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話說回來,肅順也的確是塊做官的料兒,他年輕時雖然讀書不多,但其記憶力超強,隻要和人見過一麵,終身都記得別人的形體相貌;辦完一件事情後,數年後都還記得其中的內容詞句。有人曾這麼總結他的能力,說他“才淺而遠見,學疏而有識”,博聞強記,行事果斷;可惜的是,這個人又太喜歡擁權專權了。不過值得稱道的是,在國內戰亂頻仍時,肅順力主平等看待滿漢並重用漢人,當時鎮壓太平軍的清軍主將如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等人,肅順就在朝廷中給予他們很大的幫助。
載垣、端華、肅順等人在北京時便受到鹹豐的倚重,在隨同北走熱河後,這些人更是深得鹹豐的信賴。特別是肅順,鹹豐命他以戶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的名義佩管內務府印信鑰匙,並署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熱河行宮的一切事宜。換句話說,肅順不但參與了當時所有的軍國大事,就連皇家事務也歸他管,儼然就是熱河行宮的全權大總管。
鹹豐最終選中肅順等人為年幼的皇帝輔政,原因無外乎有三:一是肅順等人和鹹豐的政見相似,他們在對內和對外問題上基本保持一致,如對內主張使用漢臣並重用湘軍等,在對外問題上,他們則思想保守,偏於強硬,不善於外交;二是鹹豐認為肅順等人辦事果斷,不講情麵,以他們的能力和智慧,可以保證大清朝政的正常運轉並鎮壓太平軍起義等;三是肅順等人雖然位高權重,但從血統上來說,他們或是遠支宗親,或與皇室根本沒有關係。也就是說,這些人即使掌握大權,也不可能對小皇帝構成重大威脅。
以上三點,大概就是鹹豐最終放棄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訢而選用載垣、肅順等人輔政的原因了。鹹豐或許認為,如果將奕訢拉進輔政班子,不但會危及皇權,而且會因為兩派政見相左而內耗不休,結果反使得朝綱紊亂,大清王朝更加岌岌可危。
鹹豐到熱河後,由於身體虛弱,對肅順最為重視。由於頻繁召見,鹹豐甚至允許肅順平時身穿便服,並可隨意出入行宮(因為他是大總管)。到後來,肅順竟然發展到連嬪妃也不回避的地步,這把宮內的一些人給惹怒了。
作為內宮之主的皇後鈕祜祿氏,對肅順隨意出入行宮的舉動極為不滿,因為這不但有違後宮嚴禁外臣擅入的祖製,也有違男女之別的傳統道德與禮製。但是,鈕祜祿氏為人平和善良,她對此並沒有過分的顯露,但另一個人就不一樣了,她就是慈禧。
慈禧和肅順的矛盾由來已久。早在北京時,肅順就對鹹豐讓慈禧批答奏章、幹涉朝政表示過異議,想必慈禧也有所耳聞。在鹹豐一行人逃亡熱河的途中,由於沿途準備不足,慈禧當時乘坐的是一輛狀況極差的車,她受不了路上的顛簸,隻好三次向肅順屈尊“泣求”換輛好點兒的車。但逃亡途中,山高路遠,一路坎坷,肅順一時也找不到好車,被逼得急了,就不耐煩地嗬斥慈禧說,“皇帝都要吃苦,你又有什麼資格要這要那?”這種話,當然是很傷人的,慈禧由此懷恨在心,而肅順卻並不以為意。
到了熱河後,生活條件遠不能和北京的皇宮相比,而作為行宮大總管的肅順對後宮的生活照顧不周,“供應極薄”,包括慈安和慈禧在內的後妃們對肅順都頗為怨恨。更氣人的是,慈禧有一次向鹹豐提議將“看席”(皇帝用餐,隻看不吃的一桌宴席)撤去,以縮減開支,但這個合理化建議遭到肅順的反對,理由是非常時期更要保持皇帝的尊嚴並顯示政治的穩定,撤去“看席”容易引起外人的猜疑惶駭,引起局勢的動蕩。聯想起宮內的待遇差別和之前的種種恩怨,慈禧又豈能不怒火中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