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忌接種卡介苗的情況
卡介苗接種對少年兒童預防結核病的發生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忌接種。
(1)急性傳染病的恢複期,如麻疹等恢複後未滿1個月,或有慢性全身性疾病的患兒。
(2)患有結核病者。
(3)有發熱、腹瀉等症狀者。
(4)患全身性皮膚病或注射局部有嚴重濕疹者。
(5)早產兒、難產兒、新生兒體重在2.5千克以下,以及患有其他疾病者。
(6)過敏性疾病。
9.忌忽視接種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之一,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它的傳染源主要是乙肝病人及乙肝表麵抗原攜帶者。其傳染途徑主要是通過注射、輸血或血液製品、密切的生活接觸及母嬰傳播。母嬰傳播是一種特殊傳播途徑,是指患乙肝或攜帶乙肝表現抗原的孕婦在妊娠期或分娩時將乙肝病毒傳給胎兒。
乙型肝炎的危害性很大。在我國,人群感染率達8%以上。該病一旦發展為慢性比較容易轉為肝硬化或肝癌。為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1977年,我國研製出了對乙型肝炎具有預防作用的疫苗。
由於乙肝疫苗使用較晚,其遠期效果還需進一步觀察等原因,所以還未列入計劃免疫範疇。但該疫苗已被廣泛應用,特別是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陽性的年輕母親,為了不讓其子女患乙型肝炎而應自覺地給孩子使用。其使用方法:①第一次接種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滿月後接種第二次,6個月時再接種1次,共3次。②每次疫苗劑量均為30微克。③可與乙肝高價免疫球蛋白聯合使用,先注射乙肝高價免疫球蛋白1針,2~4周開始注射第一次乙肝疫苗,第二、三次接種間隔時間同上。
國內外大量的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孕婦將乙肝病毒傳給子代,主要通過以下3條途徑:①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即宮內傳播。②分娩過程中感染新生兒,這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③產後傳播,由於母嬰密切接觸,使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乙肝表麵抗原陽性孕婦,其子代有40%~50%會感染乙肝病毒。乙肝表麵抗原、e抗原雙陽性的孕婦,其子代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可高達70%~90%。此外,新生兒的感染率還與孕婦患病的時間有關。孕早期患病,子代感染率較小。中期患病,子代感染率為25%;而孕晚期至產後2個月內發生急性乙肝,子代的感染率可高達70%。這種母嬰傳播一旦發生,極易形成乙肝病毒終身攜帶,其中一部分人將成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患者,目前對這部分人尚無突破性的治療方法。
對乙肝孕婦所生子女進行計劃免疫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根據國家衛生部1991年10月頒發的《全國乙肝疫苗免疫接種實施方案》,新生兒乙肝免疫接種方法如下:①不做孕婦乙肝病毒表麵抗原篩查的地區,所有新生兒使用10微克3針免疫接種(即生後24小時內注射第一針,生後1個月和6個月注射第二針及第三針)。②做孕婦乙肝病毒表麵抗原篩查地區(妊娠6~9個月篩查),對乙肝病毒表麵抗原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第一針可使用劑量30微克,第二、三針用10微克。初步統計,阻斷率達90%以上。
10.預防小兒感冒的誤區
(1)把孩子捂得嚴嚴實實:天氣驟冷,很多家長唯恐孩子感冒,早早就把孩子捂得嚴嚴實實。其實,孩子越捂越嬌,抗寒能力差,反倒容易感冒。
(2)不讓孩子出門:孩子體內新陳代謝旺盛,如果過度限製他們到室外活動,由於室內溫度過高,身上容易出汗,到了室外,在溫差很大的情況下,就容易感冒。
(3)注射丙種球蛋白:每次引起孩子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都可能是不同的。目前,還沒有研製出能有效預防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和疫苗,可以說,注射丙種球蛋白也不是仙丹妙藥,況且注射丙種球蛋白還存在一定程度感染傳染病的風險。
11.女孩防外陰炎忌穿開襠褲
夏季小兒易發外陰炎,女孩占大多數,原因是女孩的陰道外口更鄰近肛門、尿道,局部易潮濕,易被細菌感染引發炎症。
外陰炎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有時會有外陰、尿道口、陰道口黏膜的充血、水腫,嚴重的甚至有膿性分泌物。如果用手抓,易導致進一步感染。
預防外陰炎要穿滿襠褲忌穿開襠褲,以減少外陰被汙染的機會;清洗外陰時要用清水;擦拭大便時,應由前向後擦;專用毛巾,每周消毒;內褲要單獨清洗,不與其他人衣物混洗。
12.忌給寶寶濫用止咳藥
嬰兒呼吸係統有感染時,最常見的症狀是咳嗽。當寶寶咳嗽時,家長往往給寶寶服用止咳藥,一種不行再換一種,或者兩種藥物合用,結果是適得其反,咳嗽久治不愈,個別寶寶甚至咳嗽加劇,病情越來越重,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咳嗽是人體呼吸道免受外來刺激的一種保護性動作。例如,吃飯時,飯粒嗆入氣管內會引起陣陣嗆咳,最終把飯粒咳出來。患支氣管炎或肺炎時,通過咳嗽,可將氣管、支氣管、肺泡內的病菌及組織破壞後的產物排出體外,以免這些有害物質在體內繼續擴散,使呼吸道保持通暢和清潔。因此,這種有痰的咳嗽對人體是有益的,做父母的不必顧慮重重。
然而,有些寶寶的咳嗽是無痰的幹咳,這種反複劇烈的幹咳會影響寶寶的休息和睡眠,甚至引起一係列嚴重的後果。例如,長期劇烈的幹咳能使肺組織撕裂和肺血管破裂,以致發生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咯血和胸痛等,故幹咳對患兒是不利的。因此,家長一定要仔細辨別寶寶的咳嗽是屬於哪一類。
對於一般的咳嗽應以祛痰為主,不要單純使用止咳藥。當胸膜炎、肺炎等引起頻繁而劇烈的刺激性幹咳時,才可在短時間內應用可待因糖漿和噴托維林(咳必清)之類的止咳藥。如果是有痰的咳嗽,尤其是痰多者,應選擇止咳化痰的藥物,如氯化銨、溴己新(必嗽平)、乙酰半胱氨酸(痰易淨)等,使痰液變得稀薄,易於排出。痰液排出後,咳嗽往往也就自行緩解了。
如果盲目使用止咳藥,雖然有時能將咳嗽止住,但痰液不能順利地排出體外,含有大量細菌、病毒及毒素等代謝產物就會長時間的停留在支氣管內,一方麵阻礙通氣,影響氣體的交換,使寶寶感到呼吸困難;另一方麵,肺內豐富的毛細血管網容易吸收毒素,又為細菌和病毒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條件,使病情加重。尤其是嬰兒,神經係統發育還不完善,不會有意識地咳痰和吐痰,因而喉嚨中總是“呼嚕呼嚕”的有痰聲作響,有時痰到咽部就自動地咽入胃裏。
有的寶寶得了肺炎,咳嗽時常會出現嘔吐,嘔吐物也都是些黏液性物質,實際上這就是痰液。因此,對於這些寶寶更不能用止咳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