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的煉丹術與醫藥化學(2 / 3)

綜上所述,作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現象之一的煉丹術其形成並非單一因素作用,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服食術、冶金術、防腐術、中藥方劑學的多門學科推動下,在中國傳統思維的影響下,綻放出中華文明的奇葩——煉丹術。後來,它又經過印度、波斯而遠傳至歐洲。它對世界性的現代化化學實驗和化學製藥,在客觀上產生了有力的影響,成為近代化學發展的基礎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煉丹術的一大產物——黑色火藥,這令世界麵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偉大發明,正是煉丹家們長期辛勤無畏探索的結果,在世界文明史冊將永遠鐫刻著中國古代煉丹術的功績。

第二節 煉丹術的發展

遠在戰國時期,許多“方士”為迎合統治者長生不死和獲得更多的金銀財富的願望,將煉丹的風氣引入統治階級內部。於是,煉丹術在秦漢兩晉、南北朝風行一時,形成了中國古代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迫不及待地追求神仙不死藥,尋求仙藥之風大熾,出現了研究丹砂冶鑄黃金之法。

西漢,煉丹術大興,漢武帝和他的叔叔淮南王劉安都熱中於煉丹,他們在宮中養了一批方士和文人煉丹並編寫有關著作。其中著名的方士李少君提出長生之術,“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由於漢武帝對李少君等方士的厚待,掀起了民間的煉丹熱潮。劉安編纂的《淮南子·人間訓》中提到鉛能煉成丹,這是關於煉丹的最早記載。劉安編纂的另一部著作《淮南萬畢術》也載有關於煉丹的豐富資料。漢代鄭玄注《周禮》,結合當時煉丹技術,曾對書中所說“五毒”作了這樣的解釋:“今醫人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黃瓦器),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其中,燒之……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之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可知,燒煉多種礦石類而獲得的“五毒之藥”,已經用於外科瘡瘍之類的病證。

東漢時道教興起,道家大力提倡煉丹,作為修煉之法,此術大盛。東漢著名煉丹學家魏伯陽對煉丹的理論和方法作了較為係統的闡述:“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為世界煉丹史上留下了珍貴的文獻。書中描述了汞有容易蒸發的特點,能夠與硫黃化合;首次記載了水銀和錫的煉製方法,首次記錄了氧化鉛被炭還原成鉛的化學反應;提出了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配方比例的簡略概念。從中還可以了解到當時煉丹的工具和藥物。因此,該書和它的作者,受到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學者的重視。從這裏可以看出,早在東漢時期,中國人民就已經掌握了氧化鉛還原成金屬鉛的化學反應。漢代煉丹方士利用物質燃燒、揮發、凝固的不同特性,在煉丹實踐中還合成了硝酸、硫酸、鹽酸、氨、礬等化合物。據史籍記載,這時的煉丹方士已經掌握了蒸餾、熔融、升華、結晶的技術,積累了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關於物質化合分解的實驗記錄。

降至晉代,士大夫階層服餌金石藥的風氣一時大為盛行,煉丹術得以迅速發展。其中尤以葛洪集其大成,著有《抱樸子》一書,內容包括宗教哲學和科學技術等。全書分為內外篇。內篇主要記述煉丹、養生和氣功等方麵的內容,在《抱樸子·內篇》20卷中,有“金丹”、“仙藥”、“黃白”三卷專門介紹煉丹和冶煉金銀等方法。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他不僅熟練地掌握了煉丹這一古代化學的實用技術,而且有意識地試圖通過多種實踐來製造新的物質。其書中記錄有不少重要的化學反應現象,首次觀察並記錄了將鐵投入硫酸銅溶液中能生成金屬銅,硫化汞受熱後能分解出水銀,水銀與雄黃不斷加熱又能合成硫化汞等化學反應。如《抱樸子·金丹第四》寫道:“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他從實踐中觀察到紅色的硫化汞(丹砂)加熱,可使它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的硫化汞,把它放在密閉器中調節溫度,便升華為晶體紅色的硫化汞(丹砂),這可能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也是煉丹術在化學史上的一大突出成就。在實踐中他還發現了不少有醫療價值的化學藥物,如銅鹽有殺菌作用,密陀僧(氧化鋁)是良好的防腐劑、殺菌劑等等。書中還詳細記載了當時方士煉丹所用的原料,有雄黃、膽礬、硝石、雲母、磁石、鐵、錫、食鹽、砷、石膏等數十種,並記載了硫、石膽(硫化銅)、硝石、石膏等20多種煉丹原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這樣擴大了人們應用自然礦石的範圍。雖然“內篇”多以“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為主,成為我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神仙家言,可是書中所載煉丹之術,對我國乃至世界化學和製藥化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葛洪常年奔波於崇山峻嶺之間采集多種礦石,煉製丹藥,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化學知識,揭示了某些重要的化學原理,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曾經深入研究過《抱樸子》,從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知識。

南北朝時,醫藥學家陶弘景著有《本草經集注》、《合丹法式》等書,對於煉丹製藥化學,也多所涉及。他在《本草經集注》中指出,雄黃“煉服之法皆在仙經中,以銅為金亦出黃白術中”,是以雄黃點銅為砷黃銅的記載;指出空青、曾青、硫磺、礬石、磁石等在丹方、黃白術中多用之……凡此,為後世留下了當時煉丹術之記述。他在硝石下指出:“仙經多用此消化諸石,今無正識別此者……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樸消大同小異,月出如握鹽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樸硝,雲是真消石也。”硝石亦稱鉀硝石、火硝,化學成分為KNO3,其曰燒之,紫青煙起,是現代化學上鉀鹽火焰分析法的最早記載。

南北朝時的著名道士如寇謙之、陸修靜及其徒孫遊嶽等,均擅煉丹術。如《北史·崔宏傳第九》載崔宏“欲修服食養性之術,而寇謙之有《神中錄圖新經》,因師事之。”寇謙之(365-448年)為北魏道士,以改革天師道聞名,曾在華山、嵩山修道七年,著有《錄圖真經》等道書80餘卷,主張“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煉”(《魏書·釋老誌》),則寇氏自己精於煉丹當無可疑。陸靜修(406-477年)為南朝劉宋時的道士,為三國吳丞相陸凱的後裔。青年時即棄家入雲夢山修道,並曆遊名山,搜集道書,又在廬山隱居修道。後被明帝迎請至建康(今南京),改革南朝天師道,仍為整理道教經戒、方藥、符圖而努力,共整理成書1128卷,分為“三洞”(此為《道藏》分類“三洞”之名始)。而煉丹家陶弘景正是從陸氏之徒孫遊嶽處獲得符圖經法,才開始了其道士煉丹生涯,則陸氏擅煉丹術亦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