天畸形,頭形,頭圍大小,麵貌是否怪異,有無腦性癱瘓的各種體征,以上這些情況常伴有智力低下。

診斷嬰兒智力正常與否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嬰兒是否愛笑:一般來說,出生4~6周的嬰兒就開始會微笑,有的孩子可能更早一些。剛開始嬰兒微笑往往是在淺睡時出現,再長大一些,嬰兒甚至在睡夢中會咯咯地笑出聲來。有些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發現,從嬰兒的微笑中可以大致了解其智力發育的情況。愛笑的孩子要比不愛笑的孩子智力發育更好一些。如果嬰兒出生8~10周後仍不會笑,那麼就可能在智力方麵存在著問題。

(2)嬰兒是否能用眼睛“跟人”:嬰兒4~6周能在水平方向用目光追隨移動的物體轉動90°,12周時聽到母親說話的聲音會轉頭朝向母親。12~16周時,看見有人拿奶瓶準備給他喂奶時,會張開嘴等著。如果到6個月孩子仍然不能用眼睛“跟人”,就可能智力發育不正常。

(3)睡眠是否太多:新生兒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以後隨著他的長大,睡眠時間越來越少,清醒時間越來越長。如果嬰兒睡眠時間過長,超過了一定限度,整天都在昏睡,連喂奶都有困難,則可能智力方麵有問題。

(4)動作發育是否正常:剛剛出生的嬰兒會握住放到他們手裏一切東西,這是人的一種本能的反應,這就是抓握反射。嬰兒隻有在出生3個月以後抓握反射消失時才能有意識地握物,這時他們往往在床上玩自己的手。在出生6個月以後,他們大多數停止對自己肢體的玩弄。智力發育異常的嬰兒在6個月以後直至1歲仍會出現玩弄自己手的現象。

(5)社會性發展是否正常:嬰兒剛出生還不會認人,誰抱都一樣,一點也不認生。3個月以後,嬰兒開始認人了。嬰兒6個月以後開始出現怯生現象,表現為害怕、躲避,甚至驚哭,常常把臉埋在母親懷裏;而一旦看見親人,就張開雙臂,想讓人抱他。這說明孩子此時已能分清熟悉的人和陌生人,有了明顯的記憶。如果孩子已滿8個月,仍然沒有怯生現象,則要考慮是否是智力方麵有問題。

智力低下小兒的預後:智力低下的小兒,可出現出乎意料的進步,但主要見於1歲以內的病例。尚未見到一個5歲的智力低下的小兒能很快達到正常的智力水平。IQ高於50者將來能夠自己生活,若合並其他傷殘,則不一定能達到此水平。

28.宜促進嬰幼兒的語言發育

語言是表達思想、觀念的心理過程。語言發育的重要時期是9~24個月,而良好聽力和環境的促進是語言發育的重要條件。

語言能力包括理解和表達兩方麵。文字、聲音、視覺信號及手勢,都屬語言範疇。嬰幼兒語言是隨著大腦的發育和社會生活的豐富而發生發展的。嬰幼兒口語的發育,經過叫喊、咿呀發音和說話3個階段。先理解而後表達,先學發音而後能用詞和句。因此,從出生1~2個月就應對他說話。例如,換尿布時,打開尿布後,先拍拍腿,笑著說:“伸伸腿,媽媽換尿布。”喂奶的時候說:“寶寶餓了來吃奶。”可對3個月嬰幼兒進行發音訓練,如反複對孩子發“嗬、嗬”的音。反複對6個月嬰幼兒發“爸爸、媽媽”的音;指著有色彩的圖片或玩具或用具說,“這是小貓”,“這是小狗”,“這是你的奶瓶”,多創造聽、看、摸的機會。通過聲音、形狀、顏色的刺激,訓練嬰兒的視聽能力和大腦反應的靈活性。在生活中孩子經曆的每一件事,都可向他講述這是在做什麼,如穿衣、睡覺、開門、關門等。

孩子1歲以後出現模仿父母的發音,可教幼兒學小動物叫,給幼兒讀兒歌、講圖畫、講書。當幼兒出現準確的發音時,要及時表揚肯定,使他感到愉快。2歲以後已經能和大人交談,應教會識別身體各部位的名稱,常用物品、玩具的名稱。多講故事,適當看幼兒電視,這些語音與詞義被聯係儲存在記憶之中,數量日漸增加,即為日後幼兒使用的詞彙。同時,與幼兒做遊戲,到戶外玩耍等也是擴展幼兒的視野,豐富詞彙的好機會。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要循序漸進,講故事要有聲有色,有吸引力、感染力,反複重複,強化記憶,才能使幼兒對學語言產生興趣。父母親、保姆是幼兒的語言發育的重要開發者。對幼兒不僅要多說話,而且說話的時候還要以親切、愛撫的態度,生動、活潑、形象的描述,去激發幼兒的愉快情緒和豐富的感情,儲存優美的語言。

語言訓練的過程,也是培養幼兒良好素質的過程。在語言表達和故事情節中,有愛心、友好、禮貌、合作的詞彙;有理解人物和事物的道理;有自然、科學技術的奧秘;有修正錯誤和正麵鼓勵。這些對幼兒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章 嬰幼兒防病紅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