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又一個問題產生了,機器人必須像人嗎?
這個問題包含了兩個層麵,機器人的外在形態和心智狀態。
首先當然是外形,公眾對機器人外形的概念更多來自科幻電影。如果一切都像科幻電影那麼簡單的話,機器人,特別是將來的機器人就必須是人形的。在這個問題上,科幻電影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電影《星球大戰》荒涼的外星背景中,機器人就是一些行動笨拙、說話像應聲蟲似的金屬罐子。這樣的機器人就像人喂的一條狗,可以任意驅遣,而且是令人非常放心的。但是,到了後來,機器人在電影裏就要靠真人扮演了,比如施瓦辛格所扮演的那個未來終結者。大家都知道,這個風靡一時的形象,是用動作明星與電腦特技結合而成的一個不可戰勝的形象。除了時空穿梭那種比較低幼的構思,我們要說,從來沒有一個機器人形象給我們如此強烈的視覺與情感上的震撼。
但真實情形裏的機器人卻與科幻電影裏的造型相去甚遠,很多機器人隻是模仿了人類的某方麵的特征,比如生產流水線上,那些給集成電路板點焊的永遠不知疲倦而且永遠精確無誤的機械手臂。1在前述的布雷德伯裏的那篇小說中,並沒有一種機器人以我們人類的形態出現。比如,那些擔負清潔工作的機器人,就采取了小動物的形態;從某種程度上說,那幢房子也是一個機器人,但它既然要完成房屋的功能,就采取了房屋的形態。
於是,第二個問題即機器人如果獲得高級智能,那麼,它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智狀態呢?從根本上講,這種進展的程度要依賴於電腦業界的發展。但是,我們應該預想到,機器人的形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機器人的心態。假如人類給它們足夠的機會發展智慧與心態的話;因為從純理論的角度來考慮,機器人的高度智能化不是沒有可能,而是人類允許它們達到什麼樣的智能程度的問題了。
在所有的機器人研究者、製造者那裏,機器人完成什麼功能就會采取什麼形狀。我非常想建議人寫一篇有關智能機器人的小說,這篇小說裏的世界的統治者就是一個躲在幕後的超級機器人,無所不在的勁頭有點像奧威爾《1984》裏那種無所不在的力量。那個機器人是一個不斷結網的蜘蛛的形狀。當然,我並不希望這種真正無所不能的機器人突然出現,我也不想看到機器人突然成為人類君主的那一天。
很多人相信,機器人終將戰勝人類。
機器人在心智上超過人類的話,這個世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呢?英國人凱文渥維克博士是大學控製係的教授,專門從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他寫了一本名叫《機器的征途》的書,副標題就是“為什麼機器人將統治世界”。在這本書中,他甚至提出了一個機器人統治人類的時間表。這個時間對我們大多讀者來說,都還可以親身經曆,這個時間就是2050年。到那一天,機器人成為主人,而發明它們的人類反倒萬劫不複地處於奴隸的地位。
當然,我們不相信情形會糟糕到這樣的地步,就像不相信今年就是地球的毀滅之日一樣堅定不移。但這並不是說,這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於是,不由得想起了阿西莫夫。在關於機器人時代的寓言式寫作中,阿西莫夫足以使整個科幻文學界保持一份在科學領域裏的驕傲。他除了成功地營造了一個未來機器人時代的真實可信的場景外,他還給出了機器人三定律: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第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衝突時例外;第三,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盡可能保護自己的存在。
從今天,到未來,這三定律還將是機器人研究與製造領域的一部基本法律。今天是,明天更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