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危機就是良機(1)(2 / 3)

第二,根據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當成功概率達50%時,人們取得成功的動力最大。換句話說,如果人們追求的目標或接手的任務具挑戰性,但仍有極大可能成功時,人們追求目標或接手任務的動力最大。這說明,在企業中員工處於不同的狀態其工作績效是不同的。

每次看到短跑運動員在田徑場上飛奔的時候,人們忍不住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運動員在平時也會以這種速度跑步嗎?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愚蠢的問題,但由此卻可以引申出一個更有深意的問題:為什麼這些運動員平時的速度跟比賽時的速度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一個簡單而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在平時不會保持高度緊張。確實如此,對於比賽中的運動員來說,不停跳動的秒針,身邊閃過的選手,以及前方不遠處的終點線……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使其無形之中產生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從而使他們的精神也會因此保持高度緊張,效率自然也會大大增加。

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羅克,是美國社會最有影響的十大企業家之一。他不喜歡整天坐在辦公室裏,大部分工作時間都用在“走動管理上”,即到所有各公司、部門走走、看看、聽聽問問。

麥當勞公司曾有一段時間麵臨嚴重虧損的危機,雷·克羅克發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職能部門的經理有嚴重的官僚主義,習慣躺在舒適的椅背上指手畫腳,把許多寶貴時間耗費在抽煙和閑聊上。

於是雷·克羅克想出一個“奇招”,將所有的經理的椅子靠背鋸掉,並立即照辦。開始很多人罵雷·克羅克是個瘋子,但後來不久大家就體會到了他的一番“苦心”。他們紛紛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開展“走動管理”。及時了解情況,現場解決問題,終於使公司扭虧轉盈。

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下,更容易沉迷其中。比如說,在炎炎夏日,人們都喜歡坐在安靜而又涼快的辦公室裏,而不到外界走動,這樣,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都不知道,如此自然無法把企業經營好。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一個人貪圖舒適的工作環境,肯定不會有好的工作效率。

因此,任何企業,任何人都要給自己一定的壓力,隻有這樣才能激發出自己的潛能,永葆進取的活力。王永慶曾說:“我覺得一個人太富、太安逸,便會養成懶散的習慣,所以不能放鬆自己。生活儉樸,刻苦耐勞,才能養成好習慣。貪圖安逸,放蕩無忌,最終將會墮落不堪,影響奮進的行程。”

在哈佛大學,曾經有個風傳一時的故事,說是有一個一向為學生愛戴的教務長,有一次問一個學生,為何他沒把指定的作業做好。

學生回答說:“我覺得不大舒服。”

教務長說:“史密斯同學,我想,有一天你也許會發現,世界上大部分事,都是由覺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來的。”

這個故事很短,可它卻給壓力管理做了一個最好的注解。因為對於我們來說,正是適當的壓力造就了人才,也是適當的壓力創造了效益。

金融海嘯來襲,奧巴馬有危也有機

有時我們輸了,其實是贏了;有時我們贏了,但卻是輸了。

2008年,由雷曼兄弟破產引起的金融危機氣勢洶洶地席卷全球。與此同時,美國的總統大選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從美國時間2008年的11月4日開始,美國人開始投票,選舉產生未來四年的國家掌舵人。按照那時的民意顯示,在麥凱恩和奧巴馬之間,奧巴馬很可能成為新的領導人。在全球主要股市紛紛大跌,經濟低迷的時候,奧巴馬卻風頭正勁,這在很大程度上正得益於這次金融危機。道理很簡單,危機還在肆虐,美國經濟向衰退滑落,其中共和黨政府難辭其咎,於是身為共和黨人的麥凱恩也就不得不受到了池魚之殃。

果不其然,2008年11月5日,美國大選結束,奧巴馬成為了美國曆史上第一任黑人總統!

一場危機,卻造就了奧巴馬的機遇,這不得不說困境有時候也能製造出機會。當你改變想法的時候,世界也就跟著變了,心念一轉,你會發現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基於這樣的道理,就某事物的某種作用展開逆向思維,有可能想出更好利用該事物或與其相關事物的新設想、新主意來,所以,失敗隻是個相對的概念,卻不是注定的結果。

有一次,古埃及國王胡夫舉行盛大的國宴,廚工們忙得團團轉。一名小廚工不慎將剛煉好的一盆羊油打翻在灶邊,嚇得他急急忙忙用手把混有羊油的炭灰一把一把地捧起來扔到外邊去。扔完後趕緊洗手,手上竟出現滑溜溜、黏糊糊的東西,而且洗後的手特別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