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嬰幼兒防病的12盞紅燈(2 / 3)

4.忌忽視加強免疫

科學研究表明,當細菌侵入人體時,身體就產生一種抵抗這種細菌的物質,叫做抗體。不同的病會產生不同的抗體,稱為特異性抗體。病好後,特異性抗體仍然存留在體內,如再有這種細菌侵入體內,這種特異性抗體就能抵抗細菌不再患此病。

預防接種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人為地讓少量細菌種入人體既能產生特異性抗體,又不讓人患病,從而產生抗病能力。具體做法是:將被特殊處理過的細菌、毒素或病毒製成各種特異的預防針,然後接種到人體內,刺激人體產生特異性抗體。

為了能在1歲之前預防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6種傳染病,嬰兒在第一年內必須按照我國的免疫程序完成“四苗”的接種,使小兒體內對這6種病產生特異性抗體,這就叫“基礎免疫”。基礎免疫所獲得的特異性抗體,在體內隻能維持一段時間,待身體內抗體濃度降低時,應再接種1~2次,這就是“加強免疫”。通過再次接種再次刺激機體產生抗體,使抗體維持在足以抵抗病原體的較高水平上。

5.忌打防疫針的小兒

注射防疫針是指向機體內注射抗原,通過抗原的刺激作用促使抗體產生,從而對某些傳染病產生免疫力。但是,有些兒童不宜注射防疫針。

(1)接種部位有嚴重皮炎、牛皮癬、濕疹及化膿性皮膚病的兒童,應在治愈後再注射防疫針。

(2)孩子發熱時(體溫超過37.5℃)不宜注射防疫針。因為發熱可能是流感、麻疹、腦膜炎、肝炎等急性傳染病的早期症狀,此時注射防疫針會加重病情。

(3)患有嚴重心髒病、肝病、腎病、結核病的兒童不宜注射防疫針。

(4)患有神經係統疾病,如癲疒

……大腦發育不全等兒童也不宜注射防疫針。

(5)患有重度營養不良、嚴重佝僂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兒童不宜注射防疫針,因為他們體內缺乏製造免疫力的原料,或形成免疫力的器官功能不健全。

(6)大便每天超過4次的兒童不宜服小兒麻痹糖丸。因為腹瀉可以把糖丸疫苗很快排出,使疫苗失去作用。另外,腹瀉如果是病毒感染所致還會幹擾疫苗發生作用。

6.忌忽視免疫注射後的異常反應

打防疫針後,個別孩子可能會發生一些異常反應,有的還比較嚴重,需及時進行治療,否則會引起不良後果。打防疫針常見的異常反應有以下幾種:

(1)暈厥:在兒童中較為常見,與空腹、疲勞、空氣悶熱、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往往於注射後即刻或幾分鍾之內出現頭暈、心悸、麵色蒼白、出冷汗、手足冰涼、心跳加快等症狀。嚴重者可失去知覺,呼吸減慢。一旦出現暈厥,應立即使患兒平臥、頭位放低,保持安靜,喝一杯熱開水或糖水,短時間內就可恢複。嚴重者應皮下注射1:1 000腎上腺素0.3~0.5毫升。一般情況下,在孩子注射完疫苗後,不要馬上離開診所或醫院,應觀察20分鍾,特別是在醫師有要求的情況下更應如此,一旦出現意外,能夠及時救治。

(2)過敏性皮疹: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反應。一般在注射後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皮疹有多種多樣,以蕁麻疹最多見。出現過敏性皮疹可服抗過敏性藥物,如苯海拉明、阿司咪唑(息斯敏)等。如果發生出血性皮疹、紫癜、水皰或伴有其他過敏症狀時,需及時治療。

(3)血管神經性水腫:一般在注射後1~2天內發生,局部紅腫範圍逐漸擴大,皮膚發亮,嚴重者水腫範圍可擴大到肘部、腕部。局部熱敷及用抗過敏藥物治療,需數日方能消退。

(4)過敏性休克:多於注射後數分鍾或10~20分鍾內發生,與個人的過敏體質有關。患兒表現不安、呼吸困難、麵色蒼白,嘴唇發紺、出冷汗、四肢冰冷、脈搏快而細以至於摸不清,惡心、嘔吐、腹痛、抽搐、大小便失禁、神誌喪失。如不及時搶救,可在短時間內危及生命。對於過敏性休克應盡量進行預防,注射動物血清前應做過敏試驗。陰性方能注射,陽性者可做脫敏注射。重複使用動物血清,間隔超過5日必須重做過敏試驗,千萬不要怕麻煩或存僥幸心理。有蕁麻疹、哮喘等過敏史者不要接種疫苗。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必須立即平臥,頭放低,針刺人中、十宣穴,有條件可注射腎上腺素及輸氧、輸液,症狀好轉或病情穩定後送醫院救治。

(5)局部反應:一般在預防接種後24小時左右出現。接種部位可出現紅、腫,熱、痛等現象。反應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結、淋巴管發炎。注射部位腫大的硬結範圍又分為輕、中、重。輕的直徑小於2.5厘米,中度的在2.5~5厘米,超過5厘米為重反應,這種反應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如果局部紅腫較重,可以熱敷(卡介苗接種後紅腫嚴禁熱敷)。早晚各1次,每次5分鍾左右。並要勤換內衣,避免破潰後感染。如局部感染時可塗甲紫藥水。

(6)全身反應:首先表現就是發熱,輕的37℃~37.5℃,重的37.6℃~38.5℃。39℃以上為重的。除此之外,部分小兒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無力、寒戰、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以上反應一般多在24小時之內消退,很少持續3天以上。如果重度發熱可服用解熱藥。一般體溫恢複正常後,其他症狀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熱不退或有其他異常,應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注射預防針後要加強護理: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過多;保護打針部位的清潔,不要用手抓;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多喝白開水;家長隨時觀察小兒接種後的反應。

7.新生兒忌忽略接種卡介苗

新生兒出生後第二天就應該接種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種經過人工培養製成的無菌牛型結核杆菌的活菌苗,人接種後會產生對結核杆菌的抵抗力,這種抵抗力可維持4年之久。在剛接種卡介苗後,應與患活動性肺結核的病人隔離6周,以防止在未產生免疫力之前即受到感染。

給新生兒接種卡介苗是為了預防結核病的發生。新生兒的內髒器官都比較嬌嫩,抵抗傳染病的能力較差。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至今我國仍有流行。它往往以很隱蔽的形式傳播,不少新生兒、嬰兒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染上,並發展成為很嚴重的病症,如結核性腦膜炎,不但威脅生命,而且就是存活下來也可能造成癡呆的後遺症。結核菌還能長期隱藏在體內,成為以後發病的隱患。卡介苗是強有力的抵抗結核病的武器,所以一定要給新生兒接種卡介苗。

新生兒出生後一般在醫院都接種了卡介苗,在家生的孩子也應到保健門診接種卡介苗。接種卡介苗1個月後局部出現紅腫、化膿,結痂,不需要處理,痂皮脫落後留下瘢痕。接種後是否成功可到保健站或醫院檢查,不成功者還需要重新接種。在3個月時,到結核病防治站或保健站進行結核菌素試驗,48小時或72小時看結果。如果注射部位出現直徑為0.5~1厘米的紅腫硬斑,說明卡介苗接種成功;如注射部位無任何反應,則說明接種失敗,需要重新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