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告別“本領恐慌”,抓牢學習真諦(2)(2 / 3)

從狼身上,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隻有學會吐故納新、新陳代謝,最大化地吸收有用的知識,並最終轉化為實用的能力,我們才能做到“日日新,苟苟新”,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於浪尖之上。

難道不是麼?隨著歲月的流逝,每個人賴以生存的知識、技能也一樣會折舊。在風雲變幻的職場中,腳步遲緩的人很快就會被甩到後麵。如果你是工作數年自認“資深”的員工,也不要倚老賣老,妄自尊大,否則很容易被淘汰出局,那時候即使你是老板眼前的紅人,他也會為了公司的利益,逐你出局。

不論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學習和吸收新知識的腳步都不能停歇,要把工作視為學習的殿堂。你的知識對於所服務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很有價值的寶庫,所以你要好好自我監督,別讓自己的技能落在時代後頭。

新世紀的經濟發展已經表明,未來的職場競爭將不再是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競爭,而是學習能力的競爭。一個人如果善於學習,他的前途會一片光明,而一個良好的企業團隊,要求每一個組織成員都是那種迫切要求進步、努力學習新知識的人。

無字之書,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

生活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在生活中探求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識,正是人類在長期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的,因此,各種知識間也是相互聯係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如果你想能盡快、盡好地讀透“有字之書”,必須結合讀“無字之書”,才能記憶深刻、牢固。

由於各種條件的限製,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加係統的學習培訓,但這不能成為我們不學習的理由,學習是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而且,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師,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從實踐中學習。

一位著名企業家曾回憶起他的“生活課堂”:“在我很小的時候,舅舅是國民黨軍隊的文化教員,最後被解放軍抓過來。他就帶我去一個集鎮,他讓我在旁邊待一下,然後他說他出去辦件事情。我就蹲在旁邊,我的舅舅回來對我說,你有沒有知道旁邊的這些雞蛋賣多少錢一斤,我說我不知道。

接著,他又問旁邊的草鞋多少錢一雙,我說我也不知道。我舅舅就對我說:‘你沒有別的事情,就蹲在這個地方。可你為什麼不關心周圍的事情。今天關心一下周圍的事情,明天就可能變成你的知識,變成你的財富。’

這句話在我很小的時候影響特別大。所以我從小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在日常的時間我就非常關心周圍的事物,博覽群書,去增加知識的積累。這些東西可能暫時派不上用場,但是這種對周圍事物的敏感,有利於以後在生意場上對商機的把握。”

人們對於書上的是非敘述,往往隻當作是一種知識形態,因此不大受震撼。生活中的人和事才使他們受到了真正的震撼。

20世紀80年代,某礦山的一輛客車送礦工們去城裏辦事,車中途拋錨,司機下去修車時車正停在一處斜坡之上。公路很窄,一邊就是懸崖,但礦工們對這一切都司空見慣,不足為怪了,大家嘻嘻哈哈高聲地開著玩笑。突然,車身動了起來,並且慢慢地向後倒退——原來是墊車輪的石頭滑脫了。

車子倒退得越來越快,司機卻被關在車門之外,拚命追趕也無濟於事,車內的礦工們都驚呆了,誰也不知道該如何將車停住。眼看車子就要滑下懸崖,卻“吱嘎”一聲巨響,奇跡般地停了下來。

驚魂甫定的眾人定睛一看,刹住車的卻是一位抱著小孩的婦女,是她放下小孩,俯下身去,用雙手緊緊地按住了刹車板……一個重大事故就這樣被避免了。當時,人們都將這位婦女當作心目中的英雄看待。聞訊趕來采訪的記者問她以前是否駕駛過汽車,她搖搖頭說:“沒有。我隻是留心看過別人開汽車,知道哪是刹車而已。”

學習書本教給你更多的是前人精心寫就的理論,而生活教給你的卻是隨時可以用到的知識。高爾基說過,社會是他的大學。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記住,生活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