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從是員工的天職,是員工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服從上級安排是員工的第一美德,是工作中的行為準則,是鍛煉工作能力的基礎。同時,服從也是工作的推進劑,能給人的行動催生無窮的勇氣,激發人的潛力。員工隻有具備了這種服從精神,才能提高自己的執行能力。
不找借口,堅決執行
作為員工,應該無條件地服從公司的安排,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絕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搪塞,這是取得成就的前提和基礎。記住:不找借口,服從並執行的員工才是最優秀的員工。
執行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有力的保障。執行必須到位,哪怕條件再艱苦,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並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應落實到實際工作之中。不管工作在什麼領域、什麼崗位,都視自己的工作為使命,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增強對所在企業的責任感。
一個人的行為取向能反映出他的內心世界賦予自我的使命,一個公司的發展成功與否最主要在於公司員工的執行能力。
邁克爾·戴爾公司在個人電腦銷售方麵是公認的老大。其企業成功的秘訣何在?答案就在於公司有著超強的執行力,看一下下麵這個故事吧。
一次,有一個家住S市的一個比較偏僻的胡同的青年人想買一台戴爾公司的電腦。他通過一張報紙了解到,戴爾公司對該市可提供上門送貨服務,而且比較快。他想試試戴爾公司的服務速度和服務質量。
於是,他隨意給戴爾公司打了個電話。然後坐在家裏與朋友打麻將。約莫一個小時後,家中門鈴響了。他拿起話筒,對方稱是戴爾公司上門服務的銷售員。
他本想馬上接待這位上門服務的人員。但早就聽說戴爾公司的員工服務態度都相當好,他想試一試,於是他態度生硬地說:“沒看到我們正在玩麻將嗎?半個小時後,我再接待你。”說完,“砰”的一聲,將門關緊了。
銷售員當即說了一聲“對不起”之後,轉身走了。他以為這位銷售員肯定不會再來的。哪知半個小時之後,門鈴響了。這個銷售員又來了。一進門就說:“對不起,剛才不知您沒空接待!”
這會兒銷售員不僅沒有發怒,而且進門就賠禮道歉,年青人不由有些感動。於是感歎道:“都說戴爾公司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好,想不到還真是如此!”
“是的,我們公司崇尚的是在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階段都一絲不苟,決不能出現傷害顧客的現象。執行公司的工作使命大於天。不管碰到什麼困難,隻要能完成公司的任務,我們都會去嚐試。”
一個公司的執行能力決定著這個公司的職場競爭力,員工的執行能力決定著公司的辦事效率,而效率就是企業的生命力。現在這種社會我們不僅需要能說會道的策劃人員,更需要有著許許多多勤勤懇懇的執行者來完成任務,推動使命的順利進行,也就是說到不如做到的原因。在職場中奮鬥的人都會明白,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都知道堅持不懈、永恒進取的魅力,可是真正能做到並落實到行動上的人卻很少。
古時候,在四川的偏遠山區住著兩個和尚,其中一個非常貧窮,一個比較富裕。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窮和尚答說:“我隻需要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可到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呢?”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南海的事情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上麵是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一則寓言故事,但說明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說一尺不如行一寸。一切美好的願望都需要我們去執行,沒有果敢的行動,那麼,再美好的夢想都隻能化作泡影。我們正處在一個講究效率的時代,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稍有遲疑,就可能使原來非常傑出的構思,在片刻之間變得一文不值。因此,今天所想的好主意最好今天就實行。因此,如何改變這種隻重“知道”、不重“做到”的“知道文化”,如何前進一步,從“知道”變為“做到”,便成了擺在我們麵前的大問題。每一個希望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個人、企業和其他組織都應該不僅要“知道”,而且更應該要“做到”。
在北京舉辦的“傑克·韋爾奇與中國企業高峰論壇”上,曾有中國的企業家這樣問傑克·韋爾奇:“我們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為什麼我們與你們的差距那麼大?”
傑克·韋爾奇的回答是:“你們知道了,但是我們做到了。”
這個答案簡單得出人意料,但是卻道出了差距的真諦:知道更要做到!否則,再好的計劃,再宏偉的目標,都是空談。
“知道”固然重要,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知道上,再好的理念、再好的原則、再好的訣竅、再高的智能,也隻是一些毫無意義的資料,最重要、最關鍵的是“做到”。
有時雖然我們把自己的使命用文字寫下來,對於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事業上大有裨益,但是付諸行動卻可以讓人覺得自己的使命更清晰、更為具體。戰勝挑戰、完成使命的經曆,可以使人的個性特長得到進一步加強。敬業者都有一個相同的理想:投身於社會,為個人、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
想辦法就會有辦法
隻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任何沒有辦法的事情,隻要想辦法就有辦法。
當萊特兄弟在經營自行車行的同時,也動手研製能在天空中飛行的飛機,人們都說“不可能”。但經過不懈地努力,飛機終於上天了,並且很快成了時速最快的運輸工具。萊特兄弟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當全世界都認定中國是貧油國,地下找不到石油時,李四光帶領他的地質勘探隊,找到了一個又一個蘊藏豐富的油田,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當人們對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持觀望、懷疑的態度時,楊元慶和同事們以“蛇”吞“象”的大無畏的氣魄給了觀望者一個肯定的答案,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事實上,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但隻要你換一種方式去做,並突破固定思維的束縛,很多“不可能”都會變成“可能”。
1921年6月2日,《紐約時報》為紀念電報誕生25周年,發表了一篇評論。評論中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現在人們每年接收的信息是25年前的20倍。在大多數讀者眼裏,這是一句普通的話,普通得甚至很多人讀後就忘記了。但是,在一些喜歡思考而且眼光獨特的人眼裏,這卻是一條極具商業價值的信息,美國至少有20位人士立即對這一信息做出了迅速的反應,即準備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他們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都到銀行存了1000美元,作為資本金,並辦好了營業執照。
然而,當他們到郵政部門辦理有關發行手續時,郵政部門告訴他們,由於很快就要進行中期選舉,此類刊物的征訂和發行暫時不能辦理,開禁時間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總之,在這種情況下辦這樣的一份刊物是不可能的,因為大環境不理想。
聽到這個消息後,有19個人認為局勢對創業不利,於是他們很快就遞出了暫緩執行的申請。但是,一個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卻沒有理會這一套,也沒有把別人那句“不可能”的話放在心上。他認為,“不利因素”也可能轉化為商機,這不,郵政人員一句話,就為他“消滅”了19個競爭者。
華萊士回到他租住的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個儲藏室,在未婚妻的幫助下,他們一共糊了2000信封,並裝上征訂單寄了出去。就這樣,《讀者文摘》誕生了,而且很快創造了奇跡。到了20世紀末,《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和多個版本,暢銷127個國家和地區,用戶1.1億,年收入5億美元。幾十年以來,在美國期刊排行榜中,《讀者文摘》一直牢牢坐在第一把交椅上。《讀者文摘》取得的成績,證明了華萊士已把人們認為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在工作中,假如我們也能像華萊士那樣,遇到困難時就換一種思維,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這樣就能發現事物有利的一麵。如果華萊士也像其他人一樣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那麼,現在美國期刊排行榜上,就不一定有《讀者文摘》的名字,而華萊士也不可能成為著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
華萊士成功的經曆告訴我們:成功者絕不會等到時機成熟、萬無一失時再開始工作,隻有那些在既定的環境中能從“不可能”中看到希望,並自動自發地去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我們平時喜歡講一句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其實,這往往是在特定時期,特定人物的狀況。要有好的點子和想法,應當付出更多的努力。
洛克菲勒曾經一再地告誡他的職員:“請你們不要忘了思索,就像不要忘了吃飯一樣。”
比爾·蓋茨說過:“通往最高管理層的最迅捷的途徑,是主動承擔別人不願做的事,並在其中展示你出眾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隻要努力去找,解決困難的方法總是有的,同時也隻有努力地去找方法解決困難,你才有可能成功,也才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10多年前,湯姆在一家建築材料公司當業務員。當時公司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討賬。產品不錯,銷路也不錯,但產品銷出去後,總是無法及時收到回款。
有一位客戶,買了公司10萬美元的產品,但總是以各種理由遲遲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討賬,都沒能拿到貨款。當時湯姆剛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叫邁克的員工一起被派去討賬。他們軟磨硬泡,想盡了辦法。最後,客戶終於同意給錢,叫他們過兩天來拿。兩天後他們趕去,對方給了一張10萬美元的現金支票。
他們高高興興地拿著支票到銀行取錢,結果卻被告知,賬上隻有99900美元。很明顯:對方又耍了個花招,他們給的是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聖誕節假了,如果不及時拿到錢,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人可能一籌莫展了。但是湯姆突然靈機一動,於是拿出100美元錢,讓同去的邁克存到客戶公司的賬戶裏去。這樣一來,賬戶裏就有了10萬美元。湯姆立即將支票兌了現。
當湯姆帶著這10萬美元回到公司時,董事長對他大加讚賞。之後,他在公司不斷發展,5年之後當上了公司的副總經理,後來又當上了總經理。
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沒有辦法,思考辦法,尋找辦法。這是成功者應該具有的品質,也是我們應該效仿學習的精神。
職場,不相信借口
當你麵對工作上的困難的時候請不要隨便找一個借口搪塞。請永遠記住:職場不相信借口!要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員工,要為公司真正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就必須接受一個現實:這個世界最終有作用的是你做事的結果。
“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無論人們怎樣去評價曆史人物,他們閃爍著智慧卓識的話語卻永遠不可磨滅。鄧小平的這句話曾在中國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用這句話完全揭示了我們所處的經濟社會的實質,市場如此,職場上更隻相信結果。
德國安聯公司是德國的保險業巨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保險公司之一。安聯總裁經常對他的助手們說的一句話是:“永遠隻用你們的保險業績單來談問題。”無論哪一家優秀的公司,在評定員工、測定公司業績時,它所依據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結果,任何沒有業績的人隻能離開公司。
任何一個公司的崛起和員工個人的成功都是由一磚一瓦的事實結果組成的,從來沒有人能夠靠臆想去獲得絲毫的收獲。不錯,整個世界是一個過程,任何活動都是一個過程,任何活動都是這樣的過程,但最終目的卻是結果。工作過程隻有達到了它應該實現的結果才能夠真正有效。在公司中,任何行動如果不能用事實結果說話,它對整個公司來說並沒有多少價值。沒有結果而尋求借口的過程不過是浪費時間,隻有真正得出結果才能為個人和公司創造價值。在團隊中工作,不用太多的解釋,主管與公司看重的正是做到的一切,而不是你做錯後的喋喋不休。職場的競爭是無情而激烈的,在這世界裏,你需要的是拿出你的結果,拿出你的成績。要麼做到,要麼出局,這就是高效社會、高效公司的要求。
麥克是公司裏的一位老員工了,以前專門負責跑業務,深得上司的器重。隻是有一次,他手裏的一筆業務讓別人捷足先登搶走了,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事後,他很合情合理地解釋了失去這筆業務的原因。那是因為他的腿傷發作,比競爭對手遲到半個鍾頭。以後,每當公司要他出去聯係有點棘手的業務時,他總是以他的腳不行,不能勝任這項工作作為借口而推諉。
麥克的一隻腳有點輕微的跛,那是一次出差途中出了車禍引起的,留下了一點後遺症,根本不影響他的形象,也不影響他的工作。如果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
第一次,上司比較理解他,原諒了他。麥克好不得意,他知道這是一宗費力不討好比較難辦的業務,他慶幸自己的明智,如果沒辦好,那多丟麵子啊。但如果有比較好攬的業務時,他又跑到上司麵前,說腳不行,要求在業務方麵有所照顧。如此種種,他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如何尋找更合理的借口身上。碰到難辦的業務能推就推,好辦的差事能爭就爭。時間一長,他的業務成績直線下滑,沒有完成任務他就怪他的腿不爭氣。總之,他現在已習慣因腳的問題在公司裏可以遲到,可以早退,甚至工作餐時,他還可以喝酒,因為喝點可以讓他的腿舒服些。
每個老板都是精明的,有誰願意要這樣一個時時刻刻找借口的員工呢?麥克也快被公司給開除了。
在職場上找借口或許可以給你帶來短暫的快樂,但最終受到這種毛病傷害的還是你自己。剛開始的時候會感到一絲絲的自責。可是,重複的次數一多,也就變得無所謂了,原本有點良知的心變得越來越麻木不仁。也許,借口所說的原因,正是自己不能成功的真正原因吧。
職場隻相信結果,警惕給自己軟弱的理由。實際上,這個世界充滿了太多失敗和不努力而尋找的借口,“過程是最重要的”、“隻要出發點是好的”……這些似乎滿是真理,而且很多人還被它們所蒙蔽,似乎在這些話語中找到了真理,找到了安慰,然而他們忘了一個最重要的事實,即我們的世界由事實組成,任何的說法都隻不過是軟弱的人為了安慰自己而對自我和世界的虛構。
當你麵對著工作上的困難的時候,請不要隨便找一個借口塞搪。請永遠記住:職場不相信借口!要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員工,要為公司真正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就必須接受一個現實:這個世界最終有作用的是你做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