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給朋友送禮說道多
禮,要會送,不能亂送。陳先生自己有車,常開車去看朋友。一次,他驅車去拜訪一位朋友,心想走的時候再把禮物拿下來,於是他空著兩手進屋,大家寒暄一番。時近中午,朋友沒有留他的意思,陳先生起身告辭,說:“我把車上的東西拿下來。”朋友一聽,馬上說:“怎麼能走呢?就在我這了。”朋友妻子也立刻轉身去了廚房。
那次之後,陳先生算明白了一個道理,拜訪朋友,采用“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的策略,先把禮物一放,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隻要有禮在,態度準沒錯。
禮,要送在平時。關係需要經常維護,朋友之間,需要經常走動。“有空去坐坐”,帶份禮最好不過,朋友會說你禮多,告訴你下回千萬別帶東西。
你要真聽他的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朋友心裏很高興,證明他在你心中很重要,你常想著他。
理由很簡單,你看得起他,表現在禮上,看得見,摸得著。沒人會瞧不起“看得起”自己的朋友,所以他一定會很高興,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給你回報。
禮,送在平時,也得學會趕時間。生活中常發生這樣的事,你帶上份禮物請朋友幫忙,他答應了。隔幾天,你問他時,他說:“什麼事?我忘了,那天去的人太多。”你這才想起,你上次去的時候恰逢節假日。所以,逢年過節,大可不必帶禮,帶了人家也會“貴人多忘事”。在選時間送禮上,要逆向思維,人多的時候別湊熱鬧。
禮,別在用得著的時候才送。“無事不登三寶殿”,當你有事的時候,這才想起某某朋友可以幫上忙,這時即使你提上大包小包的東西,人家也未必給你麵子。朋友維係關係,功在平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樣,朋友之間才可能有求必應。“你瞧這人,用得著的時候才想起我。”說的就是那些平時不下功夫,臨時抱佛腳的人。
學會辦事要先學會行“禮”,不隻是跟朋友,跟誰都是如此。
二、托朋友辦事,先給朋友一個麵子
中國人曆來很看重麵子。自古以來,中國人“死要麵子”的事不少。西楚霸王兵敗烏江時就悲歎:“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就因為他“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自刎烏江。項羽可謂“死要麵子”的典型。
每個人都需要麵子,而且也都希望自己有麵子,有麵子就能被別人看得起,表明他做人有成就感。懂得這個道理,求朋友辦事就方便了許多,隻要你能放下自己的麵子,給朋友一個麵子,相信會獲益匪淺。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茅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之所以一生追隨劉皇叔,就是因為劉備給了他太大的麵子。劉備三顧茅廬,才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朋友相交,也要會用麵子。往朋友臉上貼金,朋友隻會高興,隻會感激你。比方說,你有喜事,朋友來道賀,你要說:“沾你的光,托你的福。”這樣說,雖不一定是事實,朋友聽了也一定會高興的。
即使對朋友的所作所為有意見,說的時候也要給麵子。你總得先說,“你的某某事做得挺好,效果、反應都不錯”,然後,你再用“就是”、“但是”、“不過”等來做文章。誰都知道“但是”後麵的才是真正要說的話,但前麵的話一定要說,因為在中國它不是假話,也不是廢話,而是為營造一種和諧氣氛的客氣話。你若直來直去,對方必然會覺得你掃了他的麵子,心中會大起反感。所以,曲線救國,拐彎抹角的話少不了。
給麵子要給的恰當,不恰當就是不給麵子。如果被請的重要客人覺得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則成了極傷麵子的事情。
魯國大夫公父文伯的一次宴會上,大夫露睹父是特地請來的上賓。然而,不知怎麼在上菜的時候,放在露睹父麵前的一隻鱉,竟比別的賓客的鱉小了些。露睹父的修養也不是很好,他看著四周的鱉,大為惱火,在煌煌賓客麵前大聲說:“等這隻鱉長大以後再吃罷!”說完便拂袖而去,搞得公父文伯十分尷尬,好好的宴會不歡而散。
為了一隻王八,竟至於主客翻臉,似十分不可思議,但你如果明白吃王八就是吃麵子,你就不會再奇怪了,在中國死要麵子的又不隻有露睹父一人。
假如你在交際的過程中,不僅沒能讓朋友欠你的情,反而傷了人家的麵子,那麼,還得學會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