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提高說話水平的基本途徑(3)(1 / 2)

引入外力

有時僵持在自己主動退讓和堅持不讓中仍然不能打破,雙方均頑強堅持自己的立場,甚至撕破了臉皮,彼此再難以直接溝通交流。這時就需要引入外部的力量。一是由其從中穿針引線,捕捉僵持雙方共同的接觸點,傳遞雙方不便直接溝通的信息。二是由其主持公道,對無理取鬧的一方進行譴責,對堅持正義的一方予以支持。

某老婦在菜市一小販處買了一斤蝦仁,她懷疑分量不足,便在幾步之外的另一賣菜人那裏複稱了一下,果然少二兩。於是她回頭找小販論理。誰知小販拒不認賬:“你已經離開一會兒了,誰知有沒有私藏了一些?”老婦很生氣,與小販爭執起來,引來一些圍觀者。老婦便轉向圍觀者說:“請你們大家評評吧,究竟是我訛他,還是他訛我!”好幾個人都指責小販不對,說老人家才離你幾步遠,在你視線之內,既不可能揣在懷裏,也不可能抓給別人。

小販隻好紅著臉說:“算我看錯秤了。”

2.怎樣控製冷場

冷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單向交流,聽的人毫無興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種是雙向交流中,聽者毫無反應,或者僅以“嗯”、“噢”之類應付。

不管是哪種情況出現的冷場,根本原因都在於聽者不願聽你說話,僅僅出於紀律的約束或禮貌而扮演一個“接受”的角色。因此冷場完全應由說話人負責。

冷場的出現,是發言者的失敗,因為它不能達到彼此溝通交流的目的。發言者既要發言,必須實施控製,避免冷場的發生。控製的辦法有:

發言簡短

單向交流中那種應景式講話,越短越好。如華達商場舉行開業儀式,邀請了市內各方麵的人士參加。總經理隻說了兩句話:“女士們,先生們:熱烈歡迎各位光臨!現在我宣布:華達商場正式開業!”

雙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絕地包場,要有意識地給對方留下發言的時間和機會。自己一輪講不完,應待對方有所反應後再講,不要一輪就講得很長。

變換話題

單向交流的話題變換是暫時的,所變換的話題是為了吸引聽者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興趣。這一目的達到後,仍要回到原有話題的軌道。比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發現學生精力分散,東張西望、打瞌睡、竊竊私語、在桌上亂畫,可以暫停講授,穿插幾句應景、時髦、詼諧的話;或者簡短地講個與教學多少相關的掌故、趣聞,學生的精力便會一下集中起來。之後,再繼續教學。

雙向交流的話題變換是不定的,根據現場情況隨時進行。比如你與別人談今日淩晨看的一場世界杯足球賽電視直播,可別人並不喜歡足球,對你所議顯得毫無興趣,出現冷場。這時,你就應及時將話題轉移到其他方麵去。

中止交談

任何人在交談時都不希望聽者不願接受。但若這種情況出現後,自己又采取了諸如簡短發言、變換話題、加強語氣等控製手段,仍然不能扭轉冷場的局麵,那就應中止交談。沒有接受的交談是無意義的,既白白耗費自己的精力,又無端浪費別人的時間。這叫做“話不投機半句多”。要麼各自走開,另尋開心,要麼各自靜止,閉目養神。

3.怎樣控製攪場

攪場就是擾亂、打攪交流活動的現場。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單向交流中。如上課、作報告、大會發言、演講等場合,聽眾開小會、串座位、隨意進出、喧嘩、嘲笑、喝倒采、吹口哨、瞎鼓掌。

攪場出現的原因有三種:一是聽者本就對發言者有成見,是反對派。之所以來聽,就是想來鑽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麼說,他都要攪。二是發言者思想、學術、業務等水平不高,聽者覺得不配對自己發言。三是發言的內容完全不合聽者之意。

控製攪場的辦法要區別不同原因。

對第一種原因的攪場:堅定信心,置若罔聞。

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競選美國總統,在紐約庫鑰學會作演講。他到紐約時,當地報紙已發表了許多攻擊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時,還未開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哄聲浪。演講開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亂,一些人高聲叫嚷要他滾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為所動,十分鎮靜地按事先準備講下去。漸漸地,會場安靜下來,除了林肯的聲音,隻有煤氣燈的燃燒聲,聽眾都聽得入迷了。第二天,報紙又紛紛發表起讚揚林肯演講異常成功的文章來。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