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怎樣與朋友辦事(2)(1 / 3)

四、與朋友辦事要求大同存小異

與朋友辦事,無論大事小事,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考慮到友情的存在,把辦事的過程看成既是在辦事,又是在進行情感交流。

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自己永遠生活在社會之中,同事之中,朋友之中,隻有“同舟共濟”才能共同生存,也隻有尊重和幫助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幫助。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在與朋友交往過程中,在辦事過程中,就必須堅持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

在現實生活中,朋友之間所處的環境不同,在經曆、教育程度、道德修養、性格等方麵雖然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但也不盡相同,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不應該成為友誼的障礙。友誼的長久維持應該是正確對待這類差距。應該承認自己和朋友在對待事物方麵的差距,適應這種差距,雙方可以有爭論,有辯解,但不可偏激,應在爭論中尋找契合點,求大同,存小異。

而事實上,有許多友情之所以中斷,就緣起於對一些小異的偏激爭執上。比方說:由於最近發生的某個社會問題而引起你和朋友間的爭論,最後,雖然你用某某事件或理論證明了你的正確,他也已啞口無言,但你卻萬萬不可忽略了這一點:他不一定就放棄了他的思想來信奉你的主張。因為,他在心裏所感覺到的,已經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他的失利使他顏麵掃地。

這樣看來,你雖然得到了口舌之利,但卻和那位朋友從此疏遠了。比較之下,你會不會覺得,當初真是欠考慮,僅僅為了口舌之利,就得罪了一個朋友——太不值得了。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臉之後,明知大錯已鑄成,卻也故作不後悔狀,還經常這樣認為:“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其實這樣對你又有什麼好處?而壞處卻很快可以看到,因為和別人結怨,你少了一位可以傾吐心事的人。

所以,當雙方都各執己見、觀點無法統一的時候,自己應該會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擱下來,等到雙方較冷靜時再辨明真偽。也許,等到你們平靜的時候,說不定會相顧大笑雙方各自的失態呢。

而在當你勝利的時候,你也應該表現出大將風度,不應該計較剛才對方對你的態度。應該顧及到對方的麵子,可以給對方一支煙或是一杯茶,抑或是向他求索一點小幫忙,這樣往往可以令他重返愉快的心理。這樣也才可以使朋友之間長期相知相交。

五、怎樣讓已發達的朋友為自己辦事

朋友相交之初,總會有“苟富貴,勿相忘”的豪言誓語,可事實上,遠非如此。有些朋友在自己富貴發達之後,就忘了這話,逐漸與原先那些狀況並未多大改善的老朋友疏遠了,甚至忘掉了老朋友,躲著老朋友。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彼此之間的現狀發生了變化,產生了距離,產生了像《故鄉》中的“閏土”與“我”那樣的距離:生活環境的距離,生活方式的距離,地位的距離,生活追求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距離,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肩膀頭不一邊齊了,話說不到一起了。有可能是發達顯貴的一方人格上產生了偏差,恥於與無權無勢的舊交為伍了;有可能是他心情沒變,但因整天沉湎於繁雜的事務之中難以自拔,而無暇顧及他人;也有可能是沒有長進的一方,妄自菲薄,因自卑而羞於交往。無論怎樣,兩者的交情已不是窖藏的陳年老酒,越陳越香,而是將老酒搬到陽光底下,敞開蓋,味越來越淡了,最後有可能隻剩下無滋無味的水了。

在這裏,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是,在這樣的關係下,處在低層次的朋友如何向高層次的朋友開口請求幫忙辦事。當然,這肯定是被逼無奈非求不可的事。因為求他,必然要比求陌生人好得多,畢竟曾經有過很深的交情。

再者,跟老朋友說話總比跟陌生人好開口得多,就是送禮還能找著門口呢。

在這種情況下不妨采用以下四種方法。

1.帶上見麵禮

因多年不見,是老交情,帶點禮物上門,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是情感的體現。禮物不在多少,能填補多年沒有交往的空缺就足夠了。這禮物最好是對方舊有的嗜好,也可以是土特產,也可以是煙、酒及錢。當然,禮物不同,見麵時的說法也不同。若是舊友的嗜好之物,就說是“特意帶給老兄(老弟)的,我知道你最喜歡這東西”;若是土特產,就說是“帶給嫂子(弟妹)和孩子嚐嚐的”;若是錢,那就得說是“給大侄子大侄女的,買一件合適的衣服或買書”之類。走進了門,便有了開口求老朋友辦事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