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頭鯨進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衝刺式進食法,將下齶張得很大,側著或仰著身子朝蝦群衝過去,然後把嘴閉上,下齶下邊的折皺張開,吞進大量的水和蝦,最後將水排除出去,把蝦吞食;第二種方法叫轟趕式進食法,將尾巴向前彈,把蝦趕向張開的大嘴,這種方法也是隻有當蝦特別密集時才適用;第三種方法是從大約15米深處作螺旋形姿勢向上遊動,並吐出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泡,使最後吐出的氣泡與第一個吐出的氣泡同時上升到水麵,形成了一種圓柱形或管形的氣泡網,像一隻巨大的海中蜘蛛編結成的蜘網一樣,把獵物緊緊地包圍起來,並逼向網的中心,它便在氣泡圈內幾乎直立地張開大嘴,吞下網集的獵物。這種捕食方法,同捕魚者用兩隻漁船拉曳大型漁網,逐漸迫使魚蝦接近水麵,然後一網打盡的情景一樣。當獵物數量稀少時,座頭鯨常常單獨或僅有2隻~3隻在一起覓食,而當獵物數量很多時,便形成8隻左右的較大群體,有時不同群體之間還會互相爭食。因此,有時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種類,也會直接影響座頭鯨的數量。
座頭鯨的配偶方式為一夫一妻製,雌獸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約為10個月,每胎產1仔。當雌獸帶著幼仔時,往往另有1隻雄獸緊跟其後,它的任務是對入侵的其他鯨或小船進行攔截,不過要是遇上凶惡而狡猾的虎鯨時,它就無能為力了。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雌獸用乳汁喂養幼仔,乳汁由乳頭自動擠出,幼仔在水中吸食。幼仔發育很快,每天體重可以增長40~50千克,更令人歎服的是雌獸在哺乳期間為幼仔的成長提供一切營養,而它自己卻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了,直到幾個月以後才開始尋找食物。雌獸與幼仔之間也常常是溫情脈脈的,幼仔用兩鰭觸摸著雌獸,有時好像是抓在雌獸的身上。座頭鯨的壽命為60年~70年。
人們在茫茫的海洋世界裏航行時,往往可以聽到一種神秘莫測的美妙歌聲,這種歌聲在古希臘史詩《奧得賽》中被渲染為迷人的“海妖之歌”。後來人們才發現,原來這個海洋中的神秘“歌手”就是座頭鯨。它的歌聲非常響亮,有時在80千米以外都可以聽得到那沉重的低音符。歌聲由“象鼾”、“悲歎”、“呻吟”、“顫抖”、“長吼”、“唧唧喳喳”等18種不同的聲音組成,節奏分明,抑揚頓挫,交替反複,很有規律。彼此連接成優美的旋律,每首歌持續的時間一般可達6分鍾~30分鍾。令人吃驚的是,它的歌唱不是使用聲帶,而是通過體內空氣的流動來發出聲音,就好像憋著氣唱一段歌劇選曲一樣。其實,唱歌是為了吸引雄獸從幾十千米以外趕來,彼此結成伴侶,繁衍後代。繁殖季節一過,就可能一連幾個月也不唱。
座頭鯨的歌唱天賦,不得不令人佩服,它為什麼能發出別的同類不可以發出的聲音,而且又那樣豐富多彩,這也是一個無比神奇和值得研究的課題。
神秘的海牛
考
察人員妄圖捕獲這一珍獸。他們用伏鉤群起而攻之,不料此獸的外皮刀槍不入。水手們束手無措、驚恐萬分。“海神”卻搖搖頭,遺憾地遊走了。
國外有“海神”的傳說。據說“海神”長著牛腦袋,頗像中國神話中的“牛頭馬麵”裏的牛頭。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這種動物呢?根據一幅插圖斷言,世界上的確有過這種動物。例如蘇聯出版的科普讀物《我想知道一切》中的插圖畫著一堆牛骨,背景是一個古瓶式的石碑,上麵寫著“1741~1768”字樣。
據稱“1741”代表人類第一次發現“海神”的年號。這一年,俄國“彼得大帝”號考察船曾在白令海中的一個小島附近遇上了海怪,它身長9米多,渾身褐紅,頭上長著彎彎的一對牛犄角,在海崖中躍上潛下,威風凜凜。船上的水手發現,這隻海怪尾隨船隻卻毫無傷人之意。有幾個水手坐上小船慢慢接近了它,甚至有人用手摸它,奇怪的是它絲毫不加反抗。
考察人員妄圖捕獲這一珍獸。他們用伏鉤群起而攻之,不料此獸的外皮刀槍不入。水手們束手無措、驚恐萬分。“海神”卻搖搖頭,遺憾地遊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