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不僅僅是我們工作的要求,也是我們人生的追求。在職場上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那些被公司領導重視的人都是那些不斷追求卓越的員工。我們知道,當一名員工把追求卓越作為一種工作習慣的時候,那麼,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盡一切的努力。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提升。
用做大事的心態做對每一件小事
無論大事小事,員工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滿懷責任感去完成它。員工要學會從小事做起,無論是對於員工個人來說,還是對於企業整體來說,都是成功的基本保證。的確,工作中沒有小事。任何一件事情,無論大小,都可能關係全局的成敗。
古人也曾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在現實生活中,隻有認真做對每一件小事,並將每一件小事都看成大事來處理,才能夠使自己的工作不斷地得到改進,並最終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任何一個團隊為了完成任務,都會要求自己的員工認真對待每件小事。當然,這並不隻是一個口號、一個動作,而是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責任心,盡一切努力把工作做對。
員工隻有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把每一件小事當成大事來做,才能養成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那也是一種追求卓越的工作習慣,這種習慣也是成功者所要具備的條件。一個員工隻有把這平凡的工作做對,把每一件小事做對,管理者才會讓員工去處理企業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中央電視台的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就讀於四川大學經濟係,畢業後被分到一家經濟類報社當記者。可她萬萬沒有想到,報社領導把她分配到通聯部去抄信封。整整三個月,她都是在桌案上與信封為伴。當時,王小丫失望透頂,她不明白大學畢業怎麼就幹這個誰都能幹的寫信封工作啊?雖說一時有些想不通,可照樣好好幹。她每次抄寫信封都非常用心。
三個月後,她寫信封又快又好,一個人的工作量抵得上別人的三倍。領導看她表現十分突出,就主動問她:“想不想幹點其它的工作?”後來,她先後成了文摘版、理論版和副刊的編輯。
王小丫的成功在於她把每件工作中的小時當成大事來做,認認真真地完成每一件事,這也是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他能讓我們在小事中鍛煉自我,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提高我們的辦事能力。
因此,麵對每一件事情,企業員工都應該抱著積極的心態去做,即使是小事情,也應該用做大事的心態去處理。這樣,自己的任務才能夠完成,企業的整個目標才能順利實現,員工也才能夠得到企業管理者的讚許和認可。
在企業中,無論大事小事,員工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滿懷責任感去完成它。員工要學會從小事做起,無論是對於員工個人來說,還是對於企業整體來說,都是成功的基本保證。的確,工作中沒有小事。任何一件事情,無論大小,都可能關係全局的成敗。在工作中,任何細節,都會事關大局,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件細小的事情都會通過放大效應而突顯其重要影響。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是牙買加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公司當清潔工,因為牙買加人在這種公司裏隻有一個工作可以做,那就是清潔工。鮑威爾把這份工作幹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沒多久,他就找到了一種拖地板的姿勢,既能把地板拖得又快又好,人還不容易累。鮑威爾的認真和用心被公司的老板發現了,觀察了一段時間後,老板斷定鮑威爾能夠成就更大的事業,於是很快破例對他進行了提升。清潔工的工作讓鮑威爾獲得了一個寶貴的人生經驗:“認真做對每一件事。”以這樣的經驗和努力,鮑威爾最終獲得了美國黑人前所未有的成功和榮譽。
通過鮑威爾的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人當他把追求卓越當成一種習慣的時候,他的人生或許將因此而發生改變。因為每一件小事都可以鍛煉我們辦事的意誌和能力,優秀性格也會因此而養成。
一個人隻有把小事當成大事去做,用做大事的精神去對待每件小事,他才會事事成功。把小事做對做到位的將來自然能做成大事;而一個隻想著做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因為大事是由很多小事組成的,結果,他是不會成功的。
比爾·蓋茨說:“每一天,都要盡心盡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力爭高效地完成。嚐試著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分外的事情,不是為了看到領導的笑臉,而是為了自身的不斷進步。”GE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也說:“一件簡單的小事情,所反映出來的是一個人的責任心。工作中的一些細節,惟有那些心中裝著大責任的人能夠發現,能夠做對。”追求卓越就得從小事幹起,隻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在小事中鍛煉自我,養成追求卓越的精神,才會促使我們事業的成功。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出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資損失。作為員工隻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錯後帶給自己和公司的麻煩,想一想出錯後造成的損失,就應該能夠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對”這句話的份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是對員工工作的最高要求之一,也是員工追求卓越而對自己的要求,通過“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會激勵員工把工作做得更好,不斷地要求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更加成功。
但在現實的工作生活中很多人並沒有很好地認識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的意義。甚至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屢次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樣不但損害了公司的利益,給工作單位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浪費財力物力,浪費時間。也給自己的工作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一家廣告公司的員工就犯過一個這樣的錯誤,在為客戶製作的宣傳廣告中,將客戶的聯係電話中的一個數字弄錯了。當他們把製作的宣傳單交給客戶時,客戶由於時間緊,第二天就要在產品新聞發布會上使用它,因此沒有詳細審核就接收了。直到新聞發布會結束後,在整理剩下的宣傳單時,才發現關鍵的聯係電話有錯誤,而這樣的宣傳單已發放了5000多份。
客戶一怒之下,向廣告公司要求巨額賠償。由於錯在己方,而且客戶召開新聞發布會的費用的確巨大。無奈之下,廣告公司隻好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了賠償。公司一怒之下馬上把那員工給辭了。
那員工也因此名譽掃地,以後很多公司都不敢錄用他。
一個小小的失誤竟讓一個人的命運徹底的改變,這是很多犯錯誤的人沒有想到的。為此不管做什麼事,要麼不做,要做第一次就把事情給做對。
或許有人會說:“第一次沒做對不要緊的嘛,我可以做第二次,做第三次。”是的,第一次沒做對時可以重新做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但是這樣做既浪費時間又會浪費精力,而我們的工作中,我們的人生中能允許我們犯幾次錯誤呢?
信譽是一個人的品牌,而很多時候“第一次”做事的時候是我們鑄就我們個人品牌的時候,很多人在第一次做事情就把事情做得很完美,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第一次的使命,同時也鑄就了自己的品牌。但有些人卻在第一次的做事時就讓自己臭名遠揚,也因此影響自己的人生。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有位記者曾到華晨金杯汽車有限公司進行采訪,首先映人眼簾的就是懸在車間門口的條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在很多人的工作經曆中,也許都發生過工作越忙越亂,解決了舊問題,又產生了新故障,在一團忙亂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錯誤這樣的事情,結果輕則是自己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改錯,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檢討,給公司和自己造成經濟損失或形象損失。
由此可見,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出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資損失。作為員工隻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錯後帶給自己和公司的麻煩,想一想出錯後造成的損失,就應該能夠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對”這句話的份量了。
追求“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不僅僅是口號和理念的問題,更要求我們提前把工作做好準備,這也就是要我們了解一下工作的內容,認真研究工作的重點,才能不會驢唇對不上馬嘴地去處理工作。
在一次工程搶險中,項目經理帶幾個下屬在緊張地工作。這時經理急需一把螺絲刀,便對離自己最近的張鋒喊道:“快,去拿一把螺絲刀來。”張鋒飛奔而去。經理等了很久,張鋒才氣喘呼呼地跑了回來,他手裏拿著一把小號的螺絲刀:“我認為你最需要的是這把,所以就拿來了。”
經理接過來一看,生氣地說:“誰讓你拿小號的,我要最大號的!你怎麼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張鋒沒有申辯,但顯然地,他心裏很不服氣。項目經理這才意識到,自己讓張鋒去拿螺絲刀時,並沒有告訴他自己需要多大號的。經理明白出現錯誤的根源在自己,因為他沒有具體地說明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螺絲刀。
於是,經理便緩和了語氣,對張鋒說:“我要的螺絲刀是工具箱內最大號的那個!”這次,張鋒很快地就拿著經理要用的螺絲刀回來了。
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企業要想讓員工達到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標準,那麼作為員工更要清楚地了解到任務的具體的內容,不但要聽領導的要求,更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不僅是自我追求卓越,做對每件工作的理念,更是鑄造自己品牌的重要手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是每個進取的員工,也是優秀員工的做事理念。發揮自己的主觀的能動性,不斷地去了解追尋,這也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條件。
集中精力,一次隻做一件事
常言道:小專注,小奇跡;大專注,大奇跡。要想取得卓越的成績,惟有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別太貪心,你越是貪心,什麼都想要,每一種都要了一些,但沒有一樣是專精的,最後你也隻能是什麼也幹不了。
不管在什麼樣的企業,任何取得卓越成就的員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集中精力,一次隻幹一件事。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勤勤懇懇,專注於一件事,最後把事情做對。聰明的員工懂得專一,一次隻做一件事情,直到把事情做對了才停止。
年輕的推銷員小李正為他低迷的業績愁眉不展。他的經理走了過來,說:“小李,你先別急,我替你介紹個客戶吧。”經理指著窗外的對麵大樓,“看到那棟樓了吧?那裏的801室的老先生,跟我們老板很熟,你去談談,他一定會買我們的東西。隻是他年紀大了,很固執,愛抱怨,他會不停地嘮叨,甚至罵你,但別放棄,他最後還是會買。”
小李聽了很高興,馬上出門推銷。到了下午下班的時候,小李衝進了辦公室,興奮無比地大叫著:“經理,老先生真的買了,而且是筆大訂單。被他罵了一天,可是畢竟買了。”經理問他怎麼做到的,小李說:“很簡單啊,你不是說他一定會罵嗎?所以不管他說什麼,我總是回答:‘老先生,你隻是嘴巴很會抱怨,但是你一定會買我們公司這麼好的產品。’如此罷了。”經理聽了,哈哈大笑:“小李,你知道嗎?多年來那位老先生從來不理會我們的推銷員,而你卻做到了,真是個奇跡。”
小李的成功在於設立目標,集中精力,一次隻做一件事。我們隻有專注於一件事才能使事業取得成功,而不懂得專一的員工,總想一下子幹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最後隻能在自己的崗位上一事不成。
作為員工,在處理工作時,一次隻專心地做一件事,將注意力集中在專一目標上,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這樣心裏才不會感到筋疲力盡,才會有更充沛的精力致力於自己的工作上,取得最終的成功。
當麥肯利還是一名從俄亥俄州來的國會議員時,胡佛總統便對他說:“為了取得成功,獲得名譽,你必須專注於某一個特定方向的發展。你千萬不可以一有某種情緒或者方案,就立即發表演說,把它表達出來。你固然可以選擇立法的某一個分支作為你學習的對象,但是,你為什麼不選擇關稅作為你的學習對象呢?這個題目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都不會被解決,所以,它將為你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
這些話語一直縈繞在麥肯利的耳邊。從此,他開始研究關稅,不久以後,他就成為這個課題上的權威之一。當他的關稅方案被參議院通過時,他也達到了自己事業上的頂峰。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最大區別並不在於他們各自做了多少工作,而在於他是否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和人生目標,並從中挖掘出多少自身的價值來為這個目標服務。假如一個人總是把精力分散到許多事情上,對待本職工作不認真,不將敏捷的判斷力、準確的邏輯推理能力、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工作中的具體細節聯係起來,隻會不斷地增加錯誤的發生幾率,嚴重時還會因自己的疏忽大意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最終也將一事無成。要知道,所有成功者都把自己的精力集中於一點。
“一次隻做一件事”是解決因為工作不斷被迫中斷而變得效率低下問題的良藥。德魯克曾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就發表文章,以他多年的豐富經曆非常肯定地指出:“我還沒有碰到過哪位經理人可以同時處理兩個以上的任務,並且仍然保持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