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連營”(2 / 2)

換句話說,由於軍事上的附庸地位和短板,韓國的回旋餘地非常小。

二、經濟上和金融上,韓國人依賴於日本人。

如果記性好的話,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此前提到過,韓國本來就是日本人所建立的“雁陣模式”中的一員,是產業技術水平很高甚至接近日本,因而非常優秀的“雁陣”成員,也是離“雁頭”最近的成員。然而,它終究是以日本為領導的“雁陣”中的普通成員,它的經濟是依賴於日本經濟的。

韓國的技術是日本(或者美國)轉移的;韓國的融資,由日本為主的其他國際資本提供;韓國的債券,要靠日本為主的國際投資者購買;韓國的產品,大多數要外銷,其中又要依賴“雁陣”中的其他成員消化相當一部分。

於是,當“雁陣模式”崩潰的時候,韓國經濟的崩潰,可想而知。

1997年,金融危機中的韓國人,發現麵對貶值的日元,他們的東西賣不出去了——大家都去買便宜的、質量更有保證的日本產品去了。

於是韓國人被迫跟著貶值。韓元大幅度貶值的結果,是引發了“雁陣”成員們新一輪的競相貶值——大家都要搶市場、求活路啊!於是情況比起貶值前變得更加惡化了!

但是更壞的還在後麵。大債主黃世仁(錯了,我們應該喊他為“本田世仁”或者“鬆下世仁”)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現在要韓國人趕快還錢!

韓國人傻了眼:國內借不到錢,融不到資——錢都逃走出國了;國外呢,不但借不到錢,而且有889億美元的債務馬上要還(短期外債),而此時能夠拿來應付的,則是韓國央行裏的區區73億美元的外彙儲備——這是1997年11月的情況。

接下來的故事,是個徹徹底底的悲劇:美國人來了,夾著包,指指點點,“這,這,這……統統搬走。”

講到這裏,我們總結一下:

1. 韓國也以“鐵索連舟”的方式,建立了幾個巨型財團。

2.韓國以國家信用為保障,在融資等方麵,給予這幾個巨型財團“無限”的支持。

3.韓國國家信用,是以韓國綜合國力為根本後盾的。限於韓國綜合國力,韓國國家信用所能提供的所謂“無限”支持,事實上是有限的。韓國人甚至連自己國家的軍隊、警察、情報、傳媒、經濟主權都不能掌握在自己手裏,因而關鍵時刻,就要受人左右,犧牲本國國家利益為他人或者他國謀取利益。

4.當韓國麵臨的壓力,超過了韓國國家綜合實力所能提供的信用支持之時,韓國國家經濟、金融就崩潰了。

5.金融戰、經濟戰是國家博弈的一種形式。歸根結底,比拚的是綜合國力。任你如何“連營”,國力若不行,也不過一把火就“全軍覆沒”的結局。

這裏我們將“韓國模式”當作“東南亞模式”的代表進行討論。所以單單挑出韓國作為1997年遭受金融風暴的東南亞、東亞國家的代表,原因是韓國經濟體是所有“四小龍”、“四小虎”中經濟實力最強、技術水平最高的,故而具有最大的代表性。

如果說韓國人還勉強稱得上有自己的國家戰略,且據此建立了自己的“小連營”的話,那麼,其他的“小龍”、“小虎”們根本談不上什麼有意義的國家戰略,就不用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