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幼兒期是情感培養的重要時期,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知識經驗貧乏,思維具體形象,情感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較強。而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應該從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學會感恩。比如:主動問候父母,讓孩子給下班的媽媽拿拖鞋,把好吃的東西留給加夜班的爸爸,幫助家人招待客人,與小朋友分享食品、玩具、圖書等等。作為家庭教育的主導者,媽媽要引導、教育孩子將感恩意識轉為行動,通過生活中的小事,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要友好相待,懂得付出和服務。而當別人有恩於自己時,要懂得感恩,也隻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學會感激親人給予他的一切,懂得感激在他成長過程中支持和幫助過他的每個人。
同時,父母也應該發揮其在家庭中的示範作用。在我們中國,有很多帶有感恩色彩的重大節日,比如中秋節、母親節、春節……無論多忙,也要在這些日子帶上孩子一起去看望雙方的老人。讓孩子為長輩做一些事,說聲“我愛你”、唱首歌、說句祝福,或者給一個擁抱、一個親吻,從而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與孩子一起為長輩慶祝生日,對於幫助自己的人要表示由衷的感激,對於沒有幫助自己的人要善於諒解,做好感恩教育的表率,隻要這樣,才能潛移默化地使幼兒成為一個富有愛心、至情至性的孩子。
而父母學習在孩子麵前“示弱”也是感恩教育的一個“妙招”。孩子能夠做的事情就讓孩子去做,讓孩子去吃苦就是讓他懂得父母和別人的給予與幫助是一種“恩惠”,而不是理所當然或者欠他的。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良好行為的習慣是進行感恩的基礎,媽媽可以讓孩子逐步獨立進餐、收拾碗筷、自己脫衣、掃地、擦桌子等等,培養孩子獨自生活的能力和樂於助人的習慣。媽媽要學會做“弱者”,告訴孩子自己工作的煩惱、辛苦,創造機會讓孩子表達他們對你的愛。
讓孩子從小就要懂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是平白無故得來的,優越生活環境要通過勞動才能享受的,理解爸爸媽媽的苦衷,這一切都要有一個感恩的心態。我認為,讓孩子學會感恩,並不難,隻要引導孩子從身邊的人和事一點一滴地做起,他就一定會成長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是決定一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一環,而感恩,也絕不是簡單的“謝謝”,它應該是飽含愛與感動,無論幫助別人還是得到別人的幫助,都是心存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