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收益翻十倍的長牛股:價值投資時代的選股策略35(2 / 2)

和世界大泡沫生成過程相耦台

2006年5月12日,國際現貨黃金價格在紐約市場一度漲至每盎司730.00美元,創出1980年1月以來的新高。涵蓋全球23個經濟發達國家股市的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數(MSCI World Index)於同年5月上旬也一舉跨越了2000年網絡科技泡沫鼎盛時期的高點,創下了曆史新高。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樓市總值由五年前的30萬億美元升至70萬億美元以上,升幅相當於這些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100%,也創了新紀錄。與過去的類似現象相比較,這一輪世界資產價格的膨脹具有三個明顯特點;一是諸多資產品種的價格出現了普漲,不僅是股票、債券、房地產、石油和黃金,而且古董、藝術品以及其他可以充當價值儲存手段的物品,價格都大幅上升;二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資產價格出現了普漲,歐洲有西班牙、英國、法國和瑞士,美洲有加拿大和美國,亞洲有泰國、韓國、日本、中國、印度,大洋洲則有澳大利亞等;三是許多資產價格創下曆史新高。

關於資產價格上漲的原因,除了黃金上漲具有明顯的特殊原因之外,其他非證券資產(不包括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大體上可以用以下一些理由來解釋:

第一,2005年8月以來,伊朗核危機問題逐漸浮出水麵,中東地區又開始麵臨戰爭的陰影。地緣政治局勢不穩使得信用貨幣的信譽受到考驗,國際投資者均出於避險考慮,開始大量湧入商品期貨市場,從而導致黃金、石油這類重要戰略型資源價格出現上漲。

第二,世界經濟的好轉促進了資產價格的上漲。美國經濟在遭受新經濟泡沫破裂的打擊之後很快就複蘇過來了,日本經濟也走出了十年的泥坑,再加上俄羅斯、印度經濟開始發力,中國經濟始終快速增長,世界經濟發展態勢之好有些出人意料。經濟好轉同時從消費總量和投資回報兩個方麵對資產價格上漲產生了拉力。

第三,全球貨幣流動性嚴重過剩。2000年全球股市暴跌之後,許多國家開始實施了擴張型貨幣政策。美元、歐元區國家和日本的利率在長時間內都處於超低水平,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顯著提高。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按照美國摩根士丹利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分析師謝國忠的說法,由於信息科技加速、生產力提升和中國、印度等擁有低成本勞動力資源的人口大國進入全球經濟圈,世界經濟快速發展,而各國的通貨膨脹率卻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上,這使得各國央行沒有及時地提高利率,而錯誤地釋放出過多的流動資金,從而導致了資產價格迅速膨脹。

第四,基金的炒作。在目前全球資產價格上漲的背後,對衝基金“功不可沒”。有數據顯示,2005年中期,套利基金就開始進行買黃金賣石油的操作。當年8月底,基金在黃金上的淨多倉達到了曆史新高,在石油上的持倉則變成了淨空頭頭寸。8月29日,“卡特裏納”颶風的出現使得行情向縱深發展,基金又開始不斷買入黃金和賣出石油。在國際貴金屬市場上,交易規模最大的做市商、對衝基金的主要交易對手瑞銀集團(UBS)的交易量占到市場全部份額的40%。而瑞銀集團最新的研究報告表明,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黃金、白銀行情。

第五,認為這輪股市泡沫會破滅的人不多。但筆者要提醒讀者的是,在2000年,當很多長期信奉泡沫論者終於轉為懷疑者之際,網絡科技泡沫破裂了。目前的泡沫也可能會在出其不意的時候破裂。筆者曾在多本業已出版的書中談到了世界大泡沫的存在。但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學者卻並不認同泡沫會在幾年內破滅。投資者心理上對泡沫也是愛大於恨,從而延續了泡沫的周期,因為當大家玩得高興而忘乎所以的時候,是沒有人會想到有危險而離場的。

總之,當前世界經濟局勢與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前頗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同之處隻是當前的國際資產泡沫形成的範圍更廣。正如股市行情總是結束於市場最樂觀的時刻,其他資產的泡沫化為烏有也總是讓人防不勝防:日本經濟危機爆發於在美國書店到處可見讚揚日本經濟模式書籍的時候,亞洲金融危機則出現在世界銀行發表了《東亞奇跡報告》的第二年。有專家認為,在當前的局勢下,任何一個不大的衝擊都可能會變成引發新一次危機的導火線。而一旦危機來臨,亞洲將是重災區,中國則是重災區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