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之間
誰的憂傷,滿川紅葉
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
——題記
一
那些歲月,那些寂寥,那些孤獨,在我憂傷的眼眶下,打馬而過。
在清理父親的喪葬物品時,所有人都驚訝於父親麵對生活的從容。按照農村喪葬的程序,需要什麼物品,箱子裏就出現什麼,根本不需要翻找。祭文也早寫好了,從生鏽的釘子來看,應該是十年前。甚至連靈堂兩邊的對聯也擬好了,就等用時書寫。所有在場人懷疑父親早就設計了今天的離去。
但父親卻走得如此之匆忙。父親患心肌梗塞多年,時刻麵臨著死亡。死前一小時,他在電話裏嘀咕心髒不舒服,說明天來縣城看醫生。我當時就感覺不對,當即趕回家時,父親已不能說話了,更不能動彈,隻有兩顆眼珠在盈滿眼淚的眼眶裏打轉,但神態安詳,看不出一絲痛苦。我沒說什麼,隻感覺喉頭梗塞。
四周寂靜無聲,不時傳來幾聲烏鵲慘叫。父親的內心我何嚐不知?一個人如果連死都看得淡然,唯一的原因就是忍受不了孤獨和寂寞的折磨。父親的筆名叫解愁,那是怎樣的一種愁緒啊?又是用什麼來解呢?看著窗外那一片陰霾的天空,陰森充滿著荒蕪人跡的四周,想一想便感到傷感。
這個冬天,溫度開始一降再降。那個曾經熟悉的麵龐,那些至今曆曆在目的歲月,終於在我心中成了一道冰冷的傷,然後淚流滿麵。
黃幡微動,一頁草紙從遠處飄來,打開一看,是父親生前親筆手劄:
石榴半吐紅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二
從記事起,最難忍受的就是放寒假。
冬天的夜晚冷得要命,呆在寬大而破敗的屋子裏仿佛掉進了無邊無際的冰窖。灶台裏的火熊熊地燒著,照紅了圍坐在灶旁的父親和我的臉。屋子裏窗戶緊緊閉著,窗紙上透著灶台裏反射的光。母親斜靠在床上,現出一張慘淡的病臉。我不住地把兩手在火上晃來晃去,兩耳緊張地聽著父母的對話:
“娃又放學了,明年的學費怎麼辦呢?”
“還早著呢,先過了年再說。”
“你看我的身體又不爭氣,要不明年留一個在家裏吧?”
“不行,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誤孩子的前途啊。”
“唉……”
父母有意無意地說著。我有點怪難堪,偶爾偷偷地望一望父母,趕快又把眼光收回來,傻傻地望著灶火。
父親是農村小學教員,兼種田,因子女多,家庭生計困難。父親受傳統儒學影響,竭力讓子女讀書,好將來出外謀生。也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幾個姐姐小學一畢業就被收在家裏幹農活。父親為了兩個兒子上學,一生勤儉、節省到了極點,連尿也要憋回家尿在自家糞坑裏。
母親忽然咳嗽起來,痰中帶著血絲。母親身體越變越壞了,由於事情多,操勞過度,一到冬天,本來就不很強健的身體更容易得病了。
我家一直貧苦,而母親常常病著。不記得我家的氣氛從何時變得沉悶起來,也不記得父親從何時喝起酒來。很多夜晚,父親就這樣對著半朵搖搖欲墜的燈花,呆呆地喝著悶酒,因幾分酒意而帶著點紅色的臉上,不可掩飾地透露出幾十年來疲命奔走的風塵。
我常常聽人說,冬夜裏一家老少圍爐座談,是一件快樂的事。但在我的記憶中,找不到一絲歡笑的片段,天天琢磨著如何消磨這漫長的黑夜和該死的寒假。
“學文!”
我趕緊回應,聽候父親的使喚。
“我明天去界首幫忙去了,記得把柴劈了。”
“早點睡吧!”他又補充了一句。
父親讀過幾年私塾,是方圓有名的秀才。說是幫忙,其實是做禮生去了,就是哪家有紅白喜事,唱唱調,寫寫對聯。這也是我敬佩父親的地方。父親的先輩是地主出身,到了父親這輩,盡管家道敗落,但骨子的清高仍在,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是放不下麵子的。但為了我們所謂的前途,父親常年在外嚐盡人間滄桑。隻是後來家境好了,就免費幫人家幹了,直到臨終前一天。
許多晚上,在父親的命令下,我們回到了各自的床上。當人們把一切煩勞帶進夢裏的時候,我悄悄地拿起一本書來,朝著父親期望的方向努力。
三
家父抵半師。
父親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棋琴書畫,無一不精。他的字承襲二王,具有相當的功底。他寫字的時候,我在旁邊看,除了每天早上輔導我以外,由我自己胡寫瞎塗。我那時對草書還不太會欣賞,隻是練一些楷書,或者寫寫行書。我小時候字寫得不錯,他經常給我提一些建議。在我寫“玄秘塔”煩的時候,他建議我練練趙孟頫。到現在,我寫的字還有“趙孟頫”的影子。父親刻圖章,有點齊白石的味道,清秀豪放。他刻了一方“厚德載物”給我,很好看,隻是石質太差。
父親對我的學業從不施加壓力,因為從小學到初中,我的成績一直是前三名。尤其是語文,在全縣也是前列。他隻關心我的作文,在他的指導下,不時獲得發表,他就拿出給別人看,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
後來家境漸漸好了,發現父親其實是個很隨和的人,對待子女,再無疾言厲色。喝酒時,偶爾給我倒一杯。抽煙也會給我一二根,甚至先給我點上火。我28歲才開始初戀,他挺著急的,在家寫情書時,他在一旁瞎出主意。結婚後,他和我兒子的關係也不錯,我們三人互稱“狒狒”。我們這種關係,旁人或以為怪。父親笑著說:“在藝術上,我是他的蒙師。在生活中,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