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皇帝的成長,好一段心酸路(2 / 2)

由於慈禧過度地強調威嚴,這使得光緒從小就缺乏母愛,成天生活在恐懼當中。毫無疑問,這對光緒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究其原因,慈禧一來是不懂得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情感教育;二來也因為她再次垂簾聽政,外間事務非常繁忙,所以經常疏於對幼時光緒的關心與照顧。就一個母親而言,無論是對同治還是光緒,慈禧都是不稱職的。

光緒的師傅翁同龢在其日記中說,他第一次見到光緒時,發現小皇帝性情敏感,體弱多病,這也說明光緒在宮中的第一年過得並不開心。光緒四歲半時,慈禧按祖製給他安排帝師開始上學,由於翁同龢曾做過同治的師傅,而且教書盡心盡力,於是便讓他繼續做光緒的師傅。最開始時,由於光緒年齡太小,學習內容又枯燥乏味,因此光緒經常哭鬧不止或者靜坐不理,讓師傅翁同龢也極為頭疼。不過,在翁同龢的諄諄教導下,從小缺乏母愛和父愛的光緒卻突然找到了久違的人間情感,他後來逐漸接受了這個對他關心備至的師傅,並漸漸愛上了學習。

對此,翁同龢也非常欣喜地在日記中記載,說光緒“讀書極佳,一切皆順”,有時讀書如此之勤奮,吃飯前“竟無片刻之停”。類似記載,在翁同龢的日記中比比皆是。說到這裏,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同樣是一個老師,為什麼同治就不成器而光緒就喜歡讀書呢?

據筆者的揣想,除兩人天性的差別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同治畢竟是慈禧的親生骨肉,無論他遭到怎樣的嗬斥和懲罰,也不會感到過分害怕;但幼年的光緒就不一樣了,他在宮中非常無助和孤獨,對慈禧太後,他感到的不是親情而更多的是恐懼。唯有在書房裏,小皇帝可以和師傅翁同龢隨意嬉鬧,經常去抓抓師傅的耳朵、扯扯師傅的袖子,而翁同龢也不生氣。更重要的是,光緒發現,如果自己學習好一點的話,那麼被慈禧太後嗬斥的次數就會少一點兒,這也使得他更加勤奮學習。

對師傅翁同龢的依戀也是光緒發奮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光緒的帝師,翁同龢不僅在學習上耐心教導,而且在生活上也給了小皇帝無微不至的照顧。譬如在光緒六年慈禧生病時,宮中太監疏於對光緒的生活照管,結果9歲的小皇帝親自鋪炕弄出了血,倒水又被燙起了泡。翁同龢見後大怒,便去找總管太監算賬。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總是師傅翁同龢出麵,為小皇帝提供保護。這時間久了,在從小就缺乏父愛的小皇帝心中,翁同龢就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父親的角色。

有一次,翁同龢因有事回籍,小皇帝得知後,整整一天都情緒低落,彷徨不已。在師傅離開的兩個月裏,小皇帝無心學習,後來連讀書聲也沒有了。等到翁同龢再次回到北京後,小皇帝拉著師傅的手,高興得眼淚直流。這一天,光緒精神振奮,連太監們都被朗朗讀書聲吸引了過來。後來,書房裏的太監偷偷告訴翁同龢:“自從師傅走後,皇上從來沒有這樣大聲讀書過!”翁同龢聽後,也是老淚橫流——小皇帝在宮中真是太孤單、太可憐了!

從光緒二年(1876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光緒跟著翁同龢在養心殿東暖閣學習了近22年。盡管光緒的好學讓慈禧太後和師傅們感到高興,但其中也有一大隱憂,那就是光緒似乎對外麵的世界非常漠然,或者說,總表現出信心不足的樣子。而等到光緒稍微長大後,他已習慣於在書房中看書學習,並以此作為打發時間的主要方式。每逢過節或是舉行慶典時,慈禧太後往往會讓光緒去陪她看戲,但光緒對此明顯沒有興趣。碰到這種時候,慈禧也說光緒“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這話表麵上看當然是稱讚,但其背後,或許也隱含著另一種貶義。畢竟,一個缺乏活力的君主也並非國家之福,而光緒這種淺近乎畸形的行為方式,也反襯了他在宮中生活的壓抑和苦悶。

對於光緒的成長,太監寇連材在《宮中日記》中總結說:“中國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指光緒帝)。蓋凡人當孩童時,無不有父母以親愛之,顧複其人,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雖在孤兒,亦必有親友以撫之也。獨皇上五歲(實為不足四歲)登基,登基後無人敢親愛之,雖醇邸之福晉(即光緒的生母),亦不許親近,蓋限於名分也。名分可以親愛皇上者,惟西後(慈禧)一人。然西後驕侈淫佚,絕不以為念。故皇上伶仃異常,醇邸福晉每言輒涕泣雲。”

看來,寇連材雖然是個太監,但對人情的認識還是很深刻的。與他相比,慈禧太後在這方麵的情商就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