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恥大辱,甲午戰敗飽受創傷(2 / 2)

春帆樓外,冷雨蕭蕭。李鴻章在春帆樓與日方最後議定的《馬關條約》內容如下:

一、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

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給日本;

三、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

四、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臣民可在各口岸自由通商設廠。

《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出後,舉國嘩然。翰林院八十三人和內閣官員上百人聯名上奏反對和約,前線的宋慶、李秉衡等將領也紛紛上書要求拒約再戰。此時,京城正好舉行會試,各省舉人們大為激憤,他們公推康有為上萬言書,提出“遷都、練兵、變法”三策,這就是曆史上的“公車上書”,也是維新變法之發端。

據兩江總督劉坤一回憶說,在甲午年的慘痛失敗下,慈禧與光緒在接見他的過程中也曾母子對泣,並非全無心肝。但是,慈禧太後畢竟執政多年,經曆的風浪也多,她做好了吞下這個苦果的準備,而光緒皇帝則在大臣和舉人們的壓力下焦灼萬狀,“徘徊不能決,天顏憔悴”。而在這時,慈禧太後的寵臣孫毓汶卻多次拿著和約請求皇帝批準。在海軍已覆、陸戰不能的情況下,光緒皇帝思前想後,也隻能在萬般無奈之下批準了與日本的和約。

《馬關條約》簽訂後,在俄國、德國和法國的壓力下,日本被迫歸還了遼東半島,但需清廷額外支付3000萬兩“贖遼費”。堂堂大清帝國,竟然淪落到這個地步,這也是慈禧太後所沒有想到的,怪不得後來有人寫了這樣一副對聯來諷刺其六十慶典——“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甲午戰爭的慘痛失敗,意味著搞了近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失敗了,而這也是慈禧執政三十多年的巨大失敗。戰爭結束後,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作為替罪羊被從權力的頂峰上踢落下來,在其搬到賢良寺暫住的日子裏,老李說了這麼幾句話:“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醞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靡費為疑,至以購械購艦懸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而淆於群哄,輕於一擲,遂至一發不可複收。”

李鴻章的憤懣之語,何嚐不是慈禧太後執政多年的寫照。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後,李鴻章又苦歎道:“老夫辦了一輩子的事情,一是練兵,二是海軍。如今看來,都是些紙糊的老虎,何嚐能真正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若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的輝煌正是慈禧太後執政時期的集中體現,可洋務運動搞了近三十年,洋槍、洋炮、洋船都買了,洋人也請了,北洋水師也像模像樣了,可惜那還是中看不中用的“紙老虎”而已!甲午戰爭的徹底失敗,李鴻章承認自己隻是個“裱糊匠”,大清朝也不過是一間“東貼西補”、經不起風吹雨打的“破屋”罷了。

對此,作為大清帝國總舵手的慈禧太後又怎能不感傷難受。但是,正所謂“結構不變、結果不變”,如果不能從根本體製上著手,即使洋務搞得再好,北洋水師看起來再強大,終究不過是“裱糊”而已。正因為如此,變法圖強的呼聲也開始在這個古老的帝國迅速蔓延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