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美國人是這樣培養孩子金錢觀的(2 / 2)

“這個肯定是一百美金了。”孩子肯定的說道。

“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問道。

“我看見上邊有個100.”他自豪的說道。

“你真聰明。”入鄉隨俗,我也學會了鼓勵孩子。“可是你知道這些錢能夠幹什麼嗎?”

“不知道。”

為了叫孩子對金錢的概念有所了解,於是,我領著孩子去了旁邊的小賣部,一進小買部,孩子就把眼睛睜大了,到處都是糖果,還有巧克力,麵包,火腿,香氣撲鼻的各類冷飲,咖啡熱飲。

“媽媽,能給我買塊糖吧?”孩子站在一塊巧克力的旁邊流連忘返。

“你要的那塊糖多少錢?”

“2美金30分。”

“是不是有些貴啊?”

“那麼,我要便宜一些的吧,這塊1美金20分的怎麼樣?”

“你再看看,還有沒有再便宜一些的?”

“有了,這個1美金的巧克力,別的就沒有了。”

“不錯,你知道比較了,你從我的手上拿到錢,去買你所想要的那塊巧克力吧。”

於是,孩子拿出了1美金,買了他所期待的巧克力。

“能不能再瓶飲料?”孩子似乎還不願意走。

“一瓶飲料多少錢?”

“2美金50分,當然這個小瓶的比較便宜,才1美金50分。我要個小瓶的怎麼樣?”

“好的,我可以給你買,你買完後,最好把商店裏的其他貨物的價格記一下,這樣,你就會知道美金的概念了。”

“可以。”於是孩子買到自己多期待的糖果飲料後,又記錄了其他一些食物的價格。晚上回家後,他按照所記錄的貨幣價格,拿出相應的美金,這樣,便對貨幣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看來,這個作業是孩子最喜歡的,既學到了知識,又飽了口福,一舉兩得。

通過孩子的幾次作業,我發現他的作業很少出現像國內那樣單獨的背誦課文的作業,也很少有抄寫課文之類的作業,更少見簡單的計算形式的作業。

我感覺,美國學生的課外作業非常貼近生活,與實際生活聯係緊密,能夠讓學生們在對實際生活的體驗中學會許多課本內外的有益常識,他們的課外作業並非隻是上課內容的簡單延伸。老師布置的作業看似隨意,其實非常注重孩子的實際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注重孩子多方麵的培養。

這樣的作業非常具有美國的特色,叫孩子明白,金錢來之不易,而且會使孩子體驗到捐款和助人的喜悅,懂得從小就要關心和幫助別人。教育孩子自覺自願地把微小積蓄捐贈給需要幫助的人們。有的家長用金錢作獎賞來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孩子為他人做了好事後給予一定的獎勵,家長會給予一定的獎勵,並以此告訴孩子,獎勵他人的良好行為也是一種理財方式。

在平時,美國的小朋友經常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比如說整理家裏桌椅,洗刷碗筷,相應的孩子也會得到報酬。平時給孩子一些錢,或者讓孩子得到一些勞動報酬。

在美國教書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事的孩子都有過假期在社會上辛苦工作的經曆。

按理來講,這些同事的經濟條件屬於非常好的,他們的孩子即使不去工作,也會有足夠的金錢消費。

但是,美國孩子的獨立性非常強,他們在暑假的時候,找各種工作去做,比如說去餐廳,去酒店,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很多家長非常支持孩子們工作,還通過各種方式為孩子尋找工作。

很多美國學生用辛苦掙來的錢支付一部分學費,購買一些生活用品。

據說很多香港富豪家庭的子弟,來到美國後大多也有在美國打工的經曆。因為他們家族深受美國教育的影響,精心的培養接班人的經濟觀念,他們辛苦的工作,知道金錢來之不易,所以,他們打車專挑便宜的麵的,在路邊攤上買日用品和禮物,假期在公司裏從底層做起去認真地實習。

他們的父母非常有理性,也非常的深思遠慮。叫孩子們從小就明白工作的價值和工作能帶來的滿足感,而不是躺在祖先的樹蔭下乘涼,這不僅有利於家族事業的延續,對孩子將來能幸福而有價值地過一生,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