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天子”終於走到了盡頭(2 / 2)

但是,隨著天氣的不斷轉暖,鹹豐的病情非但未見好轉,反而日益加重。由此,回鑾的事情也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鹹豐十一年六月初九(1861年7月16日),也就是鹹豐的31歲生日,也沒有走成。

皇帝的生日當時叫“萬壽節”,是傳統朝代中非常重要的日子,幾乎相當於現在的國慶節。由此,肅順等人也不敢怠慢,他們打算熱熱鬧鬧、體體麵麵地給鹹豐搞個萬壽大典,以緩解皇帝的鬱悶心情。但鹹豐這一天也不好受,皇帝雖然在病中,但有太多的繁文縟節等著他親自去出席。對鹹豐來說,這名義上是慶賀皇帝萬壽,實則喜慶之中的苦差。比如當天早上,鹹豐必須先去祭拜列祖列宗的禦像,然後穿著朝服到澹泊敬誠殿去接受大臣們的朝賀;緊接著,又是賜宴、又是排戲,要折騰整整一天的時間。

鹹豐的生日也不巧,正好是盛夏的三伏天。按照禮製,大臣們必須身著朝服補褂前來參加慶典,作為“壽星”的皇帝也必須朝服朝冠,參加這一天的所有活動。當時鹹豐的身體已經十分虛弱,儀式搞到中午時他已經很不舒服,但為了不掃眾人的興,也為了圖個吉利,他隻能竭盡全力,勉強支撐。等到晚上大戲開唱,本是戲迷的鹹豐終於支持不住,他丟下大臣們,回宮了。

過完31歲萬壽節的鹹豐,終於在生日後臥病不起。盡管這一次鹹豐覺得自己死期將至,但他還是吩咐戲照唱,在行宮中的琴聲鼓點和戲子們的咿咿呀呀聲中,鹹豐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七月十六日的下午,鹹豐突然昏厥,值日的大臣們都預感情況不妙,當晚誰也不敢散值回家,他們都在行宮外靜靜地等待,並暗自揣測著今後的政局變化。

當晚子時三刻(晚上11點45分左右),大限將至的鹹豐蘇醒過來,雖然他看起來還算神誌清楚,但這隻是臨死前的回光返照而已。隨後,鹹豐用微弱的聲音傳諭,將宗人府宗令、禦前大臣、軍機大臣等召入寢宮,他要在剩下不多的時間裏履行最後一項職責,那就是為大清王朝解決皇位繼承人和未來大政安排的問題。

這個問題,鹹豐想了很久,但他當時已經沒有力氣去跟大臣們解釋,他甚至連拿筆的力氣都沒有。當大臣們請鹹豐用朱筆親寫遺囑遺命時,鹹豐隻能口述,命在場大臣們代筆書寫。

趁著清醒,鹹豐用最簡潔的語言口述了兩道諭旨。第一道諭旨是:“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諭:皇長子載淳,著立為皇太子。特諭。”第二道諭旨是:“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諭:皇長子載淳,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讚襄一切政務。特諭。”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諭”,這都是因大臣代書而添加的,鹹豐真正口述的是“皇長子載淳,著立為皇太子”和“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讚襄一切政務”這兩道有實質性的諭旨。這兩句話極為簡單明確,足見當時情況的緊迫倉促。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卯時(早上5點至7點之間),熱河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西暖閣中,鹹豐駕崩,時年31歲,苦命天子終於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