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逆轉聯盟——席卷歐洲的“外交革命”(3 / 3)

7月23日,彼得。謝苗諾維奇。薩爾特科夫上將統率5萬俄國和哥薩克人組成的部隊,在帕爾齊希戰役,擊潰一支2.6萬人的普軍;這是腓特烈二世特別留下,以防守自波蘭到柏林的通路;這樣,在俄國人長驅直入普魯士首都的道路上,再也沒有任何阻礙了。腓特烈二世別無其他選擇,隻有依賴他的兄弟守住德累斯頓,抵擋道恩的軍隊;而他自己則親自揮軍對抗俄軍。途中經過補充,他的軍隊已有4.8萬人,但是勞東率領的1.8萬奧地利騎兵,卻在這時卻從道恩的軍營開出,加入俄軍陣容,使的薩爾特科夫的軍隊高達6.8萬人。1759年8月12日,這兩支軍隊,展開了自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以來一場最慘烈的廝殺,對腓特烈二世來說,也是一次最悲劇的戰爭。庫勒斯道夫戰役初期的12個小時,他似乎略占優勢,接著敵人的預備隊,由恩斯特。吉迪恩。馮。勞東所率領的1.8萬奧地利騎兵殺出,將筋疲力盡的普魯士軍擊潰。腓特烈二世發瘋的在戰場上去阻止他的軍隊後撤,他衝鋒三次,座騎三次戰死;放在他口袋裏的一個小金盒子,擋住了一顆可能結束他生命的子彈。他對自己能逃脫死亡厄運深為不滿。他大喊:“為什麼沒有一顆子彈射中我呢?”他的士兵要求他退到安全地帶;他們中有許多野立即中彈身亡。他懇求的叫喊道:“孩子們,現在,請不要離開你們的國王、你們的父親---我啊!”但是,再也沒有辦法叫他們前進,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烈日下打了6個小時,沒有喝一口水,他們逃走了,而他也跟著走了;留下死傷和被俘的士兵共有2萬多,而他的敵人損失不過1.57萬。

當腓特烈二世找到歇腳的地方,馬上寫信給他的弟弟亨利親王:“我所統率的4.8萬部隊,現在僅剩下三千不到,而我也不再是軍隊的統帥了 ,經曆這次重大劫難之後,我再也不願苟活下去。”他通告將領們,正在把指揮權移交亨利親王。然後,他就倒在草堆上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發現有2萬逃兵已經紛紛歸隊,他們已準備好再次在他麾下效命。受此鼓舞,他將自殺一事拋擲九霄雲外;他將這些和人和其他可憐的人重現組成一支3.2萬人的軍隊,並在俄軍通向柏林的道路上建立據點,為防衛首都做最後的努力,但是薩爾特科夫並沒有來,俄國士兵也要尋找食物;他們是在敵國的土地上,危機四伏,而交通線又是那麼遙遠,薩爾特科夫認為這時應該由奧地利人負起責任了,所以他下令撤退。道恩同意下一步應該由他下,他趁亨利親王回援的機會,把軍隊開到德累斯頓城下,開炮轟擊。守城的將領本來是一位腓特烈的忠實親信,這時也覺得大事已去,9月5日遂不顧命令開城投降。腓特烈的援兵此時正在路上,得到消息隻好把軍隊開到弗萊堡冬營地,此時他的兵力恢複到6萬,與道恩的奧軍主力對峙。那個冬天出奇的冷,數周之後,大地雪深及膝。隻有軍官才能才能在房中找到掩蔽之所,普通的士兵隻能住在臨時搭建的木屋中,圍著火堆緊挨著身體取暖,除了麵包之外別無食物,11月出去尋找糧食的兩隻大部隊又被道恩伏擊殲滅,又損失了兩萬,而道恩的軍隊也在16天裏被凍死了4000人。11月19日,腓特烈寫信給伏爾泰:“如果這次戰爭繼續打下去,歐洲將返回黑暗時代,而我們這一些人,也將變成野獸一般。

法國的、雖然在金錢和人員方麵遠較富足,但此時也頻臨破產的邊緣。法國減少養老金的發放,對貴族莊園課稅。10月6日,中止國家債券支付,可是當財政大臣建議國王節約開支時卻被解職。然而舒瓦瑟爾公爵竟在此時武裝了一支艦隊,準備登陸英國,但是在基伯龍灣戰役被英國人摧毀(11月20日)。和每個法國人一樣,路易十五也感到戰爭太多了,他想和平,可是腓特烈二世卻不想割讓西裏西亞,他還想著光榮的和平,而普魯士的盟友老皮特,正忙於兼並法國的殖民地,豈能在建立大英帝國前,跟他談和?!

1760年,腓特烈二世費盡力氣才使兵力增加到10—12萬人。反普同盟的軍隊為22萬人。同盟國計劃采取協同行動:俄奧軍在西裏西亞,帝國軍在薩克森,法軍則對付漢諾威。腓特烈二世為掩護自己的補給線和軍需庫而轉入了防禦。俄軍和奧軍在敵交通線上作戰,企圖迫使普軍放棄其占領的要塞和城市。由於道恩逃避了協同行動,薩爾特科夫把俄軍主力調往波美拉尼亞,而派遣部分兵力襲擊柏林。結果,切爾內紹夫將軍率領的俄軍(2.3萬人)於10月9日占領柏林。但是,由於腓特烈二世率領7萬普軍在向柏林接近,切爾內紹夫軍在摧毀敵軍需庫和其它軍事設施後,便撤出柏林,與在法蘭克福地區作戰的俄軍主力會合。1760年的戰局以雙方局勢都未發生根本變化而結束。

(4)海上帝國

七年戰爭最重要的不是在歐洲大陸,因為在那裏隻不過造成了微不住道的變化。它的主要戰場在大西洋、北美以及印度。大英帝國形成的第一步,是在17世紀把荷蘭人的海上霸氣轉移到英國手上,第二步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簽訂的《烏特勒支條約》,它使英國壟斷了大西洋兩岸的三角貿易,急速的擴充了艦隊。到1758年,英國已有156艘外洋軍艦,而法國隻有77艘。建立帝國的第三步,就是削弱法國的海軍,此計劃由於黎塞留公爵在米諾卡島的勝利而受到阻擾,但是英國海軍上將愛德華。博斯科恩1759年4月在葡萄牙外海摧毀了一支法國艦隊,以及在基伯龍灣的另外一次勝利而獲得恢複。結果是法國和他殖民地的貿易,從1755年的3000萬裏爾降到1760年的400萬裏爾。

大西洋霸權即以獲得勝利,而英國征服法屬美洲的道路已經打開。當時新法蘭西自大湖地區直至密西西比流域,封鎖著新英格蘭向西擴張的道路。這是英國殖民者所不能容忍的。加拿大和路易斯安娜是新法蘭西的兩扇門戶。而最近的是加拿大,當地居民的補給和保護是部隊是由聖勞倫斯抵達,而這扇門是由位於大河河口的布裏頓角島上的法國建成的路易斯堡要塞來防守。傑弗裏。阿默斯特爵士奉命征服加拿大,1758年6月2日被一支42艘艦船組成的英國艦隊所包圍,艦上共有1.8萬士兵,由博斯科恩海軍上將指揮。這要塞是由6200人和10條船防守;自法國來的援兵,在途中被英國艦隊攔截。守軍的頑強防禦很快被英國炮火粉碎。7月26日,要塞投降,這是英國征服加拿大的開端。此一進展因法將蒙卡爾姆的的戰略和英勇而稍有耽擱。他在加拿大取得接二連三的成功,1756年他攻取奧斯威格要塞,控製安大略湖,1757年,他迫降喬治。華盛頓上校,1758年,他以3800人打敗1.5萬英國軍隊。但是他的好運中止了,來自法國的補給斷絕。在他防守魁北克時,詹姆斯沃爾夫率領9000英軍翻越懸崖,抵達亞伯拉罕平原,1729年11月13日一戰雙方的主將都戰死在戰場上,最後的勝利者是英國人,第二年9月8日,法屬加拿大總督投降,這個省份遂落入英國人手裏。

同時,英國的企業,航海,軍事、商業均忙於吞並印度。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在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都建立的堅強的據點,而法國人則在本地治理和金德納哥爾建立據點。所有這些據點的權利,在莫臥兒王朝統治衰退之際,都大大擴充了自己的權利。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期間,英法雙方已經大打出手,亞琛條約僅僅使戰事中斷而已。七年戰爭使戰火複燃。一支英國艦隊在一位叫克萊武的小夥子率領的東印度公司軍隊支援想,攻取了法國據點金德納哥爾,6月23日,以3200人的部隊在普拉西戰役擊敗孟加拉總督的5萬軍隊,取得了在印度的霸權。英法艦隊進行了三次不分勝負的交戰,但英國可以自由的補給,而法國的基地卻在印度洋深處的毛裏求斯。英國的勝利指日可待,1759年,法國艦隊在拉利。圖蘭德率領下圍攻馬德拉斯,但是無法阻止英國從海上獲得補給。1760年1月22日,喬治。珀科克的英國艦隊獲得決定性的勝利。第二年1月16日,彈盡糧絕的本地治理投降。這決定了是英國獨占印度而不是英法瓜分印度。

(5)命運逆轉

那支被追獵的普魯士之狐,在1759年到1760年冬天,在忙於提高和貶低幣值,征調和訓練人員,寫作和出版詩集。4月年,薩爾特科夫自俄國領10萬人重現進入戰場,勞東在西裏西亞有3萬人,與亨利親王的3.4萬人對抗;道恩的主力部隊在德累斯頓,而腓特烈與之對抗的隻剩下4萬人。法軍有12.5萬人,而斐迪南隻有7萬人,圍攻普魯士的敵軍仍然比他多一倍。勇悍的奧地利新秀勞東在1760年首開記錄,6月23日蘭茨胡特戰役殲滅了一支1.3萬的普軍,8月15日,腓特烈從道恩的包圍圈中脫身,在李格尼茨戰役小挫勞東,進入布雷斯勞,但到了10月9日,一支由費莫爾率領的哥薩克和道恩的參謀長弗朗茨。莫裏茨。馮。拉西伯爵的部隊聯合攻入柏林,並掠奪軍事倉庫,且征收一筆數額達200萬的銀幣後退走。

11月3日,腓特烈的4.4萬部隊和道恩的5.3萬部隊進行了托爾高戰役。他使用側翼突擊的老方法,但特遣部隊的行動卻被對方察覺而無所作為,腓特烈的正麵遭到奧軍的猛烈攻擊,他又一次三匹馬戰死,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胸部,他被震暈了倒下來失去知覺,僅僅是靠著漢斯。恩斯特。卡爾。格拉夫。馮。齊騰的騎兵的靈活反擊,道恩意外受傷才使得奧軍先撤出戰場,奧軍損失1.126萬,腓特烈的損失統計從1.5萬到2萬不等。冬季到來,再度給予這位劫後幸存者以喘息的機會。

1761年是外交年,極度關心漢諾威的英王喬治二世上年末去世了,他的孫子喬治三世對漢諾威不感興趣,下令結束這一耗費大量英鎊的戰爭,英國駐漢諾威的駐軍銳減,斐迪南親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家族領地後撤。法國陸軍大臣舒瓦瑟爾轉向西班牙,兩國簽訂家族協議,對付共同的敵人。奧地利最富於攻擊力的將領勞東奉命率領7.2萬和5月俄軍會合,完全切斷東普魯士和勃蘭登堡的聯係,並準備占領柏林。9月1日,奧軍再度攻取Schweidnitz要塞獲得其補給。10月5日,主戰的英國陸軍大臣老皮特在下院遭到反對,被迫辭職。國王的老師布特伯爵把首相紐卡斯爾公爵趕下台,他要求腓特烈承認失敗,割讓西裏西亞,腓特烈拒絕,英國遂停止援助。整個歐洲,包括許多普魯士人都要求腓特烈讓步,他的士兵已經失去戰鬥的意誌,他們聲稱如果再次受到攻擊,他們寧願投降。1761年底,腓特烈二世發現自己孤獨的對抗一打以上的敵人。他承認,隻有出現奇跡才能解救他。

一次奇跡終於挽救了他,1762年1月5日,痛恨腓特烈的俄國女沙皇去世,繼位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崇拜者。當腓特烈接到消息後,馬上下令給所有的俄國俘虜以一副、鞋子和食物,並把它們釋放。2月23日,彼得宣布結束與普魯士的戰爭,5月22日,瑞典隨之與普軍媾和。同月,10萬土耳其軍隊對匈牙利展開攻擊。6月10日,俄軍重現投入戰場,然而這次卻是以普魯士的盟國身份參戰。彼得三世穿著一襲普魯士軍裝,並自動請求為“國王,我的主人”服務,這是有史以來最為顛倒的情形之一。腓特烈心胸舒暖,他的軍隊士氣恢複。不過他也同意他的敵人的看法:彼得三世時瘋了,尤其是彼得建議去攻擊丹麥,收複荷爾斯坦因的時候。腓特烈隻好靜靜的看著這個可憐的王子自己毀掉自己。6月28日,彼得在一次他妻子發動的政變中被推翻,幾天後被暗殺。繼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命令俄軍立即回國。當時腓特烈正準備攻擊道恩,遂要求俄軍司令將女沙皇的命令拖三天宣布,他利用者這三天打了一次博克施道夫戰役,7月21日,謹慎的道恩在損失2000人的情況下後撤。他更願意等待俄普聯軍分裂。7月23日,普軍重現占領Schweidnitz要塞。而俄國終於退出戰局。10月29日。亨利親王率領2.4萬人在薩克森弗賴堡戰役擊敗3.9萬的帝國議會軍。這已經是七年戰爭的最後一戰了。

3、《巴黎和約》

整個西歐的資源當時已經耗盡,其中尤以普魯士委身,14歲以上的孩子統統都被征調,農村荒蕪,而商人由於毫無交易而破產。奧地利現在人多錢少,國債高達1億古爾登。西班牙帝國參戰不久就被打的落花流水,英國艦隊發動哈瓦那戰役和馬尼拉戰役,奪取了古巴和菲律賓。法國破產了,他的殖民地失去了,海外貿易幾乎停頓。英國急需和平來鞏固他所獲得的財產。1762年9月5日,英國首相布特勳爵約翰。斯圖爾特派遣使節赴巴黎會見法國陸軍大臣舒瓦瑟爾公爵,如果法國願意割讓加拿大,英國將同意歸還西印度群島的貿易中心瓜德羅普島和馬提尼克島,同意歸還菲律賓和古巴。同意法國在印度保留五個非武裝的貿易點。老皮特在下院激烈的斥責這些條款,但是輿論支持布特勳爵。11月5日,英、法、葡、西在楓丹白露條約簽訂《楓丹白露條約》。 1763年2月10日,法國、西班牙、英國、葡萄牙在巴黎簽訂了最終和約——這就是標誌著歐洲新格局形成的重要協議《巴黎和約》。

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隻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

七年戰爭完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對德國而言,七年戰爭使得普魯士崛起,正式成為英、法、奧、俄外的歐洲列強之一,但也使王國本土成為一片廢墟。

不過戰後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經濟的工作,普魯士的地位變得穩定,而腓特烈亦因這場戰事被冠而“軍事天才”及“大帝”的榮譽。對法國來說,《巴黎和約》成為了其君主製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

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西岸, 雖然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麵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誌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法國的對外交策略黯然失敗,聲望也顯著下落。這次戰爭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並且在他死後成為了法國的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奧地利繼上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再次不敵普魯士,痛失了西裏西亞這個富庶地。瑪麗婭。特蕾西婭爾後一直對葉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敵對情緒,並在晚年致力於反對瓜分波蘭的戰爭和維護國際和平。

俄國在七年戰爭中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並更趨於向西擴張,踴躍於瓜分波蘭。俄國在戰爭後期的舉動亦贏得了普魯士的友誼。俄國名將魯緬采夫亦在此戰中成名。

1763年2月15日,普魯士同奧地利、薩克森簽訂了《胡貝爾茨堡和約》。和約規定:奧地利重申放棄依《柏林和約》和《亞深和約》割讓給普魯士的西裏西亞和格拉茨;普魯士把戰爭中占領的所有屬於薩克森和波蘭的林圖歸還給原主;締約國不要求賠償由戰爭所造成的損失。在一項秘密條款中,腓特烈二世同意在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將投票選舉奧皇瑪麗婭。特蕾薩之子約瑟夫大公為帝國皇帝。

《巴黎和約》與《胡貝爾茨堡和約》的簽訂,宣告了七年戰爭的結束。

(三) 深遠影響

這次外交革命,是在歐洲外交關係的格局上發生的一次大變局,主要就是英國、法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四國之間的傳統同盟與敵對關係發生了徹底的顛覆。一向處於敵對狀態的波旁王朝法國(其實從瓦盧瓦王朝時代就已經是這樣了)和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形成了同盟關係;而一向支持哈布斯堡王朝來反對波旁王朝的英國則轉而支持霍亨索倫王朝的普魯士來反對哈布斯堡王朝。

外交革命在歐洲大陸上的大背景就是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即位後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敵對關係。領導奧地利的瑪利亞。特雷莎(Maria Teresia)在普奧之間的兩次西裏西亞戰爭(或統稱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因為與特雷莎即位的合法性問題有關)落敗後,希望奪回失去的西裏西亞。因而在外交上進行大動作,以形成有利於奧地利的外交態勢。因而,奧地利在製造“外交革命”的動因中起到極大地作用。在繼而發生的“七年戰爭”中,普魯士在歐洲大陸果然一度被有效地孤立了起來(雖然最後因為俄國人十分偶然的倒戈而功虧一簣)。外交革命後形成的新外交格局在歐洲的影響一直至少持續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為止。

從同盟的選擇到後期《巴黎和約》的簽訂,使得曆史的進程整體走向了另外一個方向。由於後期《巴黎和約》的簽訂,進而導致了美國在兩年後的獨立。

“外交革命”以及其續而形成的歐洲大範圍的“七年戰爭”被丘吉爾成為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它在許多意義上改變了,整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