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煉丹術的形成
煉丹術,在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煉丹術產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是服食術、冶金術、中藥方劑學、養生神仙說等的綜合產物。所謂“丹”,就是把丹砂、雄黃、硝石、鉛、錫等礦物藥放進爐中,燒煉成丹的意思。煉丹即將若幹種無機物,包括金石藥物混合在一起,經過加熱使其發生化學變化,希望產生出能令人長生不老的藥物,其中也包括人工製造純金和白銀。煉丹術即我國古代尤其是秦漢之際的方士(一般稱煉丹者為方士),為迎合統治者長生不死的欲望,運用冶煉技術,燒製丹藥以備服食的一種方術。後來道教承襲這種方術,進行研究並將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探究煉丹術形成和發展的諸多因素,有助於人們深刻認識煉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及其對中醫藥文化的影響。
一、服食養生成仙是煉丹術出現的主要原因
服食指古人為了某一目的而服用某些礦物類藥物,多是以追求長生不死和修煉成仙為最高目標,退而求其次,才求諸醫藥養生。這和醫術的目的是有著根本區別的。醫術服藥以草木為主,以治療疾病為出發點,進而追求養生與延年。二者分別代表了古代藥物體係的兩個方麵。古代煉丹術是以服食“金丹”、“黃白”為大道至要。服食“金丹”、“黃白”與古人對人體和生命的特殊理解有關。魏晉以來,上至士大夫下至百姓,服食之風盛行,成為一股頹廢的社會風氣。這股服食的風氣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古人以為服食可以使生命延長,甚至可以長生不死;或是可以美容顏;或是有助於房中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寒食散。當時以服此藥為風流,倡始於魏尚書何晏,流行於晉、南北朝。服食容易導致中毒,其主要症狀是發熱,或神誌癲狂,或患大外症,各處潰爛。故孫思邈抨擊說“五石散(即寒食散)大猛毒,寧食野葛,不服五石。宜急焚其方,以絕萬世之患”,可見寒食散害人之深了。除了服寒食散喪命致殘的例子外,秦漢時也有人直接服用金屑等礦物類藥而喪命的。這些危害促使方士們轉求煉製神丹,用以點化藥金。為追求長生不老而對某些礦物類藥進行加工的煉丹之術應運而生。當然,服食轉向煉丹其最終目標未變——追求長生不老即成仙。囿於古代科技發展水平,神仙說等封建迷信一直占統治地位。戰國成書的《山海經》記載了一些可使人不死的藥物,如《海外南經》說:“有員邱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亦有赤泉,飲之不老。”《史記》載秦始皇多次派徐市、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去蓬萊等地“求仙人不死之藥”。統治階層求仙藥以求長生不死的風氣以及方士們為迎合統治者的成仙欲望而煉製丹藥,客觀上促使煉丹術形成並快速發展。
二、中國古代冶金術促進了煉丹術的形成
我國早在原始社會後期就有了冶銅術,到了殷商時代,便開始使用青銅器。因此,我國早期的冶金術是以青銅冶煉為主。青銅冶煉是以銅、錫、鉛、砷的化合為主要內容。古代煉丹一向重視鉛的使用,而且有些藥金、藥銀也是屬於鉛合金。這些均與青銅冶煉有一定的關係。煉丹所用的原料,像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等本來都是藥物,但古人不滿足於這些自然狀態的藥物,還想將其配伍成方,從中提煉所謂“還丹金液”一類化學製劑。這必然要借助於複雜的化學技術,在古代要算“高科技”,並不是隨便就能產生。因此從技術角度講,煉丹術的形成必然依賴於複雜的冶金技術。
三、防腐技術、中藥方劑和煉丹術的形成密切相關
提起煉丹,不能不提起古代屍體防腐術。這不僅是因為屍體防腐所用藥物(如鉛、汞、砷、玉等)與煉丹用藥物相同,而且還因為屍體防腐術間接推動了煉丹術的形成。近年來發現的中國古代墓葬中成功的屍體防腐的例子如馬王堆女屍和風凰山男屍,既不屬於低溫保存的凍結屍,也不屬於風幹類型的幹屍(木乃伊),或者屍蠟或鞣屍,而是利用若幹綜合因素保存的軟屍,學者定名為“馬王堆屍”。在這類屍體上,特征明顯地在棺葬中或屍體中都用了鉛、汞、砷等滅菌抑腐物質。其中朱砂、玉石的應用最為普遍,在古代墓葬中使用朱砂,是古代最有傳統的防腐劑。另一個傳統即玉器隨葬。玉器在古代既可是活人佩戴,也可用於死後斂屍。而這兩樣東西恰好也是服食家相信可以令人長生不老成仙的“上藥”。《神農本草經》中“丹砂”被列為眾藥之首,其次是“雲母”、“玉泉”(用玉屑製成的飲料)。古人重視丹砂,除認為它“主身體五藏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明”(《神農本草經》卷一),有養神益氣和驅邪(古人往往以丹砂書符)等功效,還有一個原因是它對治療癰瘡有效。古人認為癰瘡屬於人體腐敗,而衰老、死亡和癰瘡是同類現象。所以推而廣之,也把丹砂當“活人防腐劑”,以為即使服食無效,終歸死亡也能起預先防腐的作用。而玉,也是古人追求“金石之壽”的“仙藥”之一。《神農本草經》說玉泉“主五藏百病,柔筋強骨,安魂魄,長肌肉,益氣,久服耐寒暑,不饑渴,不老神仙,人臨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變。”不僅提到“玉泉”令人“不饑渴”,也說它有防腐的功效。這些都說明,在古人心目中,丹砂、金玉即可用於活人服食,又可用於死屍防腐的“通用”藥物。他們服食這類藥物,上者求不老成仙,次者求卻病延年,下者求死後不朽,整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丹砂、玉石等藥石在屍體防腐中的運用啟發了古代服食者選擇煉丹的原料,間接地促使煉丹術的形成。
中藥方劑的廣泛使用也是煉丹術形成的重要因素。醫藥是為了治病延年,煉丹的目的則更進一步,是為了“長生久視”。醫藥須加水炮製煎煮,仙丹也要以火或水冶煉,火法包括各種以火加熱使藥物變性的方法。水法煉丹是使金石和其他藥物溶解或熔化為流體,在經過加熱、冷卻、過濾、點釀等處理,使其發生變化,生成所期待的丹藥。煉丹的大多數原料,屬於用以治病的金石藥類。如煉丹常用的丹砂,在四大醫典之一的《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藥120種之第一品。煉丹常用的其他40餘種金石礦物:雄黃、雌黃、曾青、水銀、慈石、太乙餘糧、空青、石膽、樸硝……也都列在《神農本草經》之中。對於臨床各種複雜的病證,經過辨證加減組方治療,中藥在煎煮時發生某些變化和反應,這些醫藥煎煮中的普通理化現象啟發了煉丹家們的思維,他們類比推知,將其運用於煉丹術中。煉丹家們雖不懂得何謂化合、分解與置換。但他們通過觀察,巧妙地將各種金石藥混合而成新的產物,或者在物質結構上發生了變化,或者形成了新的化合物,或者分解出單體。應該說中藥煎煮的現象給了煉丹家們很大的啟迪。
四、恒動觀“和實生物”的思想推動了煉丹術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自然界中一切物質都是不停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早在先秦的許多典籍中就記錄了諸如“蛤蟆為鶉”、“牛衰為虎”、“腐草化為螢”之類的說法。《周易》六十四卦的變異思想,也隱含著萬物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這一觀點後來為煉丹家所發展和利用,他們在長期的煉丹實踐中,觀察到“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如葛洪發揮說“夫變化之術,何所不為。蓋人身本見,而有隱之之法。鬼神本隱,而有見之之方。能為之者往往多焉。水火在天而取之以諸燧。鉛性白也,而赤之以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為鉛。雲雨霜雪,皆天地之氣也,而以藥作之,與真無異也……然其根源之所緣由,皆自然之感致,非窮理盡性者,不能知其指歸,非原始見終者,不能得其情狀也”(《抱樸子·內篇·黃白》)。這一番宏論,包含著對自然界的細密觀察,大膽的假設和精辟的推論。從原則上說,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是正確的。正是這種可貴的想法推動著煉丹家們執著地追求人間本不存在的許多東西,希望以人工的方法將其製造出來,從而積累了大量化學和醫藥知識。雖然煉丹家們不能從化學元素的微觀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但其從事的煉丹活動,是按照“和實生物”的思路進行的。他們是想通過雜合幾種“要素”而產生一種新物。如葛洪的“黃帝九鼎神丹”第一丹,名曰丹華,其製法:“當先作玄黃、作雄黃水、樊石水、戎鹽、鹵鹽、礬石、牡蠣、赤石脂、滑石、胡椒各數十斤,以為六一泥,火之三十日成,服之七日仙。”即以十種物質混合而產生一種新的“神丹”,充分體現了“和實生物”的思想。正是恒動觀和“和實生物”的思想推動了煉丹術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