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追求卓越:把追求卓越作為一種工作習慣(2 / 3)

現實工作中,我們必須學會每次隻專注於一項事業的工作態度。這將幫助我們把時間首先運用在最重要、最能產生效益的工作上,卓越的職場人士往往懂得專注於一種工作態度的重要性。

把老板當作成功的榜樣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崇拜的對象,我們崇拜和學習那些離我們遙遠的偉人,卻往往忽略了近在身邊的智者。須知,一個好老板會讓你受益無窮。除了我們的家人之外,老板是與我們接觸最多的人,也是我們每天都麵對的比我們優秀的人。

愚蠢的員工認為員工和老板是一對冤家。而優秀的員工則把老板當成榜樣。把老板當成榜樣是一個優秀的員工追求卓越的方式之一,向老板學習,能提升我們的誌向和理想。隻有向老板學習,才能激發我們的潛能、喚起我們的責任、助燃我們的動力,才能擦去我們生命中那些粗淺的自信和虛妄的夢想,讓我們在公司的熔爐中百煉成鋼。

對老板而言,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員工的忠誠與敬業;對員工來說,他們需要的是豐厚的物質報酬和精神上的成就感。從互惠共生的角度來看,兩者是和諧統一的。因此,老板和員工應該對彼此都有信心,相信隻有合作才能實現雙贏。作為一名優秀的職場中人,你更應該明白,老板是你成長的最好導師。相信老板,能夠讓你進步得更快。

在IBM的最初歲月,吳士宏做的是最基層辦事員的工作,具體內容就是行政勤務,俗稱公司打雜的。但他一直把公司的高層領導當成自己工作中學習的對象,不斷地在背後觀察他們的對待工作的態度。麵對這些煩瑣、單調的工作,她總是盡力做得很好。“一個月跑下來,腿都腫了。”這就是為要做得最好所付出的代價。

吳士宏深知把高層人物當成自己的偶像,自己也一定很快成長起來,上級也一定會給她更多的鍛煉機會,直至為她提供新的奮鬥平台。果然,一段時間以後上級開始注意到她的進步與敬業,進而發現她的才華,開始慢慢交給她一些更有挑戰性的任務。最後,吳士宏得到了一項重要的任務,負責IBM中國公司華南地區的全部銷售工作。

吳士宏說她之所以被重用,不僅僅是因為自己表現出了勤懇的工作習慣,更重要的是她把自己的管理層當成自己平時工作學習的對象。她相信,在IBM這樣一家重視人才的大公司裏,一定會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風氣,而好經理的一條共同標準就是發現和培養下屬,重用有發展前途的員工,推薦他們到更能發揮他們作用的合適崗位上。

吳士宏說:“我從每個經理身上都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同時又把這套培養的方法像接力似的一茬一茬地傳下去,IBM就是成長為藍色巨人的。如果沒有我的經理發現我、培養我,甚至包括個別的上司嫉妒我(這從另外一個方麵鞭策我一定要做得更好),我的提高和提升是不可能如此快的。”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醫院小護士,成長為跨國企業的著名職業經理人,吳士宏成長的經曆告訴我們:不要小瞧自己,更不要喪失了對老板的學習。要知道,一家好的企業之所以能夠做大做強,就在於它擁有完善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機製,而包括老板在內的各種管理人員就是這種機製的執行者和維護者。因此,隻要你沉心靜氣,紮實工作,尤其是懂得向老板學習,那你一定可以不斷地成長,並最終成為優秀的員工。

杭州奧普電器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方傑,當初就是一個善於向老板學習的人。早在澳大利亞留學的時候,方傑就有意識地到澳大利亞最大的燈具公司LlGHTVP公司打工。當時他還不懂商業談判,他知道自己的缺陷,很希望學會談判的本領。他知道他的老板是一個談判高手。

每當有機會與老板一起進行商業談判的時候,方傑總是在口袋裏偷偷揣一個微型錄音機。他將老板與對方的談判內容一句句地錄了下來,然後再回家聽。學習,仔細聽老板是怎樣分析問題的,對方是怎樣提問,老板又是怎樣回答的。方傑就這樣向老板學習,幾年以後成了一流商業談判高手。

最後老板退休了,他接替了老板。到了1996年,方傑差不多已經成了澳大利亞身價第一的職業經理人。後來,他回國自己創業,奧普浴霸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做成的。方傑並不是一個天生的生意人,他的成功,就是虛心向老板學習的結果。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崇拜的對象,我們崇拜和學習那些離我們遙遠的偉人,卻往往忽略了近在身邊的智者。須知,一個好老板會讓你受益無窮。除了我們的家人之外,老板是與我們接觸最多的人,也是我們每天都麵對的比我們優秀的人。

因此,為了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我們需要改變對老板的看法,把老板當成成功路上的良師益友,而不是我們的對頭。

在工作中打造卓越的自己

作為一名優秀的員工,應該不間斷地在工作生活中鍛煉自我,在工作的過程中追求卓越,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在工作中打造卓越的自己,就像打造一張品牌名片一樣,最終會讓你大放光彩。

公司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職業場所,更是鍛煉優秀人物的地方,很多優秀的員工在工作中打造卓越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並因此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一名優秀的員工不僅要肯做事,還要能做事;不僅要主動做事情,還要把事情做對,做出成績來。因為隻有做出了成績,我們才有更強的實力去整合資源、吸收外部力量,從而獲得更多的優勢。這又會反過來增加我們對未來的把握,從而提升自信的程度,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紐約首屈一指的毛織物批發商達勒·柯姆,有一年雇用了一名雜役,是一位叫喬瑟夫的少年。每天早晨6點鍾,喬瑟夫要到富蘭克林街的辦公室,在七點半辦事員來之前,把辦公室打掃整理好。除此之外,白天一整天,他都要為一名患慢性胃病的董事來回不斷地送熱水。當周薪被調整到五美元的時候,喬瑟夫申請推銷毛織物。

有一天,大風雪侵襲全紐約,就在這場大災難剛過不久,推銷員在中午就紛紛趕回富蘭克林街的辦公室,爭先恐後靠到火爐旁,盡興地聊著天。

到了下午,已經凍僵了的喬瑟夫才走進辦公室。“原來是董事先生上班了。”資深的推銷員諷刺地說。

“不過,我把今天應做的工作全做了。”他回答說,“在這樣的大風雪,我們應該更加勤奮,而且這樣的日子不會有競爭對手,所以給客人們看了更多的樣本,今天賣出了43件貨。”很快,喬瑟夫被升為正式推銷員,薪水也增加了。

喬瑟夫用自己的業績獲得了老板的重用,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同是打工者喬瑟夫之所以能夠迅速實現夢想,就在於他不僅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還在於他把這種信念轉化為行動,在工作中打造卓越的自己。

我們要創造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同樣需要這麼做。這期間,我們可能會碰到無數的困難,但隻要肯努力,終究會得償所願。

1994年初進微軟的唐駿沒能去他想去的市場部門,而成了微軟Windows NT開發組的程序員。那時微軟擁有像唐駿這樣的工程師不下萬人,但是他並未因此灰心喪氣,而是開動起了腦筋。如何讓自己從這些工程師中脫穎而出呢?他做的第一步是發現問題、尋找機會。

在微軟Windows NT開發組,唐駿發現了微軟在Windows NT版本開發中的局限。當時微軟Windows NT開發的程序是這樣的,先做英文版,再由一個600多人的大團隊開發成其它語言版本。這樣的結果是,其它的版本落後於Windows NT英文版上市幾個月甚至是幾年。

唐駿認為這種辦法是愚蠢的。半年後,經過實驗,他拿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微軟很快接受了他的方案,並且委任唐駿為該方案的負責人。唐駿從一個工程師變成了一個部門的經理。唐駿後來告誡職業人,普通員工一定要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最好能提出解決方案,這樣才會被重視。

唐駿還善於在公司的發展戰略中發現自己的機會。1998年的時候,微軟要在中國強勢發展的勢頭被唐駿發現,於是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以及身為中國人的優勢,他獲得了到中國上海創辦大中國區技術支持中心的發展機會。

在這裏,唐駿用業績為自己的個人品牌增加了含金量。他在沒有一兵一卒的情況下,親自麵試,首批聘用了27名員工,迅速構建了上海微軟最初的班底;3個月後,管理係統初步建成,技術中心開始運轉;6個月後,唐駿領導的技術中心備項運營指標已位居微軟全球5大技術支持中心之首,唐駿也因此獲得了“比爾·蓋茨總裁傑出獎”,這是微軟公司內部的最高榮譽。

由於業績突出,一年之後的1999年7月,唐駿領導的微軟中國技術支持中心首獲微軟全亞洲的技術支持業務。唐駿成了微軟亞洲技術支持中心的領導者。

唐駿之所以能夠不斷提升,就是因為有驕人的業績做後盾;他受到眾多同行的尊重,還是因為有驕人的業績作為自己的職場“名片”。

作為一名優秀的員工,應該不間斷地在工作生活中鍛煉自我,在工作的過程中追求卓越,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在工作中打造卓越的自己,就像打造一張品牌名片一樣,最終會讓你大放光彩。

最充分的準備換來最好的結果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凡事都有準備的員工,每一天都可以很輕鬆地達到工作的目標,而受企業歡迎的員工,也一定是凡事都有準備的人。”

沒有人不渴望成功,也沒有人不羨慕別人的成功,卻很少有人為成功做準備。正如歌曲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所以職場上成功者總是極少數,成功隻屬於那些有所準備的人。所以不管你在哪個行業,哪個部門,隻要你想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有所成功,你就必須得提前為你的成功而準備著。因為最好的結果都屬於那些做最充分準備的人。

劉芳是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員工。一次,在和朋友聚會時,偶然她聽到一個內部消息,市政府有意向在市郊劃出一塊地皮,用來建經濟適用房,以解決市內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難問題。得知這一消息後,劉芳便立即多方求證這條信息是否可靠,同時還著手準備一些前期資料。她認為如果這個消息是真實的,那麼一旦公布,市政府就會公開招標,到時將會有多家開發商去投標。如果自己的公司先做對了準備,中標的勝算不就更大了嗎?

一些同事見了,不解地問:“劉芳,你幹嗎自討苦吃呀?你現在做的這些事,老板可沒吩咐你呀!再說,如果那個消息是假的,你豈不是白忙一場?”“如果是真的呢,我現在做的這一切不就變得非常有價值了嗎?”劉芳堅定地回答道。

兩個月後,這個消息得到了證實。市裏有實力的幾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立即忙碌起來,開始了投標前的緊張準備工作,劉芳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就在經理緊急召集中高層管理人員開會,商討競標工作的運作時,劉芳拿著一摞厚厚的資料敲開了會議室的門。

“你不是財務部的員工嗎?”總裁看到那一摞資料,既高興又意外。

“是的。”

“誰讓你這樣做的?”

“沒有人吩咐,但我認為提前去做這些,能給公司帶來幫助。在其他公司還在忙著收集資料時,我們就可以動手製作標書和籌備其他事情了,這樣我們將會占盡先機。”劉芳的話剛說完,會議室便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既是公司領導層對劉芳的感謝,又是對她自動自發,提前準備工作的肯定。

在後來的競標中,劉芳所在的公司果然一舉中標。在慶功會上,總裁鄭重地代表公司向她敬了一杯酒,並宣布劉芳將接替即將退休的財務主管的職務。

機會不會從天而降,隻有做好充分準備的人,才能有力地抓住機會。一個不肯準備的人,縱然機會在他麵前,他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機會從眼前飛逝。

對工作毫無準備的人幹事總是畏首畏尾,不僅效率不高更可能給工作帶來麻煩,從而遭到公司領導的不信任,誤了自己的前程。

一名某知名大學的畢業生,以優異成績考入一家省級機關。他胸中豪情萬丈,一心隻想鵬程萬裏。不料上班後才發現,每日無非是些瑣碎事務,既不需太多智能,也看不出什麼成果,心便漸漸地冷了下來。

一次單位開會,部門同仁徹夜準備文件,分配給他的工作是裝訂和封套。

處長再三叮囑:“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別到時弄得措手不及。”

他聽了更是不快,心想:初中生也會的事,還用得著這樣囑咐,根本沒理會。

同事們忙忙碌碌,他也懶得幫忙,隻在旁邊看報紙。文件終於交到他手裏。他開始一件件裝訂,沒想到隻訂了十幾份,訂書機“喀”地一響,針用完了。

他漫不經心地抽開訂書針的紙盒,腦中“轟”地一聲——裏麵是空的。立刻發動所有人翻箱倒櫃,不知怎的,平時滿眼皆是的小東西,現在竟連一根都找不到。

那時已是深夜十一點半,文件必須在次日八點大會召開之前發到代表手中。處長咆哮道:“不是叫你做對準備的嗎?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大學生有什麼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