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浩如煙海的中醫藥文獻資源(2 / 3)

三、魏晉南北朝的中醫藥文獻整理研究

魏晉南北朝時期,醫藥學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醫學理論有了提高,出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著作《脈經》及針灸學著作《針灸甲乙經》。藥物學有了很大發展,藥物著作豐富。在臨證醫學方麵,出現了《時後救卒方》等重要方書。梁代阮孝緒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整理了官、私藏書,並撰成《七錄》一部目錄書。醫藥書目被著錄在“術伎錄”,計記醫經50卷、經方部1259卷。作為醫藥文獻的專科性整理有以下幾方麵:

古醫籍的整理與注釋:齊、梁間全元起注釋《內經》的《素向訓解》是最早的《素向》完整注本。全氏依據的是《素問》9卷本,不僅保存了《素問》的最早麵貌,而且在注釋方麵也多有發揮之處。但是在編輯原文的篇次上存在著篇目的重出和錯易,文字的重疊、拆散、雜糅等。對《傷寒雜病論》的整理有突出貢獻的是西晉太醫令王叔和。盡管學界對他整理過的《傷寒雜病論》的名稱和卷數莫衷一是,但王叔和本人撰寫的脈學專著《脈經》中卻收錄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絕大部內容,我們可以借此了解他所整理的《傷寒雜病論》的概貌。《脈經》約有五分之二以上內容引自《傷寒雜病論》,因而可將其中收錄的仲景原文看作是《傷寒雜病論》現存最早的一種古傳本。

本草著作的整理與充實:梁代陶弘景對以前的本草學著作進行係統的整理和研究,以《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365種藥物為基礎,又補充了《名醫別錄》的365種藥物,編成《本草經集注》7卷,共載藥730種。為了使新舊內容分別清楚,陶氏把原有的內容用朱寫,新加的內容用墨寫。《本草經集注》是繼《神農本草經》之後對藥物學的又一次整理提高,在藥物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改進了藥物分類的方法,按其自然屬性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穀、有名未用等7類;對藥物的性味、產地、采收、形態及鑒別等方麵的論述、有較多的補充和發揮;在認識藥物的性味方麵,特別重視寒熱,並將藥性細致地分為寒、微寒、太寒、平、溫、做溫、大溫、大熱等8種;在總論中提出了充病通用的藥物,這不僅給臨證用藥和醫生處方帶來很大方便,而且也開了按照藥物功用分類的先河。另外,從文獻整理的角度看,《本草經集注》的朱墨書寫方式也為後世古籍整理提供了規範。

綜合性醫著的編輯:隨著醫學的興盛,出現了一些著名的綜合性醫學著作。現存的《肘後救卒方》,是葛洪從其彙集晉代以前的各家著作而選編的《玉函方》中選取簡易有效、救急的藥方編輯而成的。金代楊用道參考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的附方,依類重訂,改名為《附廣肘後備急方》。其中記載了多種傳染性疾病,對某些傳染病的認識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祖國醫學急症專科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在治療急症方麵,葛氏倡導便、廉、驗、簡,體現了中醫學的優良傳統。許多內容,在後世不斷得到發展和科學實驗證實。由於當時醫學發展水平和作者世界觀等方麵的局限,書中也存在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內容。

四、隋唐的中醫藥文獻整理研究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科學技術進步。在這一時期,醫學文獻的整理研究也取得了全麵發展。其成就表現在對《黃帝內經》、《傷寒論》的整理研究,以及對本草著作的整理充實與綜合性醫著的彙編等方麵。

整理和注釋《黃帝內經》最有代表性的是楊上善、王冰兩家。楊上善首創分類注釋《黃帝內經》的體例,將《素問》、《靈樞》兩書全部拆散,按其內容歸納為19大類,每一大類之下又分若幹小類,綱舉目張,著成《黃帝內經太素》,共30卷。在注釋中,對經文不妄加改動,有疑誤之處,在注中說明,以保持經文原貌。對經文中某些難解的字句往往引用《說文》、《爾雅》、《釋名》、《廣雅》等古籍加以解釋,保存某些古音、古義及古字形。成書之後,曾於奈良時代傳入日本,而國內的版本在南宋時就亡佚了。光緒年間,我國學者楊惺吾從日本影抄以歸,經蕭延平校注刊行。與蕭刻本同時,還有袁昶刻本傳世。王冰精勤博訪,經過十二年的探討研究,對《素問》的篇目重新進行了編次,以養生、陰陽、髒象、診法、病態、經絡、治法為序,強調了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王冰還對《素問》原文進行了精心校勘,對其中文句脫落、文字中斷、意義不相連接的地方,他搜求經典論著中有關內容予以彌補;對篇名缺失、論事不明的地方,他根據其中的旨趣,加上適當的文字使其意義明晰;對君臣問答、禮儀錯亂的地方,他考核訂正尊卑的關係,增補稱謂使其中的關係明確起來;對有些錯簡和零亂的句子,內容前後重複的情況,他詳細審察其中的旨義,刪去繁雜的部分,保留其中的精要;對於所增補的文字,他都用紅色書寫,使今本和舊卷有所區別,文字也不混雜糅亂。王冰在《素問》的注釋中,對中醫基本理論有許多發揮,如對陰陽互根的理論作了精辟的闡述。在治療原則上,進一步闡明了治病求本,當本於陰陽的道理。王氏又參照了張公所藏秘本,補充原已亡佚的第七卷,即《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等7篇,並作注文1453條。這7篇成為後世運氣學說的根據,但後世也有人懷疑它並非原著有內容。王冰的注釋多有詳略不當之處。但總的來看,王冰總結前人研究《素問》的成就,對中醫學理論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貢獻。

孫思邈在《傷寒論》研究方麵取得了重大成就。由於“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孫思邈早年並未見到《傷寒論》的全本。直到晚年增輯《千金翼方》時,他才對《傷寒論》有了全麵的了解,並將其內容充實到《千金翼方》中。在研究《傷寒論》方麵,他創立了“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方法,將《傷寒論》的條文分別按方證比類歸附,通過方證編次進一步體現辨證心法開後世以方類證整理《傷寒論》的先河;他提出三陰、三陽病分類,特別重視桂枝、麻黃、青龍王法的運用,後經宋·許叔微、金·成無己、明·方有執、清·喻嘉言等發揮成為“三綱鼎立”之說;他采用《脈經》中《傷寒論》條文的分類法,確立傷寒宜忌,不但能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而且對於糾正唐代庸醫濫用刺、灸之弊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草著作的整理:由於這一時期藥物知識逐漸豐富,出現了許多新藥和外來藥物,加之《本草經集注》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對本草著作進行一次全麵的整理與修訂已十分必要。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醫學家蘇敬向政府提出了編修一部新的本草專書的建議。唐政府即令長孫無忌、李勣主持編修工作,由蘇敬等20餘人集體編寫。編寫過程中,政府通令全國,選送當地地道藥材,作為實物標本進行描繪。他們還收集了不少外來藥物,在《本草經集注》的基礎上,補充未載的藥物,修訂了記載有誤的內容,於顯慶四年(659年)完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的編定工作。全書共54卷,包括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其中本草20卷,藥圖25卷,圖經7卷,目錄2卷。本草部分記述藥物的性味特點、產地、采製要點、治療功效等;藥圖部分是根據藥物實際形態描繪的圖樣;圖經部分是對藥圖的文字說明。其中共載藥物844種(一說850種),分為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穀及有名未用等9類。本書圖文並茂,能增加人們對藥物的直觀認識。每味藥正文用大字號體作單行書寫,注文用小字號字體,作雙行書寫,書寫格式清晰,態度嚴謹。藥物正文出於新增者,即在末了標以“新附”二字,每味藥的小注出於陶弘景者,則在小注開頭冠以“謹按”二字,對了解古代藥物資料的源流具有重要意義。《新修本草》不僅是我國政府頒行的第一部國家藥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在國內,它廣泛流傳,直到公元10世紀中葉,才被《開寶本草》所取代。在國外,日本很早就有該書的寫本,後來並作為醫學生的必讀課本。

在彙集古籍、撰寫綜合性醫著方麵,成就最突出的是王燾。他所著的《外台秘要》共40卷,分1104門,每門先論後方。其理論部分以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為旨歸,醫方部分則以選自《千金方》者為最多。其餘所選各方,均注明書名卷次,後人可得以了解許多晉唐間散失方書的內容。《外台秘要》的重要意義在於它的文獻學價值。它全麵整理和部分保存了自古到唐初的醫學典籍,成為現代校勘、輯佚古書的重要參考。王氏引前人方書多達69家,彙集醫方6800多首。本書不僅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在國外也很受歡迎,日本的《醫心方》和朝鮮的《醫方類聚》都引用了本書的大量資料。然而,由於王燾不是專職醫生,因此有的觀點失之偏頗。如他隻要灸法,否定針法,認為“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就是很有偏見的錯誤觀點。另外,隋煬帝時,曾對官方收藏的醫藥書進行了篩選歸納,編成《四海類聚方》2600卷、《四海類聚單要方》300卷,惜其均已亡佚。

五、宋金元的中醫藥文獻整理研究

宋金元時期,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醫藥文獻大量出現,醫藥文獻的整理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五代戰亂之後,醫藥文獻損失很大,加之書籍本身在傳抄、流傳過程中,也出現了疏漏、脫句、重複顛倒、散亂無章的現象,客觀上迫切需要校訂古籍。宋代實行文官政治,比較重視文化教育,發明了膠泥印刷活字,革新了印刷技術,造紙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校勘整理古典醫籍及醫書刊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宋朝的幾代帝王都非常喜歡醫學,廣開征書之路,獎勵獻書,為醫籍的整理、編輯、校訂、印行、研究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命醫官核定古代醫書,次年國子監便將重新校定的《黃帝內經素問》、《難經》、《諸病源候論》摹印頒行。嘉祐二年(1057年),在編修院設置校正醫書局,集中了如掌禹錫、林億、張洞、蘇頌、高保衡、孫奇、孫兆等一些著名學者和醫家,開始了規模宏大的校正醫書活動。從嘉祐二年至熙寧二年(1057年至1069年),先後校勘了《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匾玉函經》、《千金要方》、《金匾要略》、《黃帝內經素問》、《脈經》、《針灸甲乙經》、《外台秘要》、《千金翼方》等。校正醫書局力圖恢複古典醫籍的原貌,為醫學教育提供了教本,促進了醫學理論的探討,為保存和傳播宋以前的醫藥文獻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一時期,許多醫家對古典醫籍進行了大量研究。

《黃帝內經》的整理研究:專門研究《素問》的著作,如郝允《內經箋》、衝真子《內經指微》、劉完素《素向約注》、李浩《素問鉤玄》、李季安《內經指要》、羅天益《內經類編》等均已亡佚。從現存的著作來看,研究《內經》已不限於校勘、注釋,而是從不同的角度,特別是結合臨證實踐進行發揮闡述。北宋劉溫舒撰《素問入式運氣論奧》3卷,專門論述五運六氣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共30篇,附圖表若幹。金代劉完素撰《素問玄機原病式》1卷,主要根據《素問·至其要大論》中的病機十九條,整理歸納為五運六氣主病十一條病機,逐條逐證注釋闡發,並提出相應治療原則。劉氏晚年又總結自己的臨床心得,寫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3卷,進一步發揮運氣與病機學說的研究成果。元代滑壽的《讀素問鈔》3卷為《素問》的節錄本,選錄《素問》中的重要內容,分為藏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診、針刺、陰陽、標本、運氣和彙萃12類,並作了簡要注釋。

對《難經》的研究:宋·侯自然的《難經疏》、丁德用的《難經補注》、虞庶的《注難經》、龐安時的《難經解義》、宋庭臣的《黃帝八十一難經注釋》、周與權的《難經辨正釋疑》、王守正的《難經疏義》、謝複古的《難經注》、馮玠的《難經注》,金·紀天錫的《集注難經》、張元素的《藥注難經》,元·袁坤厚的《難經本旨》、謝縉孫的《難經說》、陳瑞孫的《難經辨疑》等,惜皆亡佚。現存較有代表性的研究《難經》的著作是元代滑壽的《難經本義》,書首列“彙考”一篇,論書的名義源流;次列“闕疑總類”一篇,記脫文誤字;又次“圖說”一篇。正文81難,首列經文,次附注釋。凡榮衛部位、髒腑脈法和經絡脫穴,及其在病理、診斷和治療上的關係,皆進行辯論考證,引證資料豐富,並附以己見。

在《傷寒論》整理和研究方麵,這一時期取得了顯著進展。著作數量相當多,有文獻記載的書目近百種,現存數十種之多。宋代官方曾兩次校勘、整理刊刻《傷寒論》傳本,為研究提供了範本。宋代醫家除進行編次比較、專題研究外,還應用類證、類方研究、病案分析、采用問答和歌訣的編寫體例等方法,使研究工作取得新成就。整理研究《傷寒論》的代表著作有:龐安時的《傷寒總病論》6卷,書中特別強調外感熱病要區分溫病與傷寒,認為二者病因不同,症狀各異,治法有別,並把溫病分為即伏氣溫病和天行瘟病兩種,對後世瘟病學說的形成有很大影響;朱肱的《南陽活人書》,其22卷,分四個部分,分別論述傷寒各證以及一些雜病,闡述六經分證的特異性和六經分證的重要性,強調傷寒與溫病的區別,對明毒傷寒以及婦人、小兒傷寒的證治進行詳細論述;許叔微的《許氏傷寒論著三種》包括《傷寒百征歌》5卷、《傷寒發微論》2卷、《傷寒九十論》l卷;韓祗和的《傷寒微旨論》2卷15篇,論述辨脈,汗、下、溫中等治療大法,用藥和某些病證的診治,並附方論、治案;金代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10卷,逐條注釋,展現傷寒理法與《內經》、《難經》諸書一脈相承的學理,是現存最早全文注解《傷寒論》的專著。另外,金代劉完素的《傷寒直格》3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2卷、馬宗素的《傷寒醫鑒》1卷、鎦洪的《傷寒心要》1卷,元代王好古的《陰證略例》l卷,均為有一定學術價值的研究《傷寒論》之著作。

本草著作的整理:官方修訂本草。宋開寶六年(973年),宋廷詔令劉翰、馬誌和其他翰林醫官等9人重修本草。他們在《新修本草》和《蜀本草》的基礎上,參考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增加新藥,勘正名稱,寫出初稿20卷,定名為《開寶新詳定本草》。公元974年又重新校勘,定名為《開寶重定本草》,簡稱《開寶本草》。本書共20卷,外有目錄1卷,載藥983種,新增藥物133種,分為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有名無用等9類。每味藥分正文和注文兩類,正文印成單行大字,注文為雙行小字。《嘉祐本草》的成書:《嘉祐本草》是在《開寶本草》的基礎上官方修訂的本草著作,共21卷,記載藥物1082種,其中新增藥物99種。其分卷、分類、編寫體例、文獻出典標記皆仿照《開寶本草》,新增注文很多,內容豐富,引用文獻約50多種,對保存醫藥資料有一定貢獻。原書已亡佚,但其內容尚散見於《證類本草》和以後的本草著作中;《證類本草》的校訂:大觀二年(1108年),艾晟補入陳承《本草別說》的內容對《經史證類備急本草》進行校正刊印,加上大觀年號,稱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簡稱《大觀本草》,共31卷,記載藥物1746種。政和六年(1116年),曹孝忠等人奉詔對《大觀本草》進行校訂,改名為《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簡稱《政和本草》。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醫官王繼先等,在《大觀本草》的基礎上考證名方500餘首,證外錯8000餘字,並將書名改為《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並由秘書省刊行。元代定宗四年(1249年)金代遺民張存惠將《本草衍義》的內容逐段逐藥分別並入《政和本草》一書予以合篇,書名改為《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整理編修方書:《普救方》:太宗即位之初,即詔翰林醫官院,各具家傳經驗方以獻,合已藏方共萬餘首。公元981年又在各地購求醫書。同年10月,詔翰林學士賈黃中等於崇文院編錄醫書,至公元986年纂成《雍熙神醫普救方》1000卷,禦製序,簡稱《普救方》,頒行於世。該書早佚;《太平聖惠方》:此書是北宋初醫官院在全國收輯古佚醫書,並征集經驗醫方的基礎上,組織以王懷隱為首的醫官編纂而成的。全書100卷,分1670門,載方16834首,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藥完整體係的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熙寧九年(1076年),太醫局在京師設熟藥所。元豐中(1078-1085年間)太醫局進一步征集全國驗方,製藥出售,並編成《太醫局方》10卷刊行。大觀間(1107-1110年),對其進行了較大的修訂,並將其改編成《和劑局方》。全書共5卷,21門,載方297首。公元1151年經許洪校訂,定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頒行全國。淳祐年間(1241-1252年),全書已有10卷,附《用藥指南》3卷,分為14門,載方788首。選方大多數都是成藥,劑型有13種之多;每方之後除詳列主治證和藥物外,對藥物炮炙法和藥劑修製法亦有詳細說明,逐漸成為官藥局的製劑規範。然而由於官府以之為法,醫門傳之以為業,患者據之以治療,泥於“局方”漸成流弊;《聖濟總錄》:又名《政和聖濟總錄》,是在《聖濟經》的基礎上,廣泛征集國內醫方,連同內府收藏的醫方,組織醫官彙編而成的。內容包括內、外、婦、兒、五官、針灸、正骨等多科疾病,以及雜治養生等。書成後未及頒布刊行,金人即占領了汴京。《聖濟總錄》的版本也為金人所得,並於金大定中(1161-1189年)初次刊行,元·大德四年(1300年)曾再度刊印。

六、明代的中醫藥文獻整理研究

明代醫藥學,在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上有許多新進展,名醫輩出,學派林立,醫學分科與對疾病的認識日益深化,醫學著述廣泛增多。這些著作既有官方編纂的總結性的綜合醫書,又有各派醫家的私人著述,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出現了中藥方劑方麵兩部集大成的力作《本草綱目》和《普濟方》。明代官方編修《永樂大典》,是一次文獻的大整理,由翰林學士解級主持纂修,始於永樂元年(1403年),止於永樂元年(1408年)。全書正文22877卷,凡例與目錄60卷,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等率皆收錄。其中有不少為宋元以前的佚書珍本,亦收錄了大量的醫藥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