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做自己情緒的管理師 (2)(3 / 3)

成事忍之道

典籍原文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靈公》

經典導讀

孔子說:“花言巧語惑亂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會打亂大的計謀。”人都要學會忍耐,如果一點小事都不能容忍而發脾氣,就隻會壞事。隻有下定決心耐住性子,才能做成事。古代有個老翁,他開了個典當鋪。有一年年底,他忽然聽到門外一片喧鬧聲。他出門一看,原來門外有位窮鄰居正在吵嚷。站櫃台的夥計就對老翁說:“他將衣服壓了錢,空手來取,不給他,他就破口大罵。有這樣不講理的人嗎?”門外那個窮鄰居仍然是氣勢洶洶,不僅不肯離開,反而坐在當鋪門口。老翁見此情景,從容地對那個窮鄰居說:“我明白你的意圖,不過是為了度年關。這種小事,值得一爭嗎?”於是,他命店員找出那個典當之物,共有衣服蚊帳四五件。老翁指著棉襖說:“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著外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的東西不急用,那就留在這裏吧。”那位窮鄰居拿到兩件衣服,不好意思再鬧下去,於是立刻離開了。當天夜裏,這個窮漢竟然死在別人的家裏。原來,窮漢同人家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為負債過多,不想活了,於是就先服了毒藥。他知道老翁家富有,想敲詐一筆,結果老翁沒吃他那一套,沒有傻乎乎地當他的發泄對象,於是他就轉移到了另外一家。事後有人問老翁,為什麼能夠事先知情而容忍他。老翁回答說:“凡無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麼災禍就會立刻到來了。”孔子強調“小不忍則亂大謀”。他的高徒子夏也說了:“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至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可見要做大事,要成大事,關鍵在於一個“忍”字。在古老的藏族地區,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他有一個特殊的習慣:每次生氣和人起爭執的時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後坐在田邊喘氣。

愛地巴工作非常勤勞努力,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廣。但不管房地有多廣大,隻要與人爭論而生氣的時候,他就會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愛地巴為什麼每次生氣都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呢?”所有認識他的人,心裏都感到疑惑,但是不管怎麼問他,愛地巴都不願意明說。

直到有一天,愛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也已經太廣大了,他生了氣,拄著拐杖艱難地繞著土地和房子轉,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陽已經下山了,愛地巴獨自坐在田邊喘氣。

他的孫子看到後懇求他說:“阿公!您已經這麼大年紀了,這附近地區也沒有其他人的土地比您的更廣大,您不能再像從前,一生氣就繞著土地跑了。還有,您可不可以告訴我您一生氣就要繞著土地跑三圈的秘密?”

愛地巴終於說出隱藏在心裏多年的秘密,他說“年輕的時候,我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就繞著房地跑三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去和人生氣呢?一想到這裏,氣就消了,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努力工作。”

孫子問道:“阿公!您年老了,又變成最富有的人,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愛地巴笑著說:“我現在還是會生氣,生氣時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裏,氣就消了。”貝多芬曾說過:幾隻蒼蠅咬幾口,絕不能羈留一匹英勇的奔馬。每一位優秀人物的身旁總會縈繞著各種紛擾,對它們保持沉默要比尋根究底明智得多。我們應當保持一種溫和平靜的心態,從容地麵對那些紛擾。生活中有些事情或許你永遠不會習慣,但這樣的日子你還得一天一天地過下去,所以你必須學會忍耐。沒有能力改變現實,那麼你就必須忍耐、適應,等一切都過去了,剩下的就是美好的了。

員工思索

1. 麵對生活工作中的紛擾,你能夠克製忍耐嗎?

2. 你常常在與他人的爭執中衝動失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