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偉大作品,其創作者除了精湛藝術之外,都必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喬伊斯是這樣的創作者,《尤利西斯》也是這樣的偉大作品。英國著名詩人、批評家威廉燕卜遜稱譽它是一部“登峰造極的小說”。它在寫作方法上的新奇,對未來小說家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它創造當代生活的形象,每一章都顯示出文字的力量和光榮,是文學在描繪現代生活上的一重大勝利。”
1921年,喬伊斯在蘇黎士的一家咖啡館裏對為他寫傳記的畫家弗蘭克勃真說,“我在這本書裏設置了許多迷津,它將迫使幾十世紀的教授學者們來爭論我的原意--這就是確保不朽的惟一途徑。”事實真的如此,喬伊斯的文字生僻古奧,內容艱深晦澀,撲朔迷離,以至近80年來西方喬學家們根據不同版本,對這本書內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世界各國的文學史上,都會有文字艱深不好讀懂的作品,然而像喬伊斯這樣從創作開始就公開表明,他的寫作就是故意處心積慮要給讀者設置難以逾越的障礙,文學史上還沒有第二人。
作為一位小說家,喬伊斯的高超技巧,對人性微妙而直率的描寫,對語言的精深掌握,對新穎創作方法的輝煌發展,使他成為20世紀作家中最有權威和影響的人物之一。《尤利西斯》描寫的隻是1904年6月16日,一個叫布盧姆的彷徨苦悶的小市民和他尋歡作樂的妻子,以及尋找精神父親的青年學生斯蒂芬三個人18個小時內發生在都柏林的事,卻揭示出生活在都市的現代人靈魂的失望與寂寞,孤獨與絕望,空虛與失落。他應用意識流通過捕捉人物頭腦中淩亂蕪雜、變幻無常的思緒,剖白人物心理奧秘的技巧,實在令人歎服。
心理分析大師榮格讀完《尤利西斯》後,給喬伊斯寫了一封毀譽參半的信:“我花了三年時間才讀通它。很感激你寫了這麼一部大書,從中獲益不少。但我大概永遠不會說喜歡它,因為它太磨損神經,而且太晦暗了,我不知你寫時心情是否暢快。我不得不向全世界宣告,我對它感到膩煩,讀的時候,我多麼抱怨,多麼詛咒,又多麼敬佩你啊!全書最後那沒有標點的四十頁,真是心理學的精華。我想隻有魔鬼的祖母才會把一個女人的心理捉摸得那麼透。”
還有批評家認為喬伊斯筆下的布盧姆是由文學以來從內到外寫得最全麵的人物。蕭乾譯完這部小說時,深深感到這的確是一部氣勢恢弘的散文史詩,是由文學以來作家第一次向人的內心世界挖掘,並真實表現出潛意識中的矛盾與深沉,沮喪與憧憬。他覺得喬伊斯就像18世紀寫《格列佛遊記》的斯威夫特或後來寫《培爾金特》的易卜生那樣無情地揭示了社會的痼疾。他描寫的是人在空間和時間永恒中所走過的道路。他是以顯微鏡般的準確度來反映現代西方文明的矛盾和缺陷。《尤利西斯》真的把文學創作和小說藝術,引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當喬伊斯還是個“毛孩子”時,就非常崇拜易卜生的劇作,他從易卜生的戲劇裏覓出一種青春的執拗的美,他欽佩易卜生在探索人生奧秘上所表現出的堅強毅力,以及對公認的藝術教條規範的徹底蔑視和決心走自己純藝術之路的英雄氣概。
喬伊斯太喜歡《培爾金特》了,以至在《尤利西斯》還隻是個短篇的時候,他就打算把它擴大為一部長篇,寫出一個都柏林的培爾。從作品的整個脈絡看,《尤利西斯》中的布盧姆也像培爾那樣,離家外出流浪。他隻走了18個小時,而培爾是浪蕩了一生。最後,兩個人物都是回到妻子身邊。《尤利西斯》中的另一主要人物斯蒂芬也和培爾一樣,充滿了幻想。倆人都是在母親彌留之際,仍然拒絕皈依宗教。讀《尤利西斯》第15章最使人想到易卜生的影子;酒醉以後和妓女廝混的斯蒂芬簡直就是妖宮中的培爾。《培爾金特》裏山妖聽到教堂的鍾聲和索爾微格的歌聲一哄而散,斯蒂芬則是被布盧姆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