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忠誠:臨大節而不改的氣度(2)(2 / 3)

作為公司的一員,要守住公司的秘密,不要做出賣公司、出賣老板的事。如果為了一已之利不惜犧牲公司的利益,其結果是在出賣公司的同時,也出賣了自己。《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關於季布的故事:

季布原來是項羽的部將,驍勇善戰,經常令劉邦傷透腦筋。漢高祖滅項羽之後,以重金懸賞季布的首級,並且頒布命令:凡是窩藏季布的人,一律誅殺全族。

季布喬裝打扮,以奴隸的身份藏匿在俠客朱家的家中,朱家知道實情,對他特別禮遇。有一天朱家拜訪汝陰候夏嬰說:“季布到底犯了什麼滔天大罪,被這麼急趕?

“季布仕宦於項羽時,常造成陛下的困擾,陛下對他憎恨有加,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捉到他。”“您對季布的看法如何呢?”

“為了主君鞠躬盡瘁,是臣下的義務,季布效忠項羽也是忠於自己的任務。就因為季布曾經是忠於項羽的部屬就非殺不可嗎?天下平定,漢高祖身為一國之君難道為了一己的私怨而要拚命追殺過去的敵將嗎?這樣不是顯示自己的度量狹小嗎?”

夏嬰覺得有理,所以上書漢高祖,漢高祖於是赦免季布,並且重用他。季布的品格非但沒有讓人覺得他可恨,相反他的言行讓我們覺得可敬。這也許可以和另一種人作對比,我們看到無論是影視作品中還是文學作品中,人們歌頌的永遠是赤膽忠誠的人,而非兩麵倒的小人。好比是我們所熟知的出賣朋友或賣主求榮的人,最終他們也將被眾人所唾棄,就連當初收買他的人也一樣瞧不起他。人們常說“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桃報李用在今天的職場非常合適。如果你忠誠地對待你的老板,他自然也會真誠地回報你;忠誠,不僅會讓一個人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更重要的是它使一個人獲得了彌足珍貴的美德。到任何時候,美德是永遠都不會貶值的。作為企業的員工,不管你是否優秀,如果你渴望成功,渴望被委以重任,渴望獲得夢寐以求的廣闊舞台,你就應當拋開自己的“外鶩之心”,投入自己的忠誠。當你把身心徹底融入公司,盡職盡責,處處為公司著想,理解老板的苦衷,那麼,你就會成為一個值得信賴和被委以重任的人。因為,忠誠的受益者是你自己。

員工思索

1. 你在職場中能夠堅守自己的原則嗎?

2. 在利益的驅動下,你常常會產生什麼想法?

做人不可沒有自己的氣節

典籍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論語-泰伯》

經典導讀“六尺”在我國古代泛指為成年人,15歲以下;“托孤”就是帝王讓王公大臣輔弼幼主。孔子的大弟子曾子後來作《大學》在《論語》中曾說這樣的一段話:“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麵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這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氣節,這種忠心耿耿的精神在現代越來越被人們所遺忘。中國儒家文化中講究忠勇的精神,《三國演義》中關羽幾乎就是“忠誠”的象征。忠誠的精神之所以讓人感動、感喟,就在於其“臨大節,而不可奪也”。今天,作為一名普通的職員,同樣需要忠誠的品質,因為這關乎個人的信譽與做人的氣節。忠誠,我們今天來理解應當是做人的骨氣與氣節。一個人如果沒有忠誠的心,那麼他在“臨大節”的時候必定會不顧道義。在民族遭遇危難的時候,這種人會淪為漢奸;在太平盛世,他為老板做事,或為朋友謀事,隻要見利就會忘義。所以孔子才要求我們要“見利思義,臨危受命”。下麵這個真實的故事對人性中的忠誠作了一個詮釋。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還逼蘇武投降。單於派先前投降匈奴的漢人衛律勸降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於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