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和不定,中法勉強打個平手(2 / 2)

遭此大挫後,慈禧也坐不住了,她在譴責法國“專行詭計,反複無常,先啟兵端”後,決定對法正式宣戰,發動反擊。鑒於敵我的實力對比,清廷製訂了“海上防守、陸路進攻”的戰略計劃,其中重點在越南北部向法軍發起反擊。

但是,盡管清軍在人數上占據優勢,但由於和法軍在武器、訓練等方麵存在很大差距,加上指揮失當,清軍在1885年1月底便一路潰退,甚至還主動棄守戰略要地諒山,直接退回了中國境內。隨後,法軍攻破越南通往中國西南地區的門戶鎮南關(今友誼關),戰火等於燒到了中國境內。當地商民聽說鎮南關失守後,紛紛舉家遷徙,戰敗的清軍遊勇也大都潰散,逃軍和難民成群結隊,蔽江而下,廣西全省大震,人心惶惶。

在此危急形勢下,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上奏朝廷,舉薦當時已經解甲歸田的老將馮子材出山。在馮子材的指揮下,清軍在1885年3月24日取得鎮南關大捷,隨後又在3月29日收複諒山並重傷了法軍指揮官尼格裏。在鎮南關大捷的同時,西線戰場上的黑旗軍在與清軍的相互配合下取得臨洮大捷,法軍全麵潰敗。

當法軍在鎮南關和諒山慘敗的消息傳到巴黎後,好戰的茹費理內閣在一片責罵聲中轟然倒台。在這大好形勢下,正當清軍準備進攻北寧、河內,將法國侵略軍徹底趕出越南北部地區時,慈禧太後卻突然乘勝即收,停戰撤兵,令前線將士一片愕然。

按理說,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和外交上都處於一個相對有利的地位,但慈禧太後卻擔心法國會“因憤添兵”,不斷擴大戰爭,而這時主管談判事務的李鴻章也認為“藉諒山一勝之威與締和約,則法人必不再妄求”,以勝求和,免得兵連禍結。

武人好戰,情有可原,但作為大清帝國的總當家,慈禧太後考慮的可能要多一點兒。就當時情況而言,雖然清軍在鎮南關、諒山等地大敗法軍,但法國艦隊當時仍占領澎湖,對台灣地區形成了封鎖狀態。換言之,在陸海兩個戰場上,雙方互有勝負,總體形成一種均勢。

慈禧最擔心的是,法國艦隊萬一像第二次鴉片戰爭一樣北上攻擊京畿,這就更加麻煩了。畢竟,中國的海軍在海戰方麵和法國艦隊根本不是一個級別。而且,戰爭耗費巨大,整個戰爭總共耗資一億多兩白銀,清廷還為此借債兩千萬兩,其中相當部分是以海關稅收為擔保、向外國銀行所借的債款。財力上難以支撐,也是慈禧太後決定停戰求和的重要原因。

另外,俄國和日本當時也在虎視眈眈地看著戰爭的進程。拿俄國來說,早兩年因強占伊犁的陰謀未能得逞,目前正企圖利用中法戰爭渾水摸魚;而中法戰爭期間,日本策動朝鮮的親日派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遭到失敗後,也不斷鼓吹武力侵朝。慈禧太後當時最擔心的是,萬一法國和日俄勾結,南北呼應,到時清廷根本無法同時應對兩場戰爭。

此外,當時台灣仍受到法國艦隊的嚴密封鎖,形勢險惡。而越南當局在中法戰爭中一味地妥協投降,甚至在法國人的脅迫下公開斷絕了同清廷的宗藩關係。越南的離心離德,也讓清廷心灰意冷,失去了繼續援越抗法的信心和理由。

正是出於多種考慮,慈禧在權衡利弊後,決定舍越南而保台灣,承認越南淪為法國保護的現狀。恰在此時,法國茹費理內閣垮台,新的法國政府對持續的戰爭也感到不堪重負。正因為雙方都不想再打下去,兩國間已進行了多日的秘密談判便開始互相妥協,彼此都表現出和平解決的意願。

1885年6月9日,中法雙方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通常稱《中法新約》),和約共十款內容,其中清廷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也由此打開了通往中國西南的商業之路(通商未必就一定意味著不平等)。

最後要說的是,現在很多人批評慈禧太後當時乘勝求和導致“不敗而敗”,這種說法是頗值得商榷的。當時的大清帝國,在西方列強麵前遠談不上是什麼大國,在自己國力並不強大且萬事待興的情況下,去保衛一個沒有太多利益且已經單方麵宣布中斷傳統關係的藩屬國,未必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就這點而言,倒也不便過分苛責慈禧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