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居幕後,大事還得太後說了算(2 / 2)

但是,這些顯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乃是慈禧太後的親侄女。對隆裕皇後來說,之前選秀中的層層選拔不過是做做表麵文章,她是鐵定要進入最後的選秀並被慈禧指定為皇後的。慈禧之所以要作出如此安排,一來是因為她當年隻是以貴人的身份進宮,自己侄女成為正宮皇後既可以彌補她當年的遺憾,又能在皇族中加強自己家族的血緣;二來是由於當年同治選皇後的前車之鑒,慈禧決不會允許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來當這個皇後。由此,桂祥的女兒成為皇後便順理成章,至於光緒喜不喜歡,其感受就不在慈禧太後的考慮範圍之中了。

皇後選定後,清宮於次年(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七為光緒皇帝舉行大婚慶典,但正當皇宮中的上下人等為皇帝的新婚而忙得不可開交時,這時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禍事。

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這時原本是天寒地凍、白雪紛飛的季節,但就是在這樣一個深夜,一向幽深空寂的紫禁城卻突然燃起了衝天大火,火勢在寒風的助長下不斷蔓延,竟然將太和殿前的太和門及其附近的昭德門等門樓宮室給燒毀殆盡。光緒的師傅翁同龢也算是見過大世麵的人,他親臨滅火現場後也不禁驚歎道:“此災奇也,驚心動魄,奈何奈何!”

在戒備森嚴的皇宮,而且是在光緒大婚前的一個多月發生火災,這往往被人們視為不祥之兆,或者上天有意降譴示警。對此,慈禧太後也是憂心忡忡,她害怕民間對此說三道四,於是用最快的速度處理此事:一是將火災的責任人嚴加懲處,因點燈入睡而引起火災的太監甚至直接處以死刑;二是宣布暫停頤和園工程,以表示對上天的敬畏;三是借光緒新婚提前給京中各官和地方官員們大加封賞,以平息民間的議論。

火災雖然被撲滅了,但這時又出現一個難題。按清廷祖製,皇後進宮時必須經大清門、午門和太和門進入,這樣才能夠向北進入內宮。但這次火災之後,太和門一帶已經被燒得一片焦黑,慘不忍睹,如果皇後從此經過,實在是大煞風景。可是,如果改變已定的婚期,這又讓人覺得更加的不吉利。

為了免得別人議論,慈禧決定婚典如期進行,而且皇後也必須要從太和門經過。說是這樣說,要將太和門在舉行儀式前修繕完畢,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慈禧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太和門一帶搭蓋彩棚,掩蓋火災的情形。在眾多工匠們的努力下,經過日夜趕工,一座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的“太和門”彩棚還真在光緒大婚之前完工了。要不是仔細辨認,這座假的“太和門”幾乎可以和原來的太和門相媲美。隻是,這彩棚畢竟是紙紮的,就像慈禧治下的大清帝國,這時看起來雖然氣勢恢宏、頗有中興盛世之象,其實裏麵不過是些竹架朽木,一經風雨,必然原形畢露。

光緒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隆裕皇後從大清門經午門、太和門被抬進內宮,光緒皇帝的大婚慶典照原計劃進行。這一天,皇宮內一派喜氣洋洋,慈禧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心願,那就是自己侄女終於做上了中宮皇後。

六天後,光緒舉行親政大典。大典之前,慈禧太後先在慈寧宮接受光緒皇帝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拜。之後,光緒再次前往太和殿接受大臣們的朝拜,並頒告天下。由此,慈禧太後的兩年訓政期結束,光緒也由此開始了真正的親政。

此時的慈禧太後雖然退政歸養了,但光緒仍然無法超越慈禧的權力。新婚親政後,隻要慈禧太後在宮中,光緒皇帝就必須每天前去請安;如果慈禧太後在頤和園,光緒也必須要隔上幾天前去問安。由此,朝中大事基本還由慈禧來做主,光緒並不敢擅自決定。對此狀況,光緒的師傅翁同龢也不免在日記中抱怨:“現在辦事一切照舊。皇上雖然可以決定一些尋常的事,但稍難的事就得樞臣參酌決定,疑難的事情則要請太後懿旨了。”

這種狀況,就連外國人都可以看出,慈禧“表麵上雖不預聞國政,實際上則未嚐一日離去大權。身雖在頤和園,而精神實貫注於紫禁城”。的確,以慈禧太後之餘威,足以構成光緒難以攀越的一座高山。這就是無奈的現實。

§§轉折年代

說白了,無論是改革還是革命,其變動的背後都意味著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消長;任何新政的變法改革措施,都必然要衝擊到一部分守舊派的既得利益。由於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守舊派官僚和那些既得利益者當然要拚死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