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廣告是有署名的,在此也無須提出。但是,較之現在專躲在暗中的流言家,卻又不免令人有"今不如古"之感了。我想,百年前比現在好,千年前比百年前好,萬年前比千年前好......特別在中國或者是確鑿的。
6在報章的角落裏常看見對青年們的諄諄的教誡:敬惜字紙咧;留心國學咧;伊卜生(7)這樣,羅曼羅蘭那樣咧。時候和文字是兩樣了,但含義卻使我覺得很耳熟:正如我年幼時所聽過的耆宿的教誡一般。
這可仿佛是"今不如古"的反證了。但是,世事都有例外,對於上一節所說的事,這也算作一個例外罷。
五月六日。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七日《語絲》周刊第七十九期。
(2)此段引自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三卷第七十一期(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七日)發表的《閑話》。他在文中先舉《呐喊》作為中國新文學運動最初十年間的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品,接著就攻擊魯迅的雜文。
(3)見塞萬提斯著《堂·吉訶德》第五、六章。關於說塞萬提斯"像叫化子"的話,參看本卷第239頁注(39)。
(4)衛道的新聞記者,圓穩的大學校長指成舍我、蔣夢麟等人。據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上海《時事新報》和同年五月一日廣州《向導》周報第一五一期報道,自標榜"撲滅赤化"的奉軍及直魯聯軍進占北京,並采取槍斃《京報》社長邵飄萍等嚴厲鎮壓手段後,北京報界和學界一片恐慌,《世界晚報》成舍我、《中美晚報》宋發祥和"素號穩健的北大代理校長蔣夢麟"等均先後逃匿。
(5)"火炎昆岡,玉石俱焚"語見《尚書·胤征》,好壞同歸於盡的意思。
(6)指一九二○年七月北洋軍閥直皖兩係之間的戰爭。直係軍閥以曹錕、吳佩孚等為首;皖係軍閥以段祺瑞、徐樹錚等為首。戰事於七月中旬開始,不數日皖軍潰敗;北洋政府於七月底免去段祺瑞一切職務,並通緝徐樹錚、曾毓雋、朱深、李思浩等十人。除李思浩外,其他九人都逃入日本公使館。下文所說的廣告,不見於《北京日報》;究係何報,未詳。
(7)伊卜生(H.Ibsen,1828-1906)通譯易卜生,挪威劇作家。主要作品有《玩偶之家》、《國民公敵》等。"五四"時期它們曾被介紹到中國來,在當時反對封建主義和婦女解放的鬥爭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作品中的個人主義思想和反群眾的情緒,也曾被胡適等利用來進行反動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