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秋賞月(3 / 3)

中秋時分,婦女們往往由“圓錄水鏡”的無私普照而自然湧動起溫潤的團圓的意念,產生“隔千裏兮共明月”的深沉的感情,這是女性特有的敏感與以月為團圓象征的傳統文化觀念碰撞、契合所發生的特殊效應。這是我們不妨讀一讀元代著名女詩人張玉娘那首哀感頑豔的《水調歌頭》詞:

素女煉雲液,萬籟靜秋天。瓊樓無限佳景,都道勝前年。桂殿風香暗度,羅襪銀床立盡,冷浸一鉤寒。雪浪翻銀屋,身在玉壺間。

玉關愁,金屋怨,不成眠。粉郎一去,幾見明月缺還圓。安得雲鬟香臂,飛入瑤台銀闕,兔鶴共清全。竊取長生藥,人月滿嬋娟。

玉娘字石瓊,號一貞居士,鬆陽(今浙江遂昌)人,生來美麗聰慧,好文墨,擅詩詞,時人比之為漢曹大家。少愛表兄沈佺,沈隨父遊京師,病篤,玉娘憂心如焚,抒寫了許多思情之作。佺病卒,父母擬另卜佳婿,玉娘聞之,曰:“妾所以未亡者,為有二親耳!”守誌至二十八歲,夢沈郎迎之而歿。父母哀其情誌,將玉娘與沈佺合葬。這首詞就是與沈佺分別幾年後的一個中秋之夜所作。遙望天際,雪浪銀宇,一片素潔。風度桂香,沁人心脾,月夕多嬌娜!然而,麵對團圓明月,想到心愛的人遠遠離去,卻倍增寥落無偶的痛苦,輾轉反側,終究不能成眠。於是起立床邊,自憫自憐,神思遠騖:什麼時候能夠展開雲鬟雙臂,縱身飛入瑤台仙境,與粉麵情郎玉兔仙鶴般歡聚,嬋娟永年呢?

曆代男性作家的中秋之作的主題是複雜多樣的:議人生之理,思君臣之義,懷手足之誼,戀結發之情,而女子中秋之作的主題“自古華山一條路”:懷人盼聚。正是基於這樣的女性心理,婦女們在中秋佳節特別重視團圓儀式。《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明代風俗:女歸寧,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母家也嚴格遵守這一習慣,趕著節前將出嫁歸寧的女兒送回婆家吃“團圓酒”、“賞月飯”。俗語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正反映了母家對女兒夫婦團圓的高度重視。中秋時令節物是月餅,取其“團圓”美義。其“團圓”,本義是指夫妻相聚。然而,人世間因有了時代、社會、家庭的種種因素,夫妻間的團圓難免有重重的障礙。麵對重重障礙,弱女子隻有“枝分連理絕因緣,獨窺天上月,幾回圓”的自艾自歎,隻有少數具有獨立個性和勇敢精神的強女子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尚秉和先生曾論及這樣的曆史現象:元時各縣皆設蒙官,肆虐於民,至今父老有十家養一韃之傳說。人們平日敢怒不敢言,至中秋則乘酒醉之餘,不約而同,同時起事。無獨有偶,這一時代女子“中秋起事”的現象也有所記述。前者具有民族鬥爭的意義,後者則是為了捍衛家庭的幸福生活。關漢卿《望江亭中秋切盄》是對這一現象的動人的藝術反映:

美貌如月的寡婦譚記兒,經清安觀觀主介紹,同新任譚州理官白士中結為夫妻。惡霸楊衙內是個地道的淫惡之徒,他早就想霸占譚記兒為妾,因為嫉恨白士中,便妄奏朝廷,誣陷士中貪花戀酒,濫職暴民。皇帝老糊塗了,竟然準本,讓楊衙內帶著金牌勢劍,赴譚州取其首級。白士中聞之不免驚慌,而譚記兒卻成竹在胸。她請於其夫,扮做漁婦,在中秋明月之夜到望江亭把鮮魚送到楊衙內船上。楊衙內本是酒色之輩,見漁婦如此美貌,心神淫蕩,把她留住。譚記兒鱠魚煮酒,把楊衙內灌得爛醉如泥,便乘機騙得金牌勢劍和文書,載滿船明月歸家團圓。及至天明,楊衙內大驚,仍硬著頭皮去抓白士中,白士中反而拿出金牌勢劍問楊衙內“欲奸良女”的罪名。楊衙內企圖抵賴,譚記兒挺身出證,楊衙內認出這位“漁婦”,知已中計,隻得驚懼服罪,被貶為庶人。

這個中秋圓月下演出的故事,妙趣橫生中顯示出一代女性對自由的大膽追求和對邪惡勢力的勇敢抗爭。月缺月圓,歲月如流,這美麗動人的故事一直傳播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