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許正是我們所說的科幻作品前瞻性的具體表現,可能也是科幻作品能在當今之世得到讀者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我們不得不看到,科技進步的步調越來越快,科幻作家在作品中對某種技術前景提出特別創意並獲得成功的概率越來越小。不是每個科幻作家都像阿瑟·克拉克那樣以通信衛星之父的美名被科學界奉為泰鬥;大多數科幻作家也並不都像齊奧爾科夫斯基和卡爾·薩根一樣,首先在科學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有誌於進行科幻小說創作。
在大多數情況下,科學界需要的是技術意義上的啟示與靈感,而不是富於倫理意義的忠告。科學的身軀越來越龐大,它一旦行動起來,就會獲得越來越大的加速度,當這種情形出現以後,科學要停下來思考已經是一件不可奢望的事情了。原子彈出現時,發明它的科學家們不是沒有預見到其巨大的殺傷力與破壞性,但也隻是在大爆炸成為噩夢般的現實以後,在人類的核子武器庫已經足以把藍色地球上的人類文明毀滅許多次以後,才有人幡然悔悟,進入了抵製者的行列,但分明已經為時太晚。任何一種進步機遇中都會蘊含著潛在威脅,科學發明很難通過行業本身對自我機製進行約束,比如克隆,比如各種導致環境惡化的技術。
再比如,機器人這個行業。
除了在科幻文學中,機器人行業是所有科學發明引起最少爭議的行業。因為在很多工業行業中,機器人的大量運用恰好避免了卓別林電影裏那種可怕的場景。目前,機器人幹的大都是人不願意幹的工作,把人從麻木意識、導致疲憊的工作中解脫出去,去從事更高層次的生產製造工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布魯克斯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組研製了一種小型機器人,它幾乎能幹任何種類的乏味工作,比如搜集辦公室裏的空飲料瓶、打掃房間或搬動大的物件等等。還有一種昆蟲大小的小型機器人也將問世,我們可以將其放在地毯上或家具下去清理汙垢。這是現狀,而在虛構的科幻文學作品中,其早已栩栩如生地出現了。比如,布雷德伯裏精妙的短篇小說《細雨即將來臨》中,就有許多這種打掃機器人。雖然這篇小說的主旨並不在於探討機器人的有關問題,但全篇每一個角落都顯示了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的存在,甚至那所最後焚於大火的房子也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巨大的機器人。這其中有一點特別意味深長,所有這些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機器人都為房子的主人,也就是我們這樣的人類服務。但是,一場核災難後,人類已經不複存在。於是,這些機器人便走上前台,成為小說裏真正的主人公。這樣的場景是特別富於寓言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