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醫藥文獻的存在形式
文獻的存在形式,是指文獻存在的客體類型。它取決於文獻的符號係統、記錄方式、載體內質與形態等因素。文獻的這些因素之間是密切相連的,而且還會隨著曆史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和進步。文獻的存在形式經曆了甲骨文獻、金石文獻、簡帛文獻、紙質文獻、聲像信號數字文獻等過程。文獻的知識負載量越來越大,越來越輕便靈活,功能強,類型多、結構日趨合理,易於生產、轉換與傳播,適應於其他有關現代技術的要求。
一、古代紙前型文獻
古代紙前型文獻包括甲骨文獻、金石文獻、簡帛文獻等。
甲骨文獻:甲骨文是古文字學家王懿榮於1899年從中藥“龍骨”上發現的,此後甲骨文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甲骨文獻的發現,不僅為我們提供研究商代曆史的第一手資料,而且在考古學、古代科學技術、文字學等方麵都有十分重大的學術價值,是古典文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甲骨文獻所反映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包括了晚商時期軍事、農業、天文、曆法、數學、醫學、畜牧業等各個方麵,有關疾病記載的約有323片,415辭。
金石文獻:金石文獻包括金文文獻與石文文獻兩類。
金文文獻是指商周時代刻或鑄在青銅器上麵的銘文。目前保存的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上麵刻有銘文的就有上萬件。商代的青銅器銘文大多很簡單,初期隻刻一些名字、符號或紀念性文字。到了商末才出現了少數較長的銘文,但是還沒有發現百字以上的銘文。西周時期的銘文字數增多,內容較為豐富。春秋時代,青銅器銘文一般是說明日常用器和記錄聯姻診器的。到了戰國,隻有少數青銅器上有銘文,其內容多為青銅器的名稱,鑄造年月、監造處所和工官名稱等。
石文文獻是文字刻在石上的文獻。秦代以後普遍地用石刻代替金刻。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漢代以後,統治階級把儒家經傳刻在較厚的石板上,作為統一的標準讀本。主要的石有:嘉平石經、正始石經、開成石經、北宋石經、南宋石經、乾陵石經等。醫藥學的石文文獻有:《千金寶要》,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郭思選錄《千金要方》中的單方,附有關驗方編成,刻石於華州公署。《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北宋醫官王惟一撰,原書共直卷,於1027年刻版刊行。此後為了廣泛傳播,長期保存,將全書寫成大字,雕刻於高約6尺、寬約2丈餘的四塊石壁上,每塊石壁又各分為上下相等的五層,每層各百餘行,每行16字。另外,還可以把醫學內容刻在岩石上,如龍門石窟的《龍門方》。
簡帛文獻:簡帛文獻包括簡牘與帛書。
簡牘是指書寫在竹筒和木牘上的文獻。已出土的簡牘中,有戰國時期的楚簡,有秦簡、漢簡和魏晉時期的簡牘。其中漢簡出土最多,主要在居延、敦煌、江陵、長沙等地。已出土的簡牘醫書主要有:武威漢代醫藥簡牘:經過清理,現存木簡78枚,木牘14枚,共92枚,這些簡牘的內容包括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針灸學等臨床醫學,記載各科方劑30多個,列舉藥物100種。這些藥物在簡牘中大都是作為複方的成分出現的。這為我們研究古代醫學提供了重要資料。馬王堆漢簡醫書:經整理以後,4種醫書分別定名為《十問》(101竹簡)、《合陰陽》(32竹簡)、《雜禁方》(11木簡)、《天下至道談》(56竹簡)。
帛書是寫在絲織品上的文獻。包括帛書、帛畫、帛書畫三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有20多種12萬多字的帛書,成為我國考古學界的空前發現。其中醫藥學方麵的著作,經馬王堆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以後,分別定名為:《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脈法》、《陰陽脈死候》、《五十二病方》、《卻穀食氣》、《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導引圖》、《養生方》、《雜療方》、《胎產書》,共11種。
二、紙質型文獻
紙質型文獻是指以紙張作為文獻載體材質的寫本文獻和印本文獻。
寫本文獻:寫本文獻,是指手寫而非印刷、摹拓的文獻,可分為稿本和抄本兩類。稿本是著者寫定而尚未抄寫或付印的書稿,可分為手稿本、清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本是作者親筆寫的稿子。清稿本是著者的原稿由他人繕寫謄清並經過著者校定過的本子。上版稿本是按照刻版的要求、規格,寫好準備付樣的本子。抄本,即抄錄他書而非己作的本子。按抄寫年代劃分,抄本可分為“宋抄本”、“元抄本”、“清抄本”等。從東漢至隋唐,是寫本文獻的發展時期,公元6-7世紀間達到了最高峰。這一時期,我國的學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對寫本文獻的客觀需要已非常迫切。同時,造紙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和推廣應用,也為寫本文獻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動蕩、戰火的摧殘,從東漢至隋唐時期的文獻保存到現在的極少。後來發現的敦煌千佛洞中的遺書是寫本文獻中的一小部分。其中有不少醫藥類內容,大都是六朝、隋唐時期寫錄在紙質卷軸上的古卷子寫本。以後陸續在吐魯番、於闐國、樓蘭國、吐穀渾國、黑城等遺址皆有發現,但均屬個別卷子殘葉。馬繼興將它們統稱為“敦煌卷子醫書”,並對其進行了整理研究。宋代以後,雕版印刷日益興盛,但寫本仍然是文獻的一種重要存在形式。有的著作卷帙繁富,僅以抄本的形式保存。如明代的大抄本《永樂大典》、清代的《四庫全書》等。日本也抄錄了許多醫書。主要抄本有:1402年(日·應水七年)《眼科龍木論》,1512年(日·永正十一年)《大宋新修太平聖惠方》等。
印本文獻:印本文獻包括雕版印刷文獻與活字排版印刷文獻、寫印文獻、影印文獻等。
雕版印書起於唐,經曆了一個民間創製、文人接受到政府推廣的過程。醫學書籍的大量雕印是從北宋開始的。北宋初,雕版印刷發展迅速,統治階級非常重視醫學,官修了許多醫學著作,至校正醫書局成立(1057年)前,官方雕印的醫學文獻有:《(開寶)新詳定本草》20卷、《(開寶)重定本草》20卷、《太平聖惠方》100卷、《黃帝內經素問》24卷、《難經集注》5卷、《諸病源候論》50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簡要集眾方》5卷。上述刊刻醫書原本多佚,尚有佚文或複刊本傳世。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政府在編修院設立校正醫書局,刊行了一些醫學文獻:《嘉祐本》20卷、《(嘉祐)圖經本草》20卷、《傷寒論》10卷、《金匱玉函經》8卷、《備急幹金要方》30卷、《金匱要略方論》、《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24卷、《脈經》10卷、《黃帝針灸甲乙經》12卷、《外台秘要》40卷、《千金翼方》30卷,以大字本和小字本兩種形式刊印。以上醫書現存其佚文或複刻本、影刻本等。北宋末期,太醫局等中央機構刊刻的醫學文獻有:《太醫局方》10卷、《黃帝針經》、《太平惠民和劑局方》5卷、《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31卷、《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30卷、《聖濟經》10卷、《聖濟總錄》200卷。北宋私人刊刻的主要醫學文獻有:《傷寒總病論》6卷、《金匱要略方》3卷、《傷寒百問》3卷、《南陽活人書》20卷、《小兒藥證直快》。南宋偏居南方,國勢衰弱,中央官刊醫書很少。金代與南宋對峙,官刻的醫書主要有:《附因肘後方》8卷、《聖濟總錄》200卷。私刊的醫書主要有:《傷寒明理論》4卷、《注解傷寒論》10卷、《新刊補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5卷。元代官刊的醫書甚少,主要有:《禦藥院方》11卷、《世醫得效方》20卷。明代的太醫院刊刻了許多醫書,主要有:《衛生寶鑒》24卷、《奇效良方》69卷、《太醫院校注婦人良方》24卷。明代宗室諸王的官邸所刊刻的書籍中也有若幹醫書,主要有《普濟方》168卷、《救荒本草》2卷、《(周府)袖珍方》4卷、《東垣十書》32卷、《活人心法》2卷、《十藥神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飲膳正要》等。明代各地官衙包括各行省府縣諸官衙均刊印了大量書籍,其中有一部分醫書。明代私刻醫書不論從種類上或數量上均是空前的。明代早期的世醫熊宗立刊刻的醫書至少有23種,182卷,包括校勘醫書11種,注釋及增補醫書7種,自撰醫書6種。明代中期名醫薛己收其父薛鎧與自己編校醫書16種刊行,名《家居醫錄》。後來,吳琯進一步彙補續刊薛氏著作,總名《薛氏醫案》,共24種,107卷。明代晚期的著名刻書家吳勉學經手彙刻兩種醫書:一是王肯堂輯的《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收入醫書44種;二是吳勉學本人彙刊的《痘疹大全八種》,共8種21卷。著名醫家王肯堂自己刊刻了本人編撰的《六科證治準繩》,共6種44卷等。清代於1673年在內府武英殿設刊書處,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刊行了太醫院編纂的《醫宗金鑒》,共15種190卷。還在1731年刊刻有《正人明堂圖》、《伏人明堂圖》、《側人明堂圖》、《髒腑明堂圖》等4幅針灸經穴掛圖。清代各地方官刻醫書數量不多。如閩浙督署刊《眼科良方》,江寧藩署刊《外科證治全生集》等。清代民間雕版印刷的書籍初刊本主要有:張誌聰的《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各9卷。馮兆張的《馮氏錦囊秘錄》8種50卷。
排版印刷文獻即活字本文獻,即用活字排版印成的書籍。根據製作活字的材質,活字可分為非金屬本和金屬本兩類。非金屬活字本有泥活字本、木活字本。宋代泥活字的印本沒有流傳下來。現在流傳下來的泥活字本文獻為清代排印的書籍。明代我國已有較多的木活字本書籍,但存世的明刊活字本醫書不多,已知者隻有現存日本宮內省圖書寮的薛己的《立齋外科發揮》8卷。清代木活字印書更為普遍,不論官署、私家、坊間,每階段都有。乾隆三十九年(1744年)曾用木活字排印《四庫全書》中的善本。清高宗因“活字”不雅,改稱“聚珍”,所排印活字本,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共收錄古籍138種。其中所排印的醫書已知者有錢己的《小兒藥證直快》3卷,《蘇沈良方》8卷2種。民間用木活字也排印一些醫書,如馮兆張的《馮氏錦囊秘錄》50卷、戴天章的《廣溫疫論》、《巢氏諸病源候論》50卷、鄭梅漳《重樓玉鑰》2卷等。民國初年仍然有木活字本醫書,如陳複正《幼幼集成》6卷、裘慶元所輯的《醫藥叢書》4集11種等。金屬活字本包括銅活字本、古鉛活字本。銅活字創始於明代,清雍正四年至六年(1726-1728年)陳夢雷用新製的銅活字,排成了64部《古今圖書集成》,每部10040卷,520冊,這是曆史上最大的一部銅活版印刷的文獻。其中有關專門醫書的部分有520卷之多。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刊行了大醫院編纂的《醫宗金鑒》共15種90卷。民間排印的銅活字版醫書有侯官林氏刊佚名氏撰的《軍中醫方各要》2卷。19世紀末逐漸廣泛采用機械排版印刷術印行書籍,其中包括中醫書籍。光緒七年(1881年)申報館揭謙吉堂版鉛印了鄭梅澗的《重樓玉鑰》2卷。光緒九年(1883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成立,陸續用鉛版印行了大量圖書。1896年珍藝書局亦鉛印了陳念祖的多種醫書。
1874年上海土山灣印書館開始利用石印術印刷書籍。光緒十五年(1889年)石印了《守山閣叢書》的《脈經》。各地私人興辦的書局如千頃堂書局、錦章書局、廣益書局、鴻章書局、會文堂書局、掃葉山房等,在20世紀20-40年代石印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古今重要醫籍均有刊本。由於多數石印本的醫書往往校勘不精,文字錯訛較多,質量欠佳。全國解放後已無手寫的石印書籍。
我國影印本的醫書始見於清末,但種類不多。1919年商務印書館影印的《四部叢刊》尤有價值,其中兩部醫家類收入了《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王翰林集注黃帝八十一難經》、《金匱要略方論》、《注解傷寒論》、《新刊王氏脈經》、《重修政和經史證類本草》、《飲膳正要》等。1923年上海中華書局《古醫學叢書》第一、第二中共影印醫書10種。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叢書集成初稿》,影印醫書41種。1954年以後,人民衛生出版社和上海科技出版社先後影印了大批古醫書。1975年日本出版科學總合研究會的《針灸醫學大係》一書,影印有關針灸的中國醫書20餘種。1981年日本東洋醫學會的《東洋醫學善本叢書》影印仁和寺本《太素》、《內經明堂》,宋版《外台秘要》、《諸病源候論》,影宋本《脈經》,古抄本《甲乙經》等8種。
在印本文獻中,值得提出的是圖畫文獻。在唐代就產生了木刻版畫,至五代、宋、元以來,曆來都創造了不少傑作。到了明代,木刻版畫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隨著套印技術的發展,明萬曆時程君房主持雕印的《墨苑》,就有彩色套印本行世。清朝特別是康乾時代,除了運用傳統的雕版印刷技術雕印了大量的古籍外,還雕印了很多版畫。中醫古籍中也有很多圖像。主要的內髒解剖圖有:宋代吳簡的《歐希範五髒圖》、楊介的《存真圖》、明代錢雷《人鏡經》一書的內景圖,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中的內髒解剖圖等。經絡圖有:北宋以後的各種針灸“銅人圖”。脈象圖,首見於南宋施發的《察病指南》一書中。病形圖有:宋代《急救仙方》中的瘡腫五發圖形、眼科著作中的五輪八廓圖及各種眼病圖,婦產科方麵的妊娠胎兒圖。養生圖有:各種導引圖,內、外氣功圖及起居養生圖。醫療方法圖有:正骨手法圖、按摩手法圖及兒科推拿手法圖等。本草圖有:各種植物、動物及礦物圖。著名醫家圖像有:唐代甘伯宗撰《曆代名醫錄》書中的自三皇至唐代名醫像,宋代許慎齋續繪撰《曆代名醫探源根本之圖》一書中的自唐代以後至宋、金時代的名醫,明代熊宗立《曆代名醫圖讚》書中的起自伏羲皇帝至唐代的14幅名醫圖,這些圖像也是中醫文獻的重要內容。
三、機讀型文獻
機讀型文獻是指用新的物質材料作為載體,現在大多數是采用計算機技術處理製作的數字信號文獻。它可存儲文本、圖像、圖形、聲音、動畫、影視等,具有多媒體功能,可讀、可看、可聽、可改,存儲量大,便於攜帶和保存。從文獻製作的方式來看,可分為模擬信號型文獻和計算機數字型文獻兩種,但其並沒有嚴格的區分;而從其載體材料來看,可分為聲像型文獻、縮微型文獻和機讀型文獻等。
聲像型文獻:聲像型文獻是以塑料、膠片、磁帶等作為載體的材料,以聲音、圖像和聲像等作為記錄符號,采用機械記錄、磁性記錄和光學記錄等方法和工藝製作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幻燈片、電影片、錄像帶等。幻燈片是透明的膠片,多采用照相的方法,將反映一個主題的序列畫麵拍攝在35毫米的感光膠片上製作而成的,有黑白和彩色的不同。唱片是以塑料或膠木作材料儲存聲音信號的圓盤,采用機械刻錄的方法使聲能變為電能再變為刻紋刀的機械振動在旋轉的圓盤上刻下溝紋。溝紋由外向內成螺旋型,最後成閉合的圓圈。唱片記錄的聲道有單聲道、雙聲道和四聲道等。電影片是長條的感光膠片,有黑白和彩色之分。其規格根據片寬可區分為70毫米、35毫米、16毫米、超8毫米等。錄像帶和錄音帶是記錄圖像和聲音信號的一種磁帶。圖像和聲音信號采用磁性記錄的方法先轉換成電信號,再轉換成磁信號,以剩磁的形式記錄在磁帶上。
縮微型文獻:縮微型文獻是以感光材料作為載體,記錄圖書文獻資料中的文字和圖像的文獻。有膠卷和膠片兩種形式。由拍攝和拷貝製成。
機讀型文獻:機讀型文獻是指存貯計算機可識別的信息的文獻。製作形式有穿孔卡片、穿孔紙帶、磁鼓、磁帶、磁盤、軟磁盤(簡稱軟盤)和光盤。目前最常用的軟盤,可靠性高,修改數據方便,存貯信息的密度高,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攜帶和保存。光盤,由激光器產生兩條強度不等的光束,強光束作寫入,弱光束作讀出。光盤按用途可分為隻盤光盤、隻寫一次光盤,可讀不寫的光盤以及激光視頻盤。其主要優點是:容量大,光盤容量大約為同尺寸軟盤的500倍;性能比磁盤、磁帶好,價格較便宜;數據不易被破壞,與軟盤相比,它不受磁場幹擾,耐高溫,耐指紋,傳輸速率高,比軟盤高2倍多;可存貯文本、數字、圖像、音樂等各種形式的信息。它的壽命長,結構小巧。網絡的普及,使得電子文獻的普及和利用成為可能。一般的電子文檔是以網頁(WEB)形式存儲的。特別是近幾年來,很多期刊、雜誌、書籍等都是以這種形式在網上進行交流和發行的。它不僅具有以上所有機讀型文獻的特點外,更重要的是在於其可提供交互式的人與人間接對話。但其美中不足在於網上計算機病毒對資料的極大可能地存在嚴重破壞,還有一些所謂的版權問題還尚未完全合理地解決。
第二節 中醫藥文獻的整理研究
中醫藥文獻的整理研究,主要是對經典古醫籍、本草方書及臨床文獻的整理注釋研究和叢書、類書的編纂。下麵就對不同時期的各種主要醫藥文獻的整理研究作大體的述論。
一、殷商以前(上古)的中醫藥文獻整理研究
殷商以前的文獻未能留下實證,現隻能從先秦及兩漢時期遺存的古代文獻中,追記上古與醫藥學有關之事。其內容多屬與醫事及醫林人物有關之傳說,難能成為信史。但是,在當時隨著人們的生產活動頻繁和疾病侵擾的增多,就必然或自然產生一些醫療活動,故後來許多文獻所追記之事,也是我們的祖先或部族在醫療方麵的真實情況的正確反映。根據現有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考證,反映上古醫療活動的方式主要有:後世文獻追記之傳說、後人著述依托上古者、出土文物考證、從出土文物及有關文獻追述之史料推斷等。從此我們可以認識到,上古時期的醫療技術,可能采用了針石治療、藥物治療、祝由治療的方法;上古醫療技術的傳授與傳播,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相傳。後來有了文字,則可借助記錄文字的載體,進行傳播。後世書籍所記載的上古醫事文獻,可能出於世代相傳,也可能是編撰者的有意托古。雖非盡為信史,然亦可反映上古時代醫學發展的某些實際情況。
二、戰國至三國的中醫藥文獻整理研究
戰國至三國時期,是醫學理論體係初步形成的時期。基礎理論、藥物學以及臨床醫學都有了很大進步,已經出現了代表初步形成的各科理論體係的經典著作。西漢成、哀之際,光祿大夫劉向對天祿閣、石渠閣等國家藏書及從民間征集的書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理。其具體分工是: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技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伎。每一書整理完畢,劉向就分條列出編目,問括要旨,彙集成書目提要性質的《別錄》。在工作尚未完成之時劉向就去世了,其子劉歆便繼承父業,繼續整理並節取其要,編成《七略》。《七略》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伎略》。其中醫書的部分收入《方伎略》中。《方伎略》將醫書分為4種:醫經7家216卷(實為175卷),主要是醫學理論類著作;經方11家274卷(實數286卷),為醫學方書、本草及食禁之書;房中8家186卷(實數191卷),其中的“養陽方”,“有子方”等可能與內科、婦科的內容有關;神仙10家205卷(實數181卷又20篇),多與按摩導引及養生方有關。劉向、劉歆父子所主持的文獻整理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在保存和搜集古代醫學典籍方麵作出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從已出土的漢代簡帛醫書及其他古籍中引用的醫書來看,他們當時所能夠見到的醫書畢竟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