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慈禧太後在會上拿出江蘇糧道羅嘉傑輾轉送來的一份密報,這是一份洋人的照會,其中提出四條要求:一是指明一地,令中國皇帝居住;二是代收各省錢糧;三是代掌天下兵權;四是勒令皇太後歸政。
慈禧太後將這個消息公布後,全場驚愕,據說端王以下的親貴二十餘人,竟相擁哭成一片!激動之餘,這些人發誓要效忠皇太後,不惜一切和洋人拚了。慈禧太後也說,既然戰亦亡,不戰亦亡,那隻有和洋人決一死戰了!
當然,真正讓慈禧太後下決心與洋人決裂的不是洋人的假照會,而是來自直隸總督裕祿發自天津的報告。裕祿在6月17日上午6時接到洋人一份遲到的最後通牒,要求在17日淩晨2時將大沽口炮台交出。
作為對洋人最後通牒的外交反應,慈禧太後令總理衙門照會各國公使:索占大沽口炮台“顯係各國有意失和,首先開釁”,各國公使和使館人員應在24小時內離開北京。這個照會總共有12份,分別由總理衙門在19日下午送交十一國公使,另一份則是單獨送給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這個照會,實際上是要將外國公使和使館人員全部驅逐出境,考慮到洋人在天津的無理要求,清廷的反應也不算過分。
6月20日,清廷發布上諭,稱朝廷已經陷入洋兵和義和拳的雙重困境,要求各省督撫通盤籌劃,聯絡一氣,接濟京師,共挽危局。這道上諭,隨後以六百裏加急的速度發給各省。6月21日,清廷正式發布“宣戰詔書”,稱列強“三十年來,欺淩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日甚一日,無所不至”;“昨日複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清廷決定對“彼等”“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這個詔書頗耐人尋味。首先,詔書以洋人強行索要大沽口炮台為由宣戰,殊不知大沽口炮台早在6月17日便已失陷,隻不過因直隸總督裕祿害怕擔責任隱瞞未報而已。換句話說,聯軍在6月17日攻占大沽口炮台的行為,其實已經構成了事實上的宣戰,6月21日清廷的宣戰反落在了後麵。
其次,詔書的宣戰並沒有具體對象,而隻是使用了一個帶有藐視的代稱“彼等”。從國際公法上說,這能不能算是對外宣戰恐怕還是個問題。而以事實論,後來也沒有任何國家宣布正式應戰(各國均認為出兵是為了解救使館人員而非其他)。
最後,這個詔書向國民解釋了朝廷為何要做出如此決策並呼籲共同禦敵,這似乎更像是一個對內的戰爭動員令而不是什麼宣戰書。由此,目前的主流看法說慈禧太後對十一國“悍然”宣戰顯然是重大誤解,在法理上和邏輯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6月20日上午,德國公使克林德單獨前往總理衙門時,在路上被清軍小隊長恩海所殺;而在此之前,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也於6月11日被董福祥的甘軍所殺。外交人員特別是德國公使克林德的被殺,使得外國公使們徹底失去了對清廷的信任;因此,在清廷已經失去了對局勢控製的情況下,他們當時唯一能做的,便是在使館中堅守待援。由此,清軍對使館長達一個多月的“圍攻”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