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的“連營”(3 / 3)

來自全球的巨額流動性,積聚於一國之內,必然造成一個巨大的泡沫。而泡沫,是一定要破裂的——這點是確定無疑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風險。然而,利用得當,又可以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對於這個機會運用把握是否得當,將會決定國家是飛躍,還是沉淪不起。日本人顯然根本沒有利用好這個機會:我們沒有看到日本人將這些資金引入“日本的納斯達克”——日本股市上了40000點的曆史最高峰,但是企業融資後並未用於正道,幹啥去了?炒房;我們沒有看到日本人利用這些資金推動國內的產業升級,比如類似“信息產業化”的“機器人化”;我們沒有看到日本版的“國家信息高速公路”計劃……

除了一堆房地產公司和房地產富豪,以及炒房暴富的神話以外,我們沒有看到日本人做了什麼讓大家瞪大眼睛、張大嘴巴、衷心佩服的事情。

事實上,上述這些話對於日本人來說,有一點點失公允:日本人還是做了一些努力的。正如我們先前已經提到的那樣,日本人在機器人技術方麵下了苦功,甚至在很多方麵走到了美國人前麵。日本具有國際上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全球工業機器人約有四成在日本。不論在技術水平領先程度,還是在市場規模、對外出口方麵,日本可以稱得上是“機器人大國”。

然而,日本人根本沒有為這一劃時代的產品找到足夠大的市場,所以,也就無法將其做大做強。更別提靠它來使得日本經濟引領全球潮流了。

還是數據說話:

據日本機器人協會的統計,2004年全年日本工業機器人的訂單較去年增長了17.8%,達到了4995.6億日元(48億美元),是連續第三年大幅度增長。2004年全年日本工業機器人銷售額為4458.3億日元,同比增長13.4%。2005年第一季度,日本工業機器人銷售額為1289億日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6%。

從日本工業機器人出口情況看,日本堪稱出口大國。2004年出口額達到2788億日元(27億美元),較2003年大幅增長20.7%,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對工業機器人需求的大幅增長。

從日本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看,日本又是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消費國。日本2004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售額為1670.2億日元,同比小幅增長了3%,新安裝工業機器人為33200台。a

a 顧震宇:《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現狀與趨勢》,載《機電一體化》2006年第2期。

顯而易見,我們從上麵的數據看到,自從20世紀80年代嶄露頭角之後,日本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進入21世紀之後,發展形勢更好,機器人產業已經在日本國內和出口方麵形成相當規模。

然而這個成就,與覆蓋全球的、美國人主導的“信息技術”產業來比,卻遜色得多。僅僅美國眾多信息技術巨擎中的佼佼者微軟為例,2005年,其全球營業額就達到368億美元,抵得上日本全部機器人產業總收入的十幾倍。而2005年,美國信息產業規模達到的4867億美元,更是遠非日本培植的任何一個新興產業所能匹敵。b

b 喬為國:《美國信息技術產業成長中政府政策及啟示》,載《中國科技論壇》2007年第8期。

因此,我們看到,日本花費數十年時間、巨額資金和大量人力物力所打造的這一產業,亦未能如美國的信息技術產業一般,在全球大規模地得到運用。

於是,90年代初,大量積聚在日本的、來自國內和國外的、達到萬億美元規模的流動性,並未被日本政府成功引入某個將會導致日本經濟在未來引領世界潮流的戰略產業,其中的佼佼者——機器人產業規模不過區區數十億美元,哪裏能容納萬億美元的資金?

於是,或者主動地,或者被動地,或者半推半就地,日本政府和經濟界精英們眼睜睜看著這萬億規模的流動性流入了日本房地產,從而製造了空前但是不絕後的房地產泡沫。

當泡沫破裂之後,日本人也將本國經濟和國家綜合國力在未來數十年內獨步全球的機會拱手讓出,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