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見諸文字的古樓蘭王國,在絲綢之路上作為中國、波斯、印度、敘利亞和羅馬帝國之間的中轉貿易站,當時曾是世界上最開放、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卻一夜之間在中國史冊上神秘消失了,眾多遺民也同時“失蹤”。
他們到底去了哪裏?多年來這一直是個難解之謎。1998年春節過後,忽然從新疆傳出一條“爆炸性”新聞:人們在大漠邊緣的米蘭,發現了原屬樓蘭王國臣民的古羅布泊人後裔!他們真是謎一樣的“樓蘭遺民”嗎?
翻開中國地圖,在新疆南部,有一塊布滿黑點的碩大空白區。這裏沒有城鎮村落的圓點,沒有河川溪流的綠線,甚至沒有山陵溝穀的等高標誌,這就是總麵積與韓國相當的特大荒漠——羅布泊湖畔。
樓蘭王國為西域36國中的聞名古國,立國700餘年。它國力強盛時期疆域遼闊,東起古陽光,西至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尼雅河畔,南自阿爾金山,北到哈密,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園”,有人口1400萬,可謂是一泱泱大國。漢朝曾在此設西域長史府。三國、兩晉時,劃歸涼州(今甘肅武威)刺史管轄。
深居歐亞大陸腹地的樓蘭王國,為國際間的經濟交往發揮過重要作用。駝隊從這裏把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等帶到西方,再把歐洲的黃金、玻璃器皿和銀器帶到東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
這裏不僅為樓蘭人自己開創了樓蘭的曆史,形成了燦爛的羅布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聯結和傳播了古老的黃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在人類文明進步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據史料記載,2000年前,羅布泊湖濱的樓蘭王國綠樹成蔭,境內的森林鳥禽翩翩。公元3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裏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塞,改道南流。樓蘭綠洲因得不到水源灌溉,綠洲被沙漠吞噬,草木枯死,部分人口遷移。加上公元500年左右被零丁國所滅,樓蘭王國最終神秘消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楊鐮研究員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廢棄於20世紀20年代的阿不旦漁村,便是古“樓蘭遺民”的最後聚集地。據考察,羅布泊古海麵積有2萬多平方千米,昔日碧波萬頃,水草連天,魚蝦肥美,水鳥密布。
楊鐮認為,在羅布泊湖畔,始終生活著一支以漁獵為生的民族,他們是隨著羅布泊的不斷“飄移”而轉到這裏定居的,他們在此至少生活了200年,是“樓蘭古國”的最後遺民。
據史料記載,20世紀前後,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和世界著名探險家瑞典人斯文赫丁都到過阿不旦漁村,並雇傭村民尋找古城遺址,他們受到羅布泊人首領昆齊康的熱情接待。隨後,盡管一些中外考古工作者找到了樓蘭王國遺址,並發現大量文物及號稱“樓蘭美女”的幹屍等,但除了阿不旦漁村的村民外,人們再沒見過樓蘭王國的任何遺民。
所以,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個神秘的阿不旦漁村,就是古樓蘭遺民的最後聚集地。
那麼這個漁村後來是如何廢棄的?人們為何要離開自己美麗的家園遠走他鄉?他們到底去了哪裏?這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隨著考察的不斷深入,在地處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邊緣的米蘭,人們見到了生活在這裏的三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烏茲曼尼雅子、亞森尼雅子,以及熱合曼阿木拉。
據烏茲曼尼雅子老人講,當年他們居住的阿不旦漁村,是羅布泊西南岸、靠著米蘭河的一個漁村。村民們經常乘著用胡楊木鑿就的獨木舟沿米蘭河北下,到羅布泊去打魚。
當時,阿不旦漁村的村民們過著自給自足,幾乎與世隔絕的平靜生活。他們依靠捕魚和獵殺野鴨為生,並將多餘的魚鴨曬幹貯存。除此之外,他們還放牧,以羊為主,也有牛。但買來的牛放養一段時間後便成了“野牛”,要經過狩獵才能吃上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