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怪獸11(1 / 3)

座頭鯨之謎

頭鯨是有社會性的一種動物,性情十分溫順可親,成體之間也常以相互觸摸來表達感情,但在與敵害格鬥時,則用特長的鰭狀肢,或者強有力的尾巴猛擊對方,甚至用頭部去頂撞,結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鮮血直流。

座頭鯨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類,但也是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龐然大物,體型肥大而臃腫,體長達11.5米~19米,體重約為40~50噸。它的頭相對較小,扁而平,吻寬,嘴大,嘴邊有20個~30個腫瘤狀的突起,有趣的是每個突起的上麵都長出一根毛,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卻全都沒有毛。鯨須短而寬,每側都在200條以上。背鰭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鯨類那樣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故得名“座頭鯨”,也叫“弓背鯨”或者“駝背鯨”。其胸鰭極為窄薄而狹長,約為5.50米,幾乎達到體長的1/3。鰭肢上有4趾,其後緣有波浪狀的缺刻,呈鳥翼狀,所以又被稱為“長鰭鯨”、“巨臂鯨”、“大翼鯨”等。下頜至腹部有20條左右很寬的平行縱溝或棱紋,腹部具褶溝。通常身體的背麵和胸鰭呈黑色,腹麵呈白色,但也有的背麵和胸鰭也呈白色。雌獸體後的下側長有一條細長的裂口,終止在肛門附近,據說在繁殖的時候,雌獸就是用它包裹住雄獸的生殖器,來完成交配動作的。

座頭鯨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世界其他各海洋中,在中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一帶。它一般在寒帶和熱帶之間的一定海域中洄遊,並有固定的洄遊路線,例如在美國夏威夷群島附近,每年從11月開始,都有大約400隻彙集於溫暖的水域裏越冬,從翌年3月下旬開始離開向北遷徙,當再次接近陸地時,已經是在幾千千米以外的北太平洋了,其中有一些可以到達白令海峽,另一些則到達阿拉斯加東南分散的小島附近海域。

座頭鯨是有社會性的一種動物,性情十分溫順可親,成體之間也常以相互觸摸來表達感情,但在與敵害格鬥時,則用特長的鰭狀肢,或者強有力的尾巴猛擊對方,甚至用頭部去頂撞,結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鮮血直流。它遊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時約為8千米~15千米,在海麵緩緩遊動時,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身體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時又像是一個自由飄浮的小島,人們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麵的身體。它遊泳、嬉水的本領十分高超,有時先在水下快速遊上一段路程,然後突然破水而出,緩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鰭狀肢到達水麵時,身體便開始向後徐徐地彎曲,好像雜技演員的後滾翻動作。

它可以鑽入水中快速潛水遊動,僅用幾秒鍾就消失在波浪之下,進入了昏暗的深淵。露出水麵呼吸時,從鼻孔裏會噴出一股短粗而灼熱的一種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氣體,把周圍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麵,形成一股頗為壯觀的水柱,同時發出洪亮的類似蒸汽機發出的聲音,被稱之為“噴潮”或“霧柱”。有時它還興奮得全身躍出水麵,高度可達6米,落水時濺起的水花聲在幾千米外都能聽到,動作從容不迫、優美動人。在它的皮膚上不僅常附著藤壺和茗荷等蔓足類動物,而且攜帶著許多諸如鯽魚一類有吸盤的動物,加起來足有半噸重之多,然而這似乎絲毫也不影響它的行動和情緒。

不可想象的是,這種龐然大物竟然是以鱗蝦這種體長還不到1厘米的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的,此外還有鱗魚、毛鱗魚、玉筋魚和其他小型魚類等。它的嘴張開時,其特殊的彈性韌帶能夠使下齶暫時脫落,形成超過90度的角度,口的橫徑可達到4.5米,可以一口吞下大量的鱗蝦或較小的魚類,但其食道的直徑則顯得太小,不能吞下較大的食物,這可能就是它隻能吃小動物的原因之一。由於越冬期間好幾個月都不進食,為了維持那碩大無比的身軀所需要的體能,在夏季裏便要吃大量的食物,常常可以連續吃上18個小時。由於日照充足,北方冰川地帶的海灣裏浮遊生物大量滋生,養育了以浮遊動物為食的鱗蝦,數量巨大,常常數百萬隻群集在一起,因此為座頭鯨提供了極為豐盛的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