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南北朝醫家中亦有精煉丹術之士。如北魏醫家徐謇,曾為“高祖合金丹致延年之法,乃入居嵩高采營其物”(《魏書》、《北史》徐謇傳),終因曆年無所成方止。但他自己“常有將餌及吞服道,年垂八十而須發不白,力未多衰”,則其精於是術亦明矣。在《隋書·經籍誌》中記載的眾多丹書,大都是南北朝時期的著作,然僅留下書名,書已佚,著者名亦不存,然丹書之作者當大多亦是當時之煉丹家。
李唐時代,煉丹藥物有了進一步的擴大,比如過去不太留意的硇砂、白砒等藥,這時也被引進煉丹術中來。由於此期煉丹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所以已經能夠熟練地煉製如治療疥癬的輕粉、拔毒封口的紅升丹、根除瘡疽的白降丹等外科化學藥物了。如孫思邈《千金要方》中的“太一神精丹”(主要成分氧化砷)用以治瘧,《千金翼方》中的“水銀霜”用以治皮膚病,這些均豐富了祖國醫藥學寶庫的內容。
煉丹術經隋唐之後,由於丹藥中毒事故屢屢發生,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對煉丹術的信心,至宋代以後,內丹煉養(將人體視作丹鼎煉精氣神)取代了煉丹(指外丹,即金石丹藥)術,外丹的煉丹術走向衰落。到了宋末及元代,煉丹術轉向從植物藥中尋求長生不老藥。
第三節 煉丹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期,中國就開始與西部的中亞、波斯等國發生了經濟及文化的交流。到了唐代,這種交流達到了新的階段。當時文化交流主要是沿著陸上的絲綢之路的途經進行的,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東西相望,構成了當時世界文化的兩大中心。中國與阿拉伯之間的使節、商人、遊客相互往來,開展了頻繁的物質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國的煉丹術大約就是在這一時期通過中阿文化交流從中國傳到了阿拉伯世界,並與古希臘傳來的煉金術相融合,從而形成了阿拉伯的煉金術。古代阿拉伯國家的煉丹術,受中國煉丹術的影響很深,他們所用的煉丹原料,有的還明確注明出於中國產的名稱,如Alchemy一詞,據考證是來自阿拉伯語al-kimiya,而後者是中國南方方言中“金液”一詞的轉譯,金液是中國古代煉丹術的主要內容。阿拉伯煉金術的進步之處,在於它不隻囿於追求黃金,而具有相當濃厚的學術氣息,從而造就了不少重大的化學發現。
在12世紀,中國煉丹術經印度、波斯傳至歐洲。1144年英國人羅伯特首先翻譯出版了阿拉伯人所寫的《煉金術的內容》一書,乃至1350年以拉丁文出現的煉金術作品已達70餘種,由此歐洲的煉金術得以形成和發展。德國人馬格努斯首先發現了砷。英國人羅哲、培根求教於阿拉伯人的著作,寫有煉金術的著作達18本之多,為歐洲煉金術積累某些化學知識的實驗方法和手段作出了貢獻。18世紀,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興起,古老的煉丹術逐步走上近代製藥化學的途徑。
作為煉丹術直接的產物——火藥,在南宋時,火藥經由印度傳給阿拉伯人。13世紀後期,通過翻譯阿拉伯書籍,歐洲人才有了關於火藥的傳聞。14世紀,通過戰爭,歐洲人終於從阿拉伯人那裏學會了製造火藥和火藥武器。
本世紀30年代,中國和西方學者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肯定歐洲十二三世紀興起的煉丹術是從阿拉伯國家傳入的,而阿拉伯國家又是在大約八九世紀從中國學到的,煉丹術作為近代化學的前身,不愧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項偉大創造。
第四節 煉丹術與現代醫藥化學
煉丹術的本意,是通過煉製丹藥的服食,以達長生不老、白日飛升的目的。可是長期實踐檢驗的結果,其目的根本無從說起。而且由於丹藥多為熱性有毒之品,服食者非但沒能從中獲得長生不死的預期效果,並且時間一久,還因熱毒內發,常常導致中毒身亡或終身致殘的可悲下場。可是,隨著曆史上煉丹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提高,在煉丹的過程中,人們積累了大量原始化學知識,煉製出了不少適用於醫療的礦物類化合藥物,這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化學藥物。
煉丹術主要是將若幹種無機物,包括金石類藥物混合在一起,經過加熱等處理使其發生化學變化,設想其能產生出令人長生不老的藥物,其中也包括人工製造純金和白銀。煉丹的方法有火法和水法兩類。火法包括各種以火加熱使藥物變性的方法,水法煉丹是使金石和其他藥物溶解或熔化為液體,再經過加熱、冷卻、過濾、點釀等處理,使其發生變化,生成所期待的丹藥。通過煉丹,中國古代已經認識到一些化學變化的現象如氧化、還原、升華、可逆反應等等,也掌握了丹砂、硫黃,甚至黃金的熔解方法,由於煉丹,導致了令世界麵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偉大發明——火藥。
黑色火藥由硝石(硝酸鉀)、硫磺和木炭研成粉末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硝石、硫磺和炭粉都是重要的中藥材。《神藥本草經》載:“硝石,味苦寒,主五藏積熱……煉之如膏,久服輕身。”“石硫磺,味酸溫……能化金銀銅鐵,奇物,生山穀。”由於這些特性,硝石、硫磺同時又成為煉丹過程中常用的原料。
煉丹術也對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給中醫製藥提供了許多新的煉製方法及新的藥物來源,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藥學寶庫。如對汞合金的煉製,能製作出錫汞劑、金、銀、鉛等金屬汞劑。而鉛丹的製劑,最終導致一些外用藥如紅升丹、白降丹的製成,至今仍為外科常用藥物。唐代《外台秘要》中記載的“白降丹”是一種具有強大殺菌效果的氯化高汞(HgCl2)類藥物,用於外敷拔毒、拔膿,可以促進瘡口的愈合。唐代《新修本草》還記載了用白錫、水銀、銀箔製成牙科充填劑的方法,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汞合金材料補牙的記錄。在西方,直到19世紀初,英國醫生拜爾(Bell)才發明了類似的藥物。上述化學藥物的發明和使用,大大豐富了中國藥物學的內容。
煉丹術雖然永遠達不到不死成仙的目的,但煉丹過程中實踐操作技術的發明,無機藥物的製備和應用,卻成了化學發展的先驅。煉丹術是近代化學之本源,已為世人所公認,盡管其理論還不夠完善,但它的實踐記錄卻有著重要的價值。它所用的實驗器具和藥物,成為製藥化學發展初期所必需的物質設備,加上實踐者在煉丹過程中所掌握的升華、蒸餾、熔融等技術,從而促進了製藥化學的發展。在煉丹過程中提煉而成的藥品,如治癬疥的輕粉、拔毒封口的紅升丹、治瘡疽的白降丹、治瘧疾的“太一神精丹”(主要成分氧化砷)等,也都為現代中醫外科所常用,經過先輩們的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煉丹術對世界性的化學實驗和化學製藥,在客觀上產生了極為有利的影響。在藥學發展史上,煉丹術被視為製藥化學藥物製備技術的先驅,因為它提高和擴大了化學藥物的效用和使用範圍,在近代化學興起以前,化學藥品是不多的,而大部分都先在中國製造和應用,故而世界著名的科技史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李約瑟說“醫藥化學源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