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思量,又到臨終授位時(2 / 2)

《異辭錄》雖係野史,但作者劉體智出身名門(同光年間四川總督劉秉璋第四子,娶大學士孫家鼐之女),又曾任戶部郎中、大清銀行安徽總辦等職,以其對朝政的親身經曆及對前朝掌故的熟悉程度,此傳聞也不完全是憑空構撰。

慈禧之所以選擇溥儀繼位,是因為溥儀的祖父奕譞是鹹豐帝胞弟,奕譞的福晉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親妹妹;載灃的福晉也就是溥儀的母親瓜爾佳氏是慈禧太後的寵臣榮祿之女,也是慈禧太後的養女,而溥儀又是光緒的親侄子,再算起來的話,也算是同治的堂侄。正是因為這多重關係,慈禧太後最後決定棄長立幼,讓溥儀兼祧同治和光緒之嗣。至於溥儀年幼的問題,慈禧太後早就有意讓載灃承擔起今後監國主政的責任。

載灃出生於1883年,是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子。奕譞原來的福晉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妹妹,她生養過四個孩子,但隻有次子載湉(光緒)長大成人。載灃是奕譞的側福晉劉佳氏所生,1891年奕譞剛滿五十歲便告去世,由於唯一活著的胞兄已經做了皇上,於是未滿8歲的載灃便承襲了醇親王的王位。

載灃小的時候,奕譞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為他請的老師都是博學通儒,而載灃學習也頗為刻苦,在那些不學無術的愛新覺羅皇族子弟裏,算是比較有學問的。估計是受了家庭的影響,載灃從小就很好學,性格謙遜,做事多有退讓,生活知足常樂,和父親十分相似。可惜的是,奕譞去世太早,載灃沒有機會獲得父親那樣豐富的政治閱曆,因而也遠沒有像父親那樣精明。

在和光緒鬧翻之後,慈禧太後開始有意培養載灃。1900年時,載灃被任命為宮廷行走,第二年又被委派為閱兵大臣。不過,載灃從小就對政治沒什麼興趣,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頗有讀書避禍、超脫政治的傾向。但是,他生在這樣的家庭,卻是無法逃避的。

最開始時,載灃雖然位居親王,但在大多數時間都是默默無聞。他第一次在世人麵前亮相,是因為1900年庚子之役中德國公使被殺、德皇強令清廷派遣親王前往德國謝罪一事。就這樣,剛滿18歲的載灃接受了這個尷尬的出使,於1901年前往德國。從德國回來後,載灃便由慈禧太後指婚,配與榮祿之女瓜爾佳氏,並開始參與國內政治,比如清廷的預備立憲和改革官製等會議,都由他和慶親王奕劻共同主持。不久,慈禧太後又讓他前往軍機處學習行走,1908年便成為軍機大臣。也就在這年,光緒和慈禧太後先後去世,載灃的兒子溥儀繼位,年號宣統,載灃則以攝政王監國,時年26歲。

載灃被慈禧太後選為百年後的權力接替者,絕不是因為他才能出眾或是其他,而僅僅是因為宗法製度下實在無人可選。對此非常際遇,載灃的惶恐可想而知,而這種惶恐並沒有因為慈禧太後對他進行了8年的刻意培養而有所減弱。

載灃的性格天生就比較軟弱,口才也不好,在公開場合話不多,也沒有什麼熱情。最要命的是,他太年輕,缺少政治經驗,自己似乎也不想有多少作為。據說,他的房中懸有一聯,“有書大富貴,無事小神仙”;團扇則錄有白居易的一首詩,“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癡人”,根本就對政治毫無興趣。說真的,讓他去做這個攝政王(其實就是皇帝),真是有點難為他了。

當然,對於載灃的性格和能力,慈禧太後也不是不知道,但限於名分的重要性,她也是沒有其他選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