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不找借口:不為失敗找借口,隻為成功找方法(1 / 3)

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借口就像毒瘤一樣,會吞噬掉一個優秀的人。當找借口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那麼也是你事業萎縮的開始。在工作中我們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而當你麵對困難的時候,找借口是一種逃避的體現,這根本不能促使問題的解決。你隻有勇於麵對困難,才能使困難得到解決。你也能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職場上,我們應該要牢記職責,拒絕借口。

堅決完成任務,不找任何借口

借口,就像是毒藥,它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力與溫水煮青蛙的適應性,也有著銅牆鐵壁似的頑固性,正是因循了人類思維的這種特性,肆無忌憚,以致於讓許多人都成了它的“階下囚”。

對困難我們往往都有兩種抉擇,一種是勇敢麵對,排除萬難,堅決完成任務;另一種是為困難尋找借口,選擇逃避的方式去麵對,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

麥克是一家具銷售公司的部門經理。有一次,他聽到一個秘密消息:公司高層決定安排他們這個部門的人到外地去處理一項非常棘手的業務。他知道這項業務非常麻煩,難度非常大,所以便提前一天請了假。第二天,上麵安排任務,恰好他不在,便直接把任務交代給他的助手,讓他的助手向他轉達。當他的助手打他的手機向他彙報這件事情時,他便以自己身體不適為借口,讓助手頂替自己去處理這項事務。同時他也把處理這項事務的具體操作辦法在電話中教給了助手。

半個月後,事情辦砸了,他怕公司高層追究自己的責任,便以自己已經請假為借口,謊稱自己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具體情況,一切都是助手辦理的。他想,助手是總裁安排到自己身邊的人,出了事,讓他頂著,在公司高層麵前還有一個回旋的餘地,假若讓自己來承擔這件事的責任,恐怕有被降職降薪的危險。但是,紙是包不住火的,當總裁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毫不猶豫地辭退了他。

可以說,隻有敢於擔當起自己應盡責任的人,才是成熟的人,才能獲得成功。麥克的失敗在於他的借口,借口是事業發展的毒瘤,我們應該不為我們崗位上的失敗找借口。

尋找借口雖然可以一時推掉責任,但是卻會影響了本應該屬於你的機會,同時逃避的你也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以至大家對你的人品及處事能力打折。麵對困難如果你避而退之,以某些不是理由的客觀的借口草草了事。這樣對你的處事能力就帶來不良的影響,長期下去,更對你的為人帶來嚴重的負麵的影響。以至你應事能力下降,結果造成了什麼都想找借口,什麼事都不想幹,什麼事都幹不了。

隻有迎難而上,積極地麵對問題,認真的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各種辦法、手段,並堅定不移地朝著問題解決的方向走下去,才能把困難解決,完成任務。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抱怨外在的一些條件,甚至於自己的智商。其實當你在抱怨的時候,實際上你就是在逃避,而找逃避的惟一好處就是安慰自己。但這種安慰是致命的,它讓你對現存的狀況無動於衷,並且給你一種心理暗示:我克服不了客觀條件造成的困難。在這種心理的暗示引導下,你不再去思考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方法,哪怕是隻需要做一點點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任務。

作為企業員工,我們首先要有責任心,為工作負責,為企業負責。當工作中出現了問題,領導批評我們,處分我們,我們心裏總是不服氣,認為那不是自己的原因,至少不全是自己的原因。但是,如果我們肯虛心接受批評,勇敢承擔責任,想方設法的去把事情做好,那將得到什麼呢?企業會因我們把事情解決了而重視我們,獎勵我們,讓我們去做更大更重要的事情,我們也將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獲得更大的成就。

當我們麵對問題或困難時,隻要我們積極地解決問題,不推脫,勇於負責,習慣也就悄然養成了。工作時,我們的大腦總是按照慣性搜索最近使用與最常使用的信息,並引起外顯的條件反射。

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BA)1994年至1995年賽季的最佳新秀傑森·基德,談到自己成功的曆程時說:“小時候,父親常常帶我去打保齡球。我打得不好,總是找借口解釋自己為什麼打不好,而不是去找原因。父親就對我說:‘別再找借口了,這不是理由,你保齡球打得不好是因為你不練習。’他說得對,現在我一發現自己的缺點便努力改正,決不找借口搪塞。”達拉斯小牛隊每次練完球,人們總會看到有個球員在球場內不停地奔跑一小時,一再練習投籃,那就是傑森·基德,因為他是一個不為自己尋找借口的人。

借口,就像是毒藥,它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力與溫水煮青蛙的適應性,也有著銅牆鐵壁似的頑固性,正是因循了人類思維的這種特性,肆無忌憚,以致於讓許多人都成了它的“階下囚”。主動解決問題,堅決完成任務,長此以往,成功就會永遠伴隨你左右。

末流員工找借口,一流員工找方法

善於尋找借口的人,是不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哪怕有現成的辦法擺在他麵前,他也難以接受,這就是一流員工與末流員工的根本區別。

一流員工和末流員工的最大區別莫過於: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優秀的員工總是能夠主動去找方法解決,而不是找借口逃避責任,找理由為失敗辯解。

而末流的員工總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為不利的客觀條件找開脫,認為失敗的因素是歸於客觀條件的不利,甚至以“天時地利不和”等借口搪塞。

找理由為自己的失敗辯解隻會加倍失敗,隻有去找方法解決問題才會成功。許多人生中的失敗,根源在於那些一直麻痹著我們的借口,讓我們忘掉了自己肩上所承擔的責任。

有一次,李嘉誠去推銷一種塑料灑水器,連走了好幾家都無人問津。一上午過去了,一點兒收獲都沒有,如果下午還是毫無進展,回去將無法向老板交代。盡管推銷得不順利,他還是不停地給自己打氣,精神抖擻地走進了另一棟辦公樓。當他看到樓道上的灰塵很多時,突然靈機一動,沒有直接去推銷產品,而是去洗手間,往灑水器裏裝了一些水,將水灑在樓道裏。十分神奇,經他這麼一灑,原來很髒的樓道,一下變得幹淨起來。這一來,立即引起了主管辦公樓的有關人士的興趣,一下午,他就賣掉了十多台灑水器。在做推銷員的整個過程中,李嘉誠都十分注重分析和總結。他將香港分成幾片兒,對各片兒的人員結構進行分析,了解哪一片兒的潛在客戶最多,便有的放矢地去跑,重點攻擊,這樣一來,他獲得的收益自然要比別人多。

縱觀李嘉誠的奮鬥曆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尋找方法來改變命運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商業王者的成功之道。

在工作中為失敗尋找借口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出現問題不是積極、主動地加以解決,而是千方百計地尋找借口,你的工作就會拖遝、沒有效率。借口變成了一麵擋箭牌,事情一旦辦砸了,就能找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以換得他人的理解和原諒。找到借口的好處是能把自己的過失掩蓋掉,心理上得到暫時的平衡。但長此以往,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借口可找,人就會疏於努力,不再想方設法爭取成功。

曾經聽一公司老總講的故事,讓人感觸頗深。

他說,他曾經正式招聘過一位員工,但沒想到,還不到半個月時間,他就不得不把她辭退了。那位員工是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學識不錯,形象也很好,剛開始上班時大家對她的印象還不錯。但沒過幾天,她就開始遲到,辦公室領導幾次向她提出,她總是找這樣或那樣的借口來解釋。

一天,領導安排她到北京大學送材料,要跑三個地方,結果她僅僅跑了一個就回來了。領導問她怎麼回事,她解釋說:“北大好大啊。我都在傳達室問了幾次,才問到一個地方。”

老總生氣了:“這三個單位都是北大著名的單位,你跑了一下午,怎麼會隻找到這一個單位呢?”

她急著辯解:“我真的去找了,不信你去問傳達室的人!”

老總心裏更有氣了:“我去問傳達室幹什麼?你自己沒有找到單位,還叫老總去核實,這是什麼話?”

其他員工也好心地幫她出主意:“你可以找北大的總機問問三個單位的電話,然後分別聯係,問好具體怎麼走再去;”

“你不是找到了其中的一個單位嗎?你可以向他們詢問其他兩家怎麼走;”

“你還可以在進去之後,問老師和學生……”

誰知她一點也不理會同事的好心,反而氣鼓鼓地說:“反正我已經盡力了。”

就在這一瞬間,老總下了辭退她的決心:既然這已經是你盡力之後達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會有更高的水平了。那麼隻好請你離開公司了!

雖然女孩的舉動讓很多人難以理解,但大家還是認為,像這種遇到問題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選擇找借口推諉的人,在職場中並不少見。而他們的命運也顯而易見——凡事找借口的員工,在單位絕對不會有任何好的發展。

借口就像毒瘤一樣,會吞噬掉一個優秀的人。找借口的人,是不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哪怕有現成的辦法擺在他麵前,他也難以接受,這就是一流員工與末流員工的根本區別。

工作中沒有“不值得”的事情

李嘉誠說過:“世界上沒有不值得的事情,一個用心工作的員工,我們應該發給他雙倍的薪水。”一分辛勤,一分收獲,用心去做事情自然會有回報,不用心去做事情,任何偉大的事業也會被踐踏的不值一文,最後什麼都得不到,這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

有這樣一個佛家故事:

一個小和尚負責撞鍾。照他的理解,每天撞一次鍾,再簡單不過了,每個人都會。覺得那是毫無意義,不值得做的瑣事,他也就每天心不在焉地應付撞鍾之事。可半年下來,方丈卻宣布調他到後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難以勝任撞鍾之職。小和尚不服氣:“我撞的鍾不準時、不響亮嗎?”方丈語重心長地說:“你的鍾撞得很響,但鍾聲空泛無力,因為你心中無‘鍾’。鍾聲不僅是寺裏作息的準繩,更重要的是要喚醒沉迷的芸芸眾生,達到激濁揚清、普度眾生的境界。為此,鍾聲不僅要響亮,而且要甜潤、渾厚、深沉、悠遠。心中無‘鍾’,即胸中無佛。你不用心,不虔誠,怎能擔當神聖的撞鍾一職呢?”

在佛門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其實,每一件看似稀鬆平常的事,都有著深刻的內涵。世界上沒有不值得做的事,即使再微不足道的事情當中也包含很多值得我們去體會感悟的東西。在微不足道的崗位也能幹出不平凡的事業,變“不值得”為值得甚至變成自己的興趣。這也是一個成功的人跟一般者的區別。

一分辛勤,一分收獲,用心去做事情自然會有回報,不用心去做事情,任何偉大的事業也會被踐踏得不值一文,最後什麼都得不到,這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在現在社會人們更應重視這種心態。

心理學家曾經總結出一條非常簡單但又普遍適用的規律:不值得定律。對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全身心投入。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即如果他做的是一件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有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不值得定律的存在,導致太多的人往往隻關注有光環的大事情,隻重視能夠滿足虛榮心的出人頭地的“大事業”,而將本職工作中的許多具體事情歸類為不值得做的小事情,即便這些小事情是通往成功大廈的必經之路。

工作中此類的“不值得定律”,從一般員工到高層管理者,比比皆是。很多人之所以平庸一生,就是認為很多事情都不值得做,做了沒有個人回報,都是雜事瑣事,這是普通人的認知,也是一部分人之所以消極怠工的原因,因此幹工作越來越沒有激情,自己也沒有進步。其實工作中沒有小事,隻有不重要和不緊急的事。還有一部分的人,有能力,有見識,有魄力,他會去很好的權衡所要做的事情,對於企業發展,對於個人,有時還會對於社會,考慮到效益,回報及時間等各方麵的因素,然後決定企業,自己或員工要不要去執行這項事情。

華人首富李嘉誠說過:“世界上沒有不值得的事情,一個用心工作的員工,我們應該發給他雙倍的薪水。”用心工作的員工是企業的真正財富,也是企業真正需要的。即使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也有它值得我們去付出的東西,隻有用心工作才是贏得一切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什麼也別想得到。

做大事情的時間,由於心理作用,人們會認為這是一次“挑戰”,一個“機會”,一種“榮譽”,麵對困難與挫折毫不退縮,積極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全身心地投入,因為他認為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區區一點辛苦算得了什麼。但是,作為普通人,在大部分的時間裏,很顯然都在做一些小事。士兵每天做的工作就是隊列訓練、戰術操練、巡邏排查、探試槍械等小事;飯店的服務員每天的工作就是對顧客微笑、回答顧客的提問、整理清掃房間、細心服務等小事;秘書每天所做的事可能就是接聽電話、整理文件、繪製圖表之類的小事。也許過於平淡,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隻有全身心做好這些平凡小事,才能積累實力,提高成長和發展的潛能。

工作中沒有“不值得”你做的事。即使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工作,我們也不應該敷衍應付或輕視懈怠,相反,你應該付出全部熱情和努力,多關注怎樣把工作做到最好,全力以赴、盡職盡責地完成任務,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這是你走入成功之門的必經之途。

不要讓借口成為習慣

不讓借口形成習慣從而左右你的工作,體現的是一種負責、敬業的職業精神,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是為無數商界精英秉承的理念和價值觀。任何借口的實質都是推卸責任,一旦養成找借口的習慣,你將對任何事情都畏首畏尾,對任何事情都滿不在乎,因為你總覺得有借口做武器,你可以應付的了一切。

人們所謂的習慣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是某種行為思想、態度在腦海深處逐步成型的一個漫長的過程。因其形成不易,所以一旦某種習慣形成了,就具有很強的慣性,很難改變。

我們生活中的“借口”也具有一樣的效應,一旦養成了就容易形成習慣。如果在工作中以某種借口為自己的過錯和應負的責任開脫,第一次你可能會沉浸在借口為自己帶來的暫時的舒適和安全之中而不自知。但是,這種借口所帶來的好處會讓你第二次、第三次為自己去尋找借口,因為在你的思想裏,你已經對這種尋找借口的行為習以為常。更不幸的是,你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尋找借口的習慣。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消極的心理習慣,它會讓你變得消極而最終一事無成。

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個人再聰明、再能幹,也總有失敗犯錯誤的時候。通常人犯了錯誤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拒不認錯,找借口辯解推脫;另一種是坦誠承認錯誤,勇於改正,並找到解決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