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黑色星期二”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對於美國經濟以及股民來說,都是最黑暗的一天。上午10點,紐約證券交易所剛一開市,猛烈的拋單就洶湧而來,“拋!拋!拋!”所有股票都成了燙手的山芋,不計價格,不計成本,隻要能夠拋掉就好,經紀人被“拋”得發暈,交易大廳一片混亂,隨之而來的就是道瓊斯指數一瀉千裏,股指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這是紐約交易所112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為發端,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進入了長達10年的大蕭條時期。
全民炒股催生股市崩盤這個黑色的夢魘,使所有人都陷入恐慌和怨天尤人之中,但他們沒有想到,這個日子的降臨恰恰是他們自己催生的。這一切都要從美國經濟大發展說起。
對於美國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個千載難逢的發展的黃金機會,美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戰爭結束後,美國由債務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紐約也取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美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帶來的是股市一派牛氣,對於股民來說,一個黃金時代來到了。為了吸引更多的遊資,美國的券商雇傭大批股票推銷員,在城市的街道,在鄉鎮的小路,在千家萬戶的門前,一遍遍向民眾講述炒股的好處,但他們卻從不提及炒股的風險。民眾的熱情被激發起來,入市炒股成為全民的投機行為。
到1928年,股市幾近瘋狂。在地鐵中,人們紛紛指責地鐵公司沒有在車廂裏裝上電傳打字電報機,以致人們在乘車途中無法炒股。在波士頓的一家工廠,所有的車間都安放有大黑板,並有專人每隔一小時就用粉筆寫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在得克薩斯州的大牧場上,牛仔們通過高音喇叭收聽電台的消息,實時了解行情。當乘客乘坐出租車時,司機會和乘客熱情地討論股票行情,就連賓館門口擦皮鞋的小童也會向顧客介紹當天的熱門股。
大多數股民都是炒短線,並非為了長期投資。在瘋狂的投機熱潮刺激下,紐約股指一漲再漲。所有投身其中的人們都未曾想到,泡沫終究有破滅的一天。當時股市的上漲遠遠超出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而且很多炒股者都是以股票作為抵押,進行信用交易,一旦投機人信心下降,就必然要增加更多的保證金,而缺乏資金的投機者就隻能拋售更多的股票來彌補,其結果隻會是股價進一步下跌。
1929年9、10月間,投機者的信心開始下降,股市崩盤開始於10月24日星期四的拋售狂潮,到10月29日,股市徹底崩潰。當天美國鋼鐵公司的65萬股股票以每股179美元出售,卻找不到一個買主,於是其股價開始下跌,就像傳染病一樣,緊接著一個接著一個的股票價格都開始下跌,大崩盤終於來臨。股票成為廢紙,數字全無意義,一個煤炭公司的老板看著正在下跌的指示板,倒地死在了他經紀人的辦公室裏。無數昔日的“百萬富翁”一覺醒來便一貧如洗。一些開船出海遊玩的富人們回來後發現,他們已變成了身無分文的貧民。當時跳樓的絕不僅僅是股價。
股市的崩潰不僅使投機者一貧如洗,隨之而來的是銀行業的破產,美國經濟癱瘓,西方經濟的大蕭條。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再次達到1929年的水平,其間經曆了25年,股災帶來的黑色夢魘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