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暫且擱下,讓我們先倒帶,倒回你記憶的開始。三四歲時,奶奶的嚇唬給你幼小的心裏投下了恐懼的陰影,從5歲到10多歲,睡覺不關燈雖然緩解了你的恐懼,實際上也強化了它。接下來,小學女同桌因病夭折,使你受到很大衝擊--還沒有思辨能力的你,對疾病的凶猛,對命運的無常,留下了持久的負性情緒記憶。這些遭遇不能算罕見,也並非隻有你經曆,但確實對你發生了作用,多與你基本的氣質、性格有關,像化學反應。但這恐懼暫時還“蟄伏”著。高中時看到的電影鏡頭,仿佛是個開關,開啟了你深埋的恐懼,它迅速生根發芽,讓你一夜之間陷進強迫思維的深坑。這是壓力滯後型的臨床表現--早年記憶在當時作為潛在的模糊觀念積存起來,後來類似事件出現時,被激活並賦予了新的意義,模糊觀念明朗化,於是再次發生效用,形成壓力源。簡單說,是“喚醒”。你的性格追求完美,在意他人的評價,內斂易感,焦慮不安,常常對未知的將來“提心吊膽”,所以發生焦慮綜合征(焦慮、驚恐、恐懼、強迫等)的可能性較高。以上,是對你一係列記憶和感受的解讀。還需要補充的,是我們人類的終極恐懼:死亡。死,是一切恐懼之源。怕死,則是人之常情。嘴上說不怕死,皆因死亡未近在咫尺,死到臨頭而不懼怕的人微乎其微。恐懼症患者總是害怕特定的對象(人、物品、場所),其實是怕受傷害,而受傷最壞的結果,無非是死亡。人們怕看恐怖片、災難片,實則是怕麵對死亡;人們愛看恐怖片、災難片,實則是在安全地釋放內心的恐懼感。畢竟,它無處安放。周圍人對世界末日的議論(不乏調侃),也是同理。不然,假如大部分人都和你一樣惶惶不可終日,你的同事已經紛紛告假,你的家人不會無動於衷,你所在的城市也不該平靜如常。反過來,也有和你心境、看法類似的人,棄家登高,傾財囤物。更有甚者,造出各式各樣的“方舟”,以期逃過傳言的滅頂之災。世界果真末日,恐怕在劫難逃,不管你我跑得多快,也隻是身體的本能反應。或者,它隻是傳聞。像1999年的諾查丹馬斯預言,它和2012年的瑪雅預言,是兩大著名的末日預言,但兩者正好是一對悖論,有你無我。

我從小喜歡讀關於各種神秘現象、未解之謎、湮滅文明的書,沒有研究也有了解。瑪雅文明至今沒有得到全麵精確的解讀,所謂世界末日隻是對瑪雅曆法的一種推論,並無確鑿根據。對這種推論信以為真的人們,大多對此一知半解,道聽途說。從心理學認知角度來看,屬於典型的主觀臆測。心理,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魔由心生,相由心生。現在,我們能否達成新的共識:麵對“世界末日說”,你心中未能化解的恐懼再次蘇醒,不得安寧。重新獲得安寧,不在於消滅末日,在於直麵內心……

如果末日將至,那麼,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去珍惜,去體味。如果末日還遠,那麼,把每一天當作第一天去經曆,去領會。死亡,也許沒什麼好處,但它使“活著”更加鮮豔動人。